●○前言○●

俗话说得好:“秀才人情纸半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懂,顾名思义就是一般秀才去送礼、送人情,他们没有钱买东西,就只能拿纸张写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影视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众多秀才,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整日喊着“有辱斯文”的孙秀才,《武林外传》中将祖业败光在客栈当账房的吕秀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喊着“有辱斯文”的孙秀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让我们不禁想问,难道古代的秀才真的是那个穷酸样子?

其实不然,如果大家真的那样想,可就确实被一些影视剧给蒙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秀才到底在古代有着怎样的地位?如果放到现在,它又算什么学历,难道真如一些人所说是本科学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秀才”的变迁○●

谈到这个,或许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秀才”的变迁,毕竟它在每个时期的含义各不相同。

史书上,“秀才”一词最开始见于《管子·小匡》,原指的是才之秀者,它与《礼记》中记载的“秀士”相近,是一种泛称,并不全指读书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点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也可看出:“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贾谊)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此处的“秀才”就是优秀才能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这里,其实这也与汉朝的制度有关,因为受到汉朝察举制的影响,“秀才”也成为了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汉朝的开国功臣萧何后代萧咸就是被这样举荐后,受到了上面看重,步步高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萧何

不过,“秀才”在汉朝也曾多次变化。

最典型的就是东汉时期,因为避讳帝王刘秀的名字,所以“秀才”改成“茂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魔法的帝王”刘秀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时的“秀才”大多是一些世家大族的公子哥,还有一些小官员,哪怕是后来的魏晋南北朝也是如此。

魏晋南北朝保留了察举制,只不过因为受到九品中正制的影响,这时的“秀才”一途比汉朝时“更过分”,它通常被门阀贵族直接占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贵族

彼时“秀才”一般都位居博士、秘书郎、员外散骑侍郎,县令等职位,可想而知,他们的地位究竟如何。

后来就是我们熟悉的“秀才”了,隋朝大一统之后,开设了进士科,朝廷试图用考试的办法选举人才,最初,大家就把考中进士的人叫做“秀才”。当然,这时的考试制度还不够完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时间的推移,转眼间来到了唐初,彼时考试科目变多,制度也逐渐完备。

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种,其中常科里就有“秀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唐初时对“秀才”一科要求极高,很多人挤破了脑袋都很难成功。而这时的“秀才”主要指的就是“秀才”科目,彼时凡是进士未及第都可称为“秀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盛唐之后,唐宋元时期,“秀才”才开始泛指一般的“读书人”。那时候,凡是参加各地府试的读书人,无论他们是否得名次,都可称“秀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在当时也有“不第秀才”的称呼,“不第秀才”是什么意思?大家看看《水浒传》里“白衣秀士”王伦就知道了,他就是在考试中名落孙山,被称为“不第秀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安石的《伤仲永》也有记载:“……传一乡秀才观之。”这里的乡秀才也是“不第秀才”。

到了明清时期,“秀才”又有变化,它一般指的是那些参加各省考试,从而进入府、州、县学习的读书人。例如,我们在电视剧里见到的那些国子监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子监学生

彼时的他们一旦取得“秀才”资格,就等于跨进了士大夫的最低门槛,再往上走,考上举人,便有了做官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算秀才不继续考,明清时期的他们也有特殊待遇,更有很多特权,比如,可以凭借“秀才”之名开办私塾、免除赋税、徭役、粮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重要的是,知县通常也要礼让秀才三分,具体来说,就是他们见知县不必跪拜;而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如果秀才犯了重罪,可通知相关部门,加以处罚;他们有公事也可以直接见知县,还能向知县提出建议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在古代,如果村子里出现“秀才”,不仅是个人,就连整个村庄都光荣,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考上“秀才”意味着会受到他人尊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合以上来看,那些古代读书人争先恐后去考“秀才”,确实是明智之举。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有些好奇,“秀才”如果放在现在来说,它相当于我们什么学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秀才是现在的什么学历?○●

就只拿明清时期的秀才来说,有人说,“秀才”相当于现在的本科学历。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不然,现代大学教育只是现代教育的门槛罢了,可以说,在高等教育未完成之前,大学生都不能称作知识分子,更不要讲拿他们和“秀才”做对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的秀才都是寒窗苦读多年,他们为了考取功名,会学习很多东西,熟记四书五经、几分钟做出一首诗、一对精彩的对联那都是小菜一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拿《武林外传》的吕秀才来举例,电视剧里的他能将四书五经背的滚瓜烂熟,能将大宋朝律法倒背如流,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吕秀才也是出口成章、口吐金句,有时还会拽几句洋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林外传》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就是吕秀才与“绝世高手”姬无命的对话,他们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做了探讨,结果,一代“盗神”姬无命最后选择了自杀,弱不禁风的吕秀才靠着“智慧”将他说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这只是电视效果,我们可以一笑而过,然而,古代的秀才确实对四书五经了熟于心。

光从这点来看,就足够让我们瞠目结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书,大家都知道,它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本书,而它们的字数算起来大概17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背会17万字是什么概念?

这不是寻常人能办到的,而秀才们却能做到,不得不说,他们确实是厉害。

当然,熟记四书五经也不意味着就可以轻松考上“秀才”,他们会的不只是四书五经,还有历代各种文人著作,甚至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鸡毛蒜皮,秀才们都多多少少参与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说,有才华的“秀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都不为过。

如今的本科大学生与他们如何作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本科生学历更高的是研究生,那我们能说,它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学历吗?

我觉得,研究生也不能与之比较,毕竟古代考试和我们现在的高考不一样,尤其是科举考试,它是每三年举办一次,而且古代考试大多偏向于选拨官员,所以,相比之下,考试更为严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究竟有多严格?

我们来看看数据就知道了,只拿清朝来讲,清朝有着260年的历史,综合算下来,大概有4亿多人口(当时称作四万万人口),而这数亿人口当中,“秀才”却只有40多万人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且清朝秀才也不是谁想考就能考的,一般他们会有名额限制,通常是以州、县为单位,然后由各知县推举人考试。

由此可见,古代考试可比我们现在的各项考试要难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大家看到这里想问,不算本科生,也不是研究生,那“秀才”究竟是我们现在什么学历?

其实如果非要做对比,那么,我觉得可以辩证来看,古代“秀才”的才智相当于名牌大学研究生,文凭算现在的大专,而谋生能力则是当今社会的“有编制”的大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我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原因很简单。

虽然秀才往往被人嘲讽为“穷酸”,但其实他们在古代的就业选择有很多,比如,我们上面说的当私塾先生,还有有才华的“秀才”当贵族家的幕僚绰绰有余,更有才的就别提了,他们可以直接考上举人,走上仕途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我们别再被影视剧蒙蔽了,“穷酸”秀才只是极个别人,大多“秀才”的人生都是“王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秀才”并不是像各种影视剧描述的那样夸张,他们大多都是凭借实打实的本事闯过来的,“秀才”的那种坚持不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我说的仅限于那些有真才华的秀才们,不包括我们熟知的“孔乙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乙己”

大家认为,“秀才”放在现代是什么学历?欢迎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