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报记者 鲍旺

一次“产后调理”体验后,毛女士在4个月内先后向“盘氏瑶医产后健康恢复中心”支付了30多万元,其中17万元还是办的网贷,而调理过后,毛女士并不觉得有效果。当她和丈夫梅先生找“盘氏瑶医”理论,要求退款,却反被店方指认为“敲诈勒索”。日前,苏报“96466曝光台”栏目对毛女士的情况作了报道,同时了解到,关于“盘氏瑶医”的消费投诉还有不少,且消费者们遇到的情况同毛女士所述如出一辙。

讲述

体验了“盘氏瑶医”,妻子变焦虑

从本月初开始,毛女士夫妇为了维权,同“盘氏瑶医产后健康恢复中心”苏州工业园区嘉瑞巷店的“持久战”还在继续。相比毛女士夫妇,吕先生找这家店维权的时间还要长。

吕先生说,2021年夏天,他妻子在医院分娩,生完娃不久,就接到了“盘氏瑶医”的推销电话。“电话很精准,对我妻子的情况很熟悉,不知道她们从哪弄来的信息。”在吕先生印象中,此后“盘氏瑶医”经常给妻子打电话,“说女同志生完孩子生理反应大,需要产后修复,不然会影响生二胎,会漏尿之类,总之说得很恐怖。”

那时刚生完娃,吕先生的妻子在家休养了几个月,由月嫂帮忙照料。“后来妻子哺乳时有点堵奶,考虑到有疫情,不敢去医院,盘氏瑶医还在给她打电话,说有体验活动,只要100多元,她就去了。”可等妻子体验完回到家,吕先生才知道,妻子体验当天就在店里消费了15000元。

“盘氏瑶医不知道哪里来的医学证据,说我妻子甲状腺一边大一边小,说她骨头有问题,需要正骨,还说要排残奶,要做盆底肌修复,不然会漏尿和影响体态等,说了很多乱七八糟的问题。”直到去年秋天,家里考虑买房,吕先生才知妻子陆陆续续在“盘氏瑶医”消费了20万多元,而其中2023年7月的一天就花了14万多元。

正是那一天店方的做法,让吕先生感到很生气。“那时候孩子2岁了,妻子觉得盘氏瑶医的调理作用不大,就不太想去,但店里一直打电话推销,让她把没做完的项目做完,还说不做完就没效果。那天她就带着孩子顺道去了店里,当她在小房间接受服务时,孩子由店里的人带,快到中午了,我妻子想先带孩子回家吃辅食,店里的人却说她应该先把自己照顾好,把她的问题说得很严重,结果让孩子在店里吃了外卖,让我妻子继续留在小房间里接受服务,从中午11点多做到了下午5点多,一共让她购买了10个项目。”那天,在外出差的吕先生得知此事,气得从外地赶回苏州,找店方理论。他说,店方仅凭“眼光判断”,就说他妻子有各种问题,让他妻子越来越焦虑,且是在小房间内没穿衣服接受服务时继续购买服务和产品。

维权

投诉一年没进展,难在哪里?

“那天付了14万元后,妻子第二天就发现不对,找店里退款,店里算了算,说只能退4万元。”因而从去年起至今,吕先生一直在寻找各种途经维权,但近一年了,没有明显进展。

同毛女士和梅先生夫妇一样,吕先生同样质疑“盘氏瑶医”涉嫌非法行医及诱导消费,他找卫生监督和市场监管部门反映问题。“对盘氏瑶医那些莫名其妙的项目,通过园区12345向市场管理部门反映了两次,起初市场监管不接单,后来反映了四五次,接单了,但只是邮件沟通,没有结果。卫生监督部门说现场没有查到非法诊疗,只说会加强管理。”吕先生又转而向“盘氏瑶医”位于姑苏区的“总部”所在地投诉,“姑苏区的市场监管部门说那家店的注册地在园区,是独立的个体户,和姑苏区的盘氏瑶医总部没有关联。”

吕先生进而查询发现,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嘉瑞巷18号的“盘氏瑶医产后健康恢复中心”,在他妻子接受服务过程中,已从15楼搬到了2楼,注册单位仍是个体工商户,但注册名称变了,注册经营者换人了。

同时向各部门投诉并要求退款的还有毛小姐,她向“盘氏瑶医产后健康恢复中心”支付了6万多元,认为收费“不合理”;苏女士,支付了1万7千多元,认为“被忽悠”;唐女士,支付了5万9千元,认为“没效果”;王女士,支付了1万多元,认为“效果不好”;饶女士,支付了6万多元,认为“虚假宣传”……此外,“盘氏瑶医”在昆山市、姑苏区、吴江区以及苏州高新区的门店,也涉及不少类似投诉和消费维权,但消费者的维权结果大多同吕先生以及毛女士夫妇一样,暂无进展。

“受害消费者要么网上发文投诉,要么诉讼,我看了很多涉及盘氏瑶医的诉讼,消费者大多取证难,店里的人从不在短信留言里说诊疗、疾病之类,只让人去店里,然后口头说这个疾病,那个疾病,消费者一般没有书面证据。而有的门店涉及诉讼多了,就注销,换个名称重新注册经营。”吕先生说。

正如吕先生等消费者所见,在抖音等平台上,还有不少注册名为“盘氏瑶医商学院”“盘氏瑶医××老师”的账号,推广所谓“特色目诊”,据称依据“患者眼睛各部位的形态、色泽、斑点”等动态变化,可判断身体上各部位的健康状况、损伤及机能紊乱,并称“通过观察相应部位即可判断全身健康状况”。对平台上的所谓“盘氏瑶医商学院”,毛女士的丈夫梅先生曾留言质问其“注册地址在哪”“是什么学历”,均未获回应。

追问

众消费者成“受害者”是何因?

如今,再看引导毛女士到“盘氏瑶医产后健康恢复中心”体验并消费了30多万元的“盘氏瑶医产后恢复连锁”微信公众号,其认证主体为“姑苏区瑶家妈咪健康咨询服务部”,是个体工商户,却称在全国有12家门店,而其中5家在苏州。

而前往“盘氏瑶医产后健康恢复中心”体验的消费者如毛女士、吕先生的妻子等,均称因听信了门店“老师”对自身身体状况的描述,进而听从推荐,购买费用不菲的服务和产品,但实际上并无相应效果。可当她们提出退费和维权,却因签下了合同,往往被行政部门认定为“合同纠纷”,难以维权或者维权成本较大。对此,吕先生直言其“游走在法律边缘,坑害消费者”。

对此,苏州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公益律师团成员、江苏丰云律师事务所主任鲁云亮认为,“盘氏瑶医”的门店招牌和Logo等若容易让消费者理解为其与医学有关联性,而门店实际是个体工商户,并不具备诊疗资质,则门店涉嫌虚假宣传,再结合后续门店提供的服务,则容易构成虚假宣传情节严重。因而,作为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消费者投诉后,不应单纯看消费过程,而要看完整的链条,包括店招、广告等,看消费者同门店签合同是否是基于“医”的因素。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若商家“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的”,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情节处以警告、罚款等处罚,消费者也可以商家“虚假宣传”向法院提起诉讼。

“96466曝光台”追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