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自Unsplash

6月25日盘中,罗欣药业(002792.SZ)股价再次逼近3.41元的历史低位,一度触及3.55元,市值落入40亿元下方,对比2020年8月5日18.74元的股价巅峰时期,已经跌去了81%。

从风光“借壳”到跌入泥淖,罗欣药业一路顺坡而下,令人唏嘘。

倒拨时钟至6年前,刚刚成功从港股私有化的罗欣药业正值而立之年,一片欣欣向荣,公司创始人刘保起豪情满怀,在公司30周年庆典上提出“从现在的百亿企业到今后三十年实现千亿发展”的目标。2019年,罗欣药业完成华丽转身,成功借壳赴A上市,就在刘保起的壮志弓满弦张之际,公司业绩却走向失速。

2020年是罗欣药业正式落户A股的第一个完整财年,公司甩出一张营收、净利润双双大降的成绩单,令市场大跌眼镜,而这才是“开胃菜”,2022年的罗欣药业砸出超12亿元的亏损大坑,去年,亏损继续。

立下“千亿发展”目标6年后,罗欣药业甚至没能守住百亿市值,公司收入规模不到24亿元,已猛退至10年前水平。

“脱困”成为罗欣药业的这几年的关键词,管理层也在频频出招,以图带领公司回到正轨,但转型、断臂等种种手段均收效寥寥。今年以来,公司再陷负面泥潭,违规减持处罚后又被出具警示函,直指三大违规披露问题,紧接着是管理层人员接连辞任消息,这不禁令人对其内部管理产生疑问,尤其是公司当下正反复强调精细化管理。

从奔向“千亿”到业绩变脸,随后陷入巨亏,曾被寄予厚望的罗欣药业正苦苦挣扎于经营困局,在A股安家的这4年多,这位行业“老兵”到底经历了什么?

二季度成“多事之秋”

6月13日,罗欣药业召开业绩说明会,回复投资者对于公司会否被ST、在研管线进展以及亏损如何改善等方面的提问,高管在回应中多次提到了“精细化管理”策略,这被视为公司2024年脱困走向盈利的重要战略抓手。

但回看步入二季度的罗欣药业,坏消息不断,三度“暴雷”,无异于是在动摇公司树立了长达一年多的“精细化管理”大旗。

4月7日,罗欣药业控股股东罗欣控股收到证监会浙江监管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罗欣控股违规减持0.72%股份,浙江证监局决定,对罗欣控股给予警告,并没收其违法所得及罚款共计280.1万元。

这一处罚源于去年12月1日证监会对公司控股股东罗欣控股的减持立案调查。2023年5月至7月,罗欣药业实控人刘保起、刘振腾父子通过罗欣控股等共减持1.71亿股公司股份,套现金额超10亿元。其中于5月18日至24日期间减持5.72%股份,罗欣控股违规减持了787.06万股,踩中红线。

6月14日,走出大股东违规减持处罚阴影不久的罗欣药业,收到了山东证监局出具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即对公司要求责令改正,并对董事长刘振腾、总经理刘保起、财务总监陈娴、董事会秘书韩风生等责任人出具警示函,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

根据公告,山东证监局对罗欣药业开展了现场检查,公司存在收入确认执行不一致、重要合同条款披露不完整、关联交易未审议未披露事项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自公司公告

其中关于营收金额披露不准确一项所涉及的2021年年报,是罗欣药业落户A股的最后一份增长年报,也曾招致问询。

深交所问询函就其2021年年报中的新增借款、业绩补偿情况、呼吸系统类药品收入增长原因、现金收支情况等4大问题提出过疑问。彼时,问询函尚未对营收金额提出质疑。

有意思的,就在这一次被揪出多份财报及其他披露问题之前,罗欣药业在2023年11月还公开发布了《年报信息披露重大差错责任追究制度》,短短半年时间,“打脸”来得如此之快。

钛媒体App了解到,上述责令改正措施及出具警示函的公告发布后,已有相关的投资者维权索赔行动启动。

监管方面的坏消息之外,频繁的人事变动也接踵而至。6月17日,罗欣药业发布公告称,收到第五届监事会职工代表监事刘鸿雁女士递交的书面辞职报告,6月21日,公司再发公告称,收到证券事务代表朱雪云递交的书面辞职报告。

可以肯定的是,在公司执行精细化管理这一自救方案期间,业绩有所改善。今年一季度,罗欣药业营收微增3.97%,亏损同比大幅收窄59.73%,这一财务数据或多或少向市场传递了信心。

但罗欣药业的精细化管理似乎只局限于改善数据,于管理层约束和稳定方面,仿若虚设,公司日常的管理经营纰漏百出。去年开始,曾踌躇满志的刘保起也退居幕后,85后“少主”刘振腾走向台前,摆在这一家族企业二代接班人面前的公司脱困难题已经越发难解。

“自救药方”无法力挽狂澜

一家成立36年、先后接受港A两市公开监督的老牌企业,何以步步陷落,背后原因值得探究。

罗欣药业的成立最早可以追溯到1988年,27岁的刘保起筹钱盘买了临沂市罗庄镇上的销售门市部临街的门面,进购药材,开启创业之路。1995年,刘保起投资460万元成立山东罗欣制药厂,进入仿制药制造领域。

2001年,原罗欣制药厂改制重组成罗欣药业。2005年12月,罗欣药业完成资本首秀,成功登陆港交所创业板,从事制造及分销药物产品。在2013年至2015年间,公司三次向港交所提交转板申请,均遭拒绝。到2017年6月,罗欣药业以私有化的方式退市。

2019年末,罗欣药业通过借壳东音股份的方式转换资本战场,在深交所中小板落户,次年5月12日,东音股份公告证券简称变更为罗欣药业。至此,罗欣药业成为首家从H股私有化后回归A股的企业,十分具有代表性。

罗欣药业主营业务为医药工业、医药商业两大业务板块,前者是高毛利的仿制药业务,包括头孢类抗生素、兰索拉唑与雷贝拉唑等消化系统药品,以及注射用盐酸氨溴索等呼吸系统药品,后者是重资产、低毛利的代理产品业务。

公司初亮相受到了市场的充分肯定,2020年8月5日,其股价冲高至18.74元,市值为260.48亿元。但罗欣药业的高光也就此定格,从那之后是长达近4年的股价震荡下行,公司业绩也越来越难看。

2020年是罗欣药业A股上市的第一个完整财年,公司交出了营收净利双降的年度财报——营收、净利分别同比下滑19.67%、49.37%。2021年,公司业绩稍有起色,但在2022年、2023年却连续录得大额亏损,两年亏掉了18.8亿元,相当于把公司从港股私有化后4年的盈利全部散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钛媒体App制图 数据来源:财报

疫情影响之外,一个关键因素是面向药品耗材全行业的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常态化,而击落仿制药高价,可以说是集采的开展初期的首要目标。之于行业,仿制药企必将告别无节制的高毛利时代,选择去创新药赛道找新增长点。

以仿制药安身立命的罗欣药业也不例外,接连开出两副“自救药方”。

一方面,在“仿创结合”的发展主线之下,罗欣药业向创新药转型方向倾斜心力,打造第二曲线;另一方面,卖掉主导医药商业板块发展的子公司山东罗欣医药现代物流有限公司(简称“现代物流”)控制权,缓解应收账款风险并调节公司整体毛利率。

时至今日,发展创新药的赚钱效应还远不能担起公司的增长重任,这与其本身重营销、轻研发的底色挂钩,此处先按下不表。

聚焦“卖子”举措,效果立竿见影,但副作用绵长。

2022年一季度末,罗欣药业的应收账款达到历史峰值,高至44.16亿元。这相当于当时公司一半的总资产和七成以上的流动资产,大部分来自现代物流。另外,截至2022年9月21日,现代物流向山东罗欣及其全资子公司山东罗欣药业集团恒欣药业有限公司的借款余额达到9.99亿元,资金占用问题也愈发明显。

出售现代物流控制权后,其不再纳入上市公司合并报表,2022年末,罗欣药业的应收账款骤减至8.69亿元,高应收警报瞬时解除。

在硬币的另一面,公司收入规模倒退10年,2023年为23.64亿元,2013年为25.32亿元。

2018年至2021年,医药工业板块收入占比保持在六成以上,主导公司发展,但随着集采政策推进,医药工业收入贡献逐年降低,到2022年,现代物流所在的医药商业板块创收20.22亿元,收入占比56.37%。也就是说,罗欣药业卖掉的其实是收入主力,2023年公司医药商业板块收入同比大降87.39%至2.55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钛媒体App制图 数据来源:财报

失去了医药商业这一增长支柱的罗欣药业,只能重新依赖医药工业板块,但公司为应对集采常态化憋了好几年的“大招”——创新药转型升级,还没有发挥奇效。

创新药转型路漫漫

一家将“仿创结合”连续写进年报、不断强调自己在持续大力推进研发创新药的企业,却并没有在研发上有过多投入。

2020年至2023年是公司业绩变脸后不断寻找解决方案的年份,其研发费用分别为3.61亿元、3.21亿元、2.05亿元、1.12亿元,呈逐年递减之势。

同期,公司的销售费用各为20.0亿元、18.6亿元、17.30亿元、9.64亿元,虽然也在递减,但与研发费用不是一个量级。尤其是2022年,公司的销售费用率达到48.22%,为近5年最高。

在转型创新药的路上,罗欣药业“重营销、轻研发”本色不改。

2021年8月,罗欣药业公告聘任董莉君出任公司的副总经理、首席运营官等职务。董莉君有多家外资药企任职经历,曾在阿斯利康负责消化板块的营销业务。

罗欣药业在2021年的年报中提到,要“加速拓宽销售渠道”。董莉君的加入,第一要务就是重构其营销团队。这一年,罗欣药业销售人员增加196人至2203人。而董莉君也享受着最高的高管薪酬待遇,2022年税前薪资达到605.58万元。

营销团队加码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为首款创新药获批后的商业化做准备。

2022年4月,罗欣药业的首款创新药物替戈拉生片(商品名:泰欣赞)获批反流性食管炎适应症,同年纳入 2022 国家医保目录。

作为首款出自本土企业的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替戈拉生片4月2日正式上市销售,在5月5日至11日,罗欣药业收获五连板。

彼时,有券商研报指出,罗欣药业在消化领域耕耘多年,多个产品份额领先,加之聘用董莉君,预计可快速提高替戈拉生的市场渗透率。

罗欣药业如获至宝,对替戈拉生片定下5年销售峰值至少40亿元的目标。回头来看,罗欣药业的算盘没有打响。

唯一一款创新药获批的两年内,虽然销售额在增长,但公司的消化系统类药物收入仍停留在较低水平,2022年、2023年各为2.17亿元、5.72亿元,而在这之前,其消化系统类药物每年收入都在10亿元上方。另外,董莉君也已于2023年6月离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钛媒体App制图 数据来源:财报

再看罗欣药业目前的创新药管线,2023年,替戈拉生片新增“十二指肠溃疡”适应症获批上市,“幽门螺杆菌感染”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得受理,治疗慢性特发性便秘的普卡那肽片完成Ⅲ期临床,除此之外,其他项目都处于早期阶段。

罗欣药业的创新药研发能力并不突出,上述有且仅有的唯一一款获批创新药替戈拉生片也非“亲生”,而是引进自韩国公司HK inno.N。罗欣药业不但要向韩国公司支付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合计500万美元,还要支付相应的销售提成。

此外,普卡那肽片是引进自美国公司Bausch Health Companies Inc.的消化领域创新药项目。公司还曾从韩国公司JW Holdings Corporation引进含鱼油的三腔袋肠外营养液Winuf产品。

其实罗欣药业不仅在研发上投入不多,即便是立足于仿制药赛道,也时有掉队且本身护城河不高,比如公司消化类药品的核心产品注射用兰索拉唑,该药品技术含量不高,同类生产厂家众多。而且,最早通过一致性评价的注射用兰索拉唑来自奥赛康(002755.SZ),并非罗欣药业。

自身研发能力羸弱,又要依靠创新药走出困境,罗欣药业只能发挥“钞能力”,这无疑会为盈利增加负担。

如今的罗欣药业,收入水平一降再降,股价徘徊在3元上方,市值相较于高峰时期已经蒸发超220亿元。在接连掷出转型创新药、卖子缩费、聚焦精细化管理三大自救药方之后,都没能走出经营不善的泥潭,公司脱困前路越发迷茫。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作者丨杨亚茹 编辑丨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