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说黄帝造“好”字。

这就是传说,千万别当真。

甲骨文中有“好”字——大名鼎鼎的“妇好”。

这就涉及“好”字的本义了。

《说文》:“好,媄(měi)也。”又曰:“媄,色好也。”

许慎说,“好”,就是“长得漂亮”。

段玉裁《注》:好与媄“为转注也”。

他说:“好,本谓女子。引申为凡美之称、凡物之好恶;引申为人情之好恶。”

许慎和段玉裁讲的都不无道理。

可惜的是,他俩都无缘见到甲骨文,并不知篆体“好”之前还有更古的“好”字。

徐中舒先生认为,《说文》训“好”为“美”乃后起之义。甲骨文的“好”,为“女姓”,“即商人子姓之本字”。

这个说法可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许慎在编排《说文》时,是很讲究每一部首之下收录之字的排列的。

“女部”,在《说文》第十二篇下,收录四百四十三字。

第一个字,是部首“女”。

其解为“妇人也。”

又云:“凡女之属皆从女。”

就是说,以下的四百四十二个字,都与“女”之含义有关。

排在第二的字,是“姓”。

其曰:“人所生也。”也就是,“姓”,标志着由哪个女人所生。

再往下,就是古代著名的“姓”——姜、姬、姞、嬴、姚、妫、妘、姺、㜣(niǎn),等等。

这些姓,大都由古代君王之母所传。

排在第三档的,是关于婚姻的字。

“奼(chà)”是少女,之后是媒、妁、嫁、娶、婚、姻、妻、妇、妃,媲(pì)也指妃。

第四档,是婚姻后的下一个阶段。

妊、娠、媰(chú)、嬎(fàn)、嫛(yī)、婗(nī),均与怀孕生育有关。

第五档,是与家族中女子的关系。

母、妪、媪、姐、姑、妣、姊、妹、娣、姨等,姪是女子谓兄弟之子。

第五档,是家族中的非家族女成员。

妿(ē)、娒(mǔ)是家中“女师”,保姆的姆最初当为娒字;㜎、婢,专指女奴;奴,则兼指男女奴隶。

第六档,就是描写女性的字

美或不美,贤或不贤,是否聪颖,等等;还有与女人有关事物的字,其中也是有褒有贬。

这一类,有三百多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说文》“女部”收录之字,可以看出——

第一,人们内心深处,有一种对母亲和女性的尊重,还或许与女性氏族社会有关。

第二,从女姓和女性之字,可以窥见一整套复杂的社会关系。

第三,到东汉,男尊女卑观念已经十分强烈,许多归入“女部”的字,在造字的时候,就反映着这样的观念。

所以,“好”字,本该归入《说文》“女部”的“女姓”一档。因为其转义了,而且转的很重要,于是就以后来的“子姓”取而代之了。

这与“妊”由“任”姓取而代之的道理一样。

许慎虽然没见过甲骨文,但他所排列“女部”各字的顺序,是很有道理的。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用语言表达一定思想的时候,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产生了文字,并用这些文字记录、记忆某些需要保留和转达的语言。

“好”字,和其他归于“女部”的字,都是这样产生的。

随着社会生活以及语言的发展,一些字会引申和转义。

“好”字是一例。“妖”字亦是一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云:“桃之夭夭”。

这个“夭夭”,小篆写为“妖”的“夭”上有“艹头”。

《说文》:“巧也。”“女子笑貌”。

后来,这个字被写为“妖”,因为超乎常人,又引申为“异也,孽也”。

这并非是初造此字时的初衷。

唐宋以后,经济文化皆大步跃进。这也促使当时的语言快速发展——由以文言文为主的古汉语,向古白话阶段迈进。

为了适应这样的局面,大量新造字涌现。

可以归入“女部”的,如“奵”“奾”“妅”“㚧”“妋”“妏”“㚪”“妑”“妔”“妕”……,等等都出现了。至宋,以“女”为部首的字,大约新造了数百个。

然而,语言和文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使用中会自觉地“经济化”——语言逐渐简洁,文字逐渐淘汰。

唐宋以后新造出来以“女”为部首的字,很多用不到了,有不少现在一般的字库里不收了,就是说,想打字也打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