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考生黄蛉在高考中写了一篇“甲骨文作文”。因为大部分文字都看不懂,所以阅卷老师只能请教专家,后来这篇文章由于跑题,只获得了6分。

6月17日,这篇作文被网友曝光在网络上,立刻引起众多网民的热议,毕竟甲骨文是非常高深的学问,一个高中生居然有这么高的学养,这让网民们非常惊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蛉

有不少大学都愿意破格录取黄蛉,可他的意向是复旦大学,因为复旦大学的刘钊教授在研究出土文献和古文字专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不巧的是复旦大学无法破格录取黄蛉。

一时间让黄蛉不知何去何从,好在最后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愿意破格录取黄蛉,也算解决了黄蛉没有大学可上的窘境。

如此传奇的经历让媒体对他很感兴趣,一时间舆论将黄蛉推上了风口浪尖。此后黄蛉刻意不出现在公众视野,但在2011年,又一则新闻曝光了黄蛉的近况。

原来黄蛉进入四川大学后并没有把握难得的教育资源,而且自己浮夸的毛病越来越严重,他的教授忍受不了他的浮夸,最终选择辞职不再教黄蛉。

那么黄蛉的“甲骨文作文”是如何写出来的?他是如何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的?为什么他的导师不愿意教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才少年爱古文,写下甲骨文作文

2009年的高考考场,所有学生都在仔细地答题。在这个决定人生命运的时刻,所有学生都不敢有一丝懈怠。如果成绩少那么一分,也许就永远和自己心仪的大学擦肩而过。

此时考生黄蛉正准备写作文,作文题目是“关于熟悉”,他绞尽脑汁地想着,怎么写才能在浩如烟海的试卷里脱颖而出。

思考了将近5分钟,黄蛉决定用自己最擅长的古文字来写,让黄蛉想不到的是,他的作文在几天后居然会刷爆网络,自己成了名人,命运也因此彻底改变。

6月17日,一位考生用甲骨文写作文的帖子在网络上不胫而走,只见一张布满空格的试卷上,密密麻麻地写着一些人们看不懂的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蛉的“甲骨文作文”

这些文字就是甲骨文。从照片上可以看出,通篇作文的字体都是甲骨文,字迹工整,卷面整洁。虽然所有文字都看不懂,但可以看出作者有着丰富的甲骨文词汇量。

这一消息立刻被媒体争相报道,甚至央视都播报了这一事件,在社会上掀起了讨论的浪潮。有些人认为这个学生特立独行,社会应当对人才更加包容。另一部分人认为对待高考不够严肃,可能影响自己的成绩,所以不值得提倡。

黄蛉一看,这不正是自己写的文章嘛!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成了网红,黄蛉觉得很不适应,他之所以用甲骨文写,只是为了出其不意,让阅卷老师更加关注他的作文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省绵阳市

少年偶遇指导老师,古文水平得以提高

黄蛉出生于1989年,是四川绵阳市的一个普通学生,他的父母也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他从小就喜欢标榜自己的个性,据他的同学说:“黄蛉和一般同学不一样,他有时会在教室里参禅,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

很有个性的黄蛉其实是一个很内向的孩子,他的成绩并不好,前一年的高考没发挥好,没有考上心仪的大学,今年是复读的。

在复读期间,他遇到了自己的知己——蒲体超老师。

在遇见蒲体超之前,黄蛉已经研究甲骨文很多年了,他从小对中国古典文化非常感兴趣,最近几年又迷上了甲骨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次,黄蛉拿着一本甲骨文文献悠哉地读着,蒲体超老师刚好经过,蒲体超问他:“为什么看这个?”

黄蛉没有抬头回答,而是继续读着书。过了一会儿,他才慢悠悠地抬起头说:“我特别喜欢这些文字。”

两人就此聊了起来,越聊越发现对方的看法和自己契合,而且两人的甲骨文功底都不错,蒲体超老师的基础非常扎实,聊着聊着黄蛉逐渐对这个语文老师刮目相看了。

这个老师有着非常高的古文字造诣,对于甲骨文也有很深的功底,此后他们便经常一起讨论古文字方面的问题,很快就成了亦师亦友的伙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课余时间,黄蛉经常找蒲体超老师请教问题。蒲体超的学问很好,经常旁征博引,让黄蛉每次都有很大的启发。

作文跑题只得6分,家人学生一起发愁

其实一开始他在试卷上写“甲骨文作文”时只是想出其不意,用独特的创意打动阅卷老师。

可黄蛉没想到的是,这次考试他的作文因为跑题只得了6分,这让他非常苦恼,拿到成绩后黄蛉非常担心自己能否考进自己心仪的大学。

最后的成绩让黄蛉非常失望,他的成绩只有428分,这样的成绩连上本科都难,他和家人开始为升学的问题而发愁。

“甲骨文作文”在网络上火了之后,有很多记者来采访黄蛉,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道:“是什么原因促使你用这种方式写作文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蛉

被问到这个问题,黄蛉显然有些不好意思,他笑着说:“主要是三点:第一,我对甲骨文非常感兴趣,这是我的长项,因此就想用自己的长项来打动阅卷老师。第二,为了让阅卷老师对我印象深刻,这样写可能拿更高的分数。第三,想要拿高分就要有特别之处,我觉得出其不意的作文才能更出彩。”

黄蛉说:“这是我的大招,相信我的才能会被大家肯定。”黄蛉的做法并没有成功,阅卷老师并没有给他高分,反而给了很低的分数。不过古人曾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黄蛉虽然在高考失利,但更好的结果却在等待着他。

四川大学破格录取,到底是好是坏?

关于黄蛉被录取一事,其实过程是一波三折的。黄蛉本来想报考的是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有一个刘钊教授,黄蛉很久之前就仰慕他,一直想拜在他门下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复旦大学

他的作文在全国广泛传播后,很多媒体都对这位稀有人才非常感兴趣,一些大学认定黄蛉在甲骨文方面的水平很高,都想让黄蛉报考他们的学校。

尽管这些学校都知道黄蛉的高考成绩只有428分,但因为非常赏识黄蛉的才华,都表示愿意破格录取他。

面对其他学校的录请,黄蛉并没有动心,此时的他正在申请复旦大学的录取资格。

由于复旦大学的古文字学教授刘钊对黄蛉的甲骨文掌握程度非常欣赏,所以蒲体超老师就带着黄蛉到复旦大学拜访刘钊教授,可是最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钊教授

刘钊教授惋惜地表示:“你的古文字研究天赋我是认可的,但是所涉及的知识面并不广泛,还需要多看看书,所以破格录取不太可能,如果以后你报考研究生,我一定帮你引荐。”

结果令人沮丧,黄蛉和蒲体超失望地回到绵阳县,一时间黄蛉没了主意,蒲体超对黄蛉说:“如果进了其他学校,你也可以继续学甲骨文,先打基础嘛。”

此时的黄蛉知道,其他学校的录取都被他拒绝了,只剩下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申请还在审批,也就是说,如果四川大学的破格录取也被取消,那么黄蛉将会面对没有大学可上的尴尬处境。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暑假就结束了,四川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没到,黄蛉此时陷入绝望,难道还要再复读一年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大学录取通知书

终于在黄蛉准备再复读时,发现自己的信箱里有一封信。这个信封很厚,他知道这一定是一封录取通知书,然而是哪个学校的他没把握。

带着疑惑和不敢相信的心情,黄蛉打开了信封,里面原来是四川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黄蛉焦虑了几个月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破格录取引爆媒体,少年淡定平息舆论

面对媒体的提问,黄蛉这样说:“我希望这个事开学后就没人关注了,毕竟这不是什么不得了的大事,我想过平静的生活。”

可惜民众和媒体不想让他过平静的生活,他的家人和朋友也被媒体关注上,想要从他们的口中多了解一些黄蛉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媒体报道

一些网友非常欣赏黄蛉,表示这是复兴传统文化的杰出人才,另外一些网民则表示反对这种做法,认为这是哗众取宠,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吵得不可开交。反观黄蛉自己倒很淡定,他尽可能地减少曝光的机会,很久后关于他的声音才逐渐平息。

不管怎样,黄蛉的甲骨文水平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尤其是一些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教授们感到非常高兴。

为了留住这个人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决定破格录取。但是这次录取并不是儿戏,川大方面对此非常重视,他们派出了一个小组的成员,专门测试了黄蛉的甲骨文水平。

测试之后教授们发现,黄蛉的甲骨文掌握程度确实非常高,因此川大宣布破格录取黄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进入川大后,校方专门为黄蛉设计了一套课程,对黄蛉寄予厚望。

可惜的是,黄蛉后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导致他的导师何崝教授也表示:“这个学生没法教。”

导师表示:宁愿辞职,也不再教他

黄蛉好不容易才考进大学,自身的甲骨文造诣这么高,四川大学对他也抱有很大的希望,为什么何崝教授会说他没法教?要分析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参考同样热爱古代文化的蔡伟

2009年,只有高中毕业的环卫工人蔡伟,却成为了复旦大学的博士,一度刷新人们的三观。蔡伟的古文造诣非常高,而且他有过人的毅力和耐心。在学术研究领域,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领域,一般需要花费十几年的精力来打通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蔡伟

因此大部分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者年龄都偏大,假如黄蛉真的想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就必须沉下心来,在学术研究的冷板凳上安安静静地积累才行。

这方面黄蛉远不如蔡伟,蔡伟被录取前已经和复旦大学的教授裘锡圭有了十几年的书信来往,裘锡圭教授在蔡伟身上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学者该有的样子。

蔡伟研究古文字学长达二十几年,在学问上老老实实、安安静静地积累,因此裘锡圭教授每次和蔡伟通信都能感受到他的进步。

裘锡圭教授深知破格录取需要冒着多大的压力,而且录取后是否能够取得成果也不一定,也许让蔡伟自学更有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裘锡圭教授

不管怎样,进入主流学术圈子对一个学者是非常重要的,裘锡圭的爱才之心使他非常愿意帮助蔡伟,蔡伟最终没有辜负裘锡圭教授的期望,进入复旦大学后,依旧勤勤恳恳地研究着自己钟爱的学问。

那么为什么何崝教授会对黄蛉如此失望呢?

前文已经说过,川大专门为黄蛉设计了课程,还将已经退休的何崝教授返聘回学校,足以表示川大对传统文化人才的重视。

进入川大后的黄蛉非常高兴,阴差阳错地被大学录取,还成了众人瞩目的“网红”,这算是他人生的一个高光时刻了。

但是在黄蛉还没学完整个课程时,他的导师就表示:“这个学生我教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崝教授

原来黄蛉的性格非常浮夸,对学问不够敬重,经常在别人面前侃侃而谈老师也不甚了解的学问,这些品格都是学者的大忌,作为一名合格的学者,应当谦虚和有敬畏心。

有一天,一个新闻记者采访黄蛉。在采访中黄蛉引经据典,大谈特谈自己了解的学问,给人感觉似乎这个少年的学问大得很的印象,但这种行为在专业学者看来非常不妥,难怪何崝教授说;“浮夸,靠不住。”

何崝教授说:“我教授的内容是先秦文献,主要是古文字方面的学问,而黄蛉却对记者表示自己对《文心雕龙》颇有研究。”

何崝教授的表情有些不满,言语中透露着失望,他说:“他这明显是在吹嘘,假装很了解一个完全不相符的领域,这样的性格真的不适合做学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性格上有诸多缺点外,黄蛉在川大的学习期间,也没能好好把握优秀的教育资源。

他对学习似乎没有很大的热情,一般致力于学问的人不管刮风下雨都要专注地研究。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够在古人的文献中逐渐把握学问的核心,最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学者。

黄蛉的学习热情不高,在多次学校的考试中,古代文献方面的成绩并不理想,和校方的期待有很大的落差。

何崝教授对此表示很无奈,他说:“我和学校都花费了很大的心血来培养这个孩子,可是这段时间的观察已经够了,我给了他最大的耐心,可是他依旧让我失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蛉

黄蛉面对学问的态度如此轻浮,和蔡伟比起来相差甚远,这大概就是何崝教授对他非常失望的原因。

黄蛉事后表示惭愧,可惜何崝教师不会再给他机会了,对于日后何去何从,黄蛉表示:“我只好考研究生了,也许未来我能继续我的学术生涯。”

我们不知道黄蛉此后会如何发展,只希望媒体和公众对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多一些包容和善意,也希望黄蛉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在日后的研究生涯中有所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蛉

结语

想要从事学术就不能走捷径,学术研究的门槛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国学。我国的典籍浩如烟海,学问博大精深,没有十几二十年的积累,在国学界几乎没有话语权。

何崝教授不教黄蛉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看出黄蛉无法忍受漫长寂寞的苦读,还不如尽早结束这无谓的付出,这对何崝教授和黄蛉都比较好。

不管黄蛉以后发展得怎样,他都应该吸取教训,在从事学术时更加有耐心,我们依旧对黄蛉保持信心,希望他真的能在国学研究中取得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