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令人震惊的历史。甲午战争作为清政府与日本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结果不仅让清朝割让了巨额领土,更成为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但是,在这场战争中,日军到底付出了多大代价?他们的伤亡数字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探究这段蕴含着国家兴衰的历史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甲午之役,命运分野

甲午年间,中日两国命运将在此一分野。岁月无情,时光如梭,自鸦片战争之后,曾经的天朝上国早已名存实亡。面对西方列强的炮火攻势,清政府的紫禁之门纷纷被轰开,国力渐衰的清王朝难以在与西方国家的战争中占据上风。

与此同时,日出东瀛的岛国日本也在谋求自身的发展与壮大。殖民者曾用鸦片毒药摧毁我华夏文明,如今日本学习西方列强的先进技术武器,也在酝酿着对我东土的觊觎。在此之前,日本已借鉴西方完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明治维新",短短几十年间便从一个落后的封建社会跃升为亚洲现代化进程的领头羊。

面对日益强盛的日本,落后的清王朝决计难以在这场钜战中占据优势。然而,当年北洋水师总兵沈葆桢对于日军实力的估计过于乐观,他对自己的水师寄予厚望,认为中国可以在海战中扫荡日军。这一判断,堪称天下骄子的痴人说梦,终为中华铸下了一场浩劫。

甲午年六月,日军飞船从九州岛驶向朝鲜海域,挑衅朝鲜王朝并控制其海疆,为即将到来的大战探路先锋。沈葆桢闻讯后,遂集结北洋舰队出海应战,奈何清军早已腐朽不堪,官僚体系腐败严重,战斗力荡然无存。最终,六月下旬,日军在鸭绿江口狂扫中国北洋舰队,一战告捷。

是役,中国海军自满自大的姿态遭到狠狠打击,反映出昔日中华文明体系对现代化进程失之远甚。在此战后,日军如狼似虎,不等中国调兵遣将,便乘势直扑东北大营。双方接连在山东、河北、辽东半岛交手,每每阵脚难开,战事拉锯持续近一年。直至清军主力花木兰营、东北阎锡山旅等损失惨重,最后倒戈相向,中国元气大伤,这才迎来战事的终结。

日军疫病肆虐,损失惨重

甲午一役,虽然日军最终获得胜利,但付出的代价也着实惨重。当年东瀛武士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作战,医疗卫生条件堪忧,疫病便乘虚而入,如同魔鬼般在军中肆虐。

当时日军为了迅速集结兵力,仓促间从国内各地拉拢来大批新兵,结果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寥寥无几。往往是征调一些愣头青壮年充当炮灰,他们大多是缺乏作战经验的新手村夫,对卫生条件及医疗防护几乎一无所知。这些青壮年中途转运时,人挤人,环境污浊,加之衣着单薄,不足御寒,一到朝鲜半岛便有大量人染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军曾多次派出医疗队前往朝鲜,试图为战士们治疗,但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无法对付那些顽疾。再加上当地环境潮湿,疟疾、霍乱等疫病丛生,医疗队本身也遭了殃,难以为伤患尽心尽力。不少医生自己也病倒在半路,甚至遇难殉职。部分重症病患只能被遗弃在朝鲜的野外和村庄,任其自生自灭。

到了十月,疫情已在军中蔓延开来。日军调遣的第三师团更是首当其冲,有数千人在运输途中被疫病夺去性命。当时一些军医为了掩盖军中疫情,竟然将死于疾病的士兵归为"战死"。直到情况无法掩盖,第三师团团长才不得不揭露,有三分之二的伤亡是因为疾病而非战斗所致。

疫病的威胁远比枪炮杀伤力大,甚至成为影响战局的主因。有史料记载,在日军攻打旅顺口之役,出征部队中就有三分之一的人染病卧床,大大减缓了进攻的步伐。更有资料显示,从1894年6月到翌年4月,日军在朝鲜、旅顺等地作战中,总计损失12831人,其中有8525人是死于疾病,占了绝大多数。

木已成舟,内忧外患

甲午战祸一旦爆发,中日双方便再无退路,只能硬着头皮将这场没有任何准备的战争打下去。清政府初时对日本的实力有所低估,直到败绩频传,才意识到日本的强大以及中国的落后。

战火燃烧,对外患是一方面,而国内形势也同样岌岌可危。当朝廷下令出征时,调拨的大部分军队都是些装备陈旧、训练失修的残兵散勇,他们根本不具备现代化作战能力,与日军高超的火力装备相比,简直就是在做无谓的牺牲。

一开战,中国北洋水师和布雷霍夫舰队便在黄海海战中被击溃,这让中国失去了制海权,也断绝了从海外运输军火和物资的能力。而日军却在此后节节扩大胜利,沿海诸多城市相继陷落,东南沿海地区频频沦为日军的活动根据地。

朝廷在日军的步步进逼之下,军费自然是负担不起。当时清政府已处在财政极度困难的状况,加之腐败严重,每逢调拨军费便像在绞尽脑汁似的。更可悲的是,即便如此也拿不出多少款项,无数军火库都已空空如也。为筹集军费,很多地方官员不得不向百姓苛捐杂税,引发了一系列民怨沸腾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旅顺之战更是让清军损失惨重,满清王朝的铁桥军团花木兰营在此役中几乎损失殆尽。再加上东北重镇沈阳、旅顺、大连等地相继失守,满清廷前线大军元气尽失,内忧外患的局面展现无遗。

而在中国军民艰难抗战之时,日军却从朝鲜半岛调遣大批增援军队,渐次抵达辽东半岛一带部署。日军趁热打铁,在东北地区一连串的进攻中,杀伤中国军民无数。满清王朝东北根据地的垮台,更是如同雪上加霜,从此沦为等待和谈的被动局面。

与狼共舞,倾家荡产

败绩接连之后,清政府无奈只能求和。但是和谈之路却远比战争更加艰难曲折。日本对于战败国的索赔要求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将清政府逼入困境,更成为今后两国矛盾纠葛的导火索。

清日两国最初的和谈是在1895年的春天展开,地点定于日本与俄罗斯的中间地带----俄罗斯小镇织户。清方派出著名外交家李鸿章一行人前往会谈,而日方则由陆军大臣大村益次郎率领代表团到场。双方经过数月的周旋,终于在4月达成协议,签订了馆陋的《马关条约》。

此约定内容之残酷,实在令人叹为观止。首先,清政府被迫割让辽东半岛全部版图,包括旅顺、大连等要地,损失了重要的海防力量。其次,台湾全岛也被日方硬生生掰了下来,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最为可怕的是,日方索赔款项高达2亿两白银,几乎是当时清政府年收入的六倍多。

此项赔款,加之之前的军费开支,令清政府元气大伤,彻底陷入了财政困顿的泥潭。为了筹集赔款,朝廷不得不狠刮蚝民伺候。除了大量征收捐税之外,还将大量国有资产拍卖割爱,导致民不聊生。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官员竟然想出肆意印制钞票的歪门邪道,结果引发了恶性通胀,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深重的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态度,清政府也曾企图对赔款进行还价。可是日本军方对清议和人员视而不见,反而对东北地区展开无情的扫荡,蓄意加大对清政府的压力。最终,清方只能作罢,照单全收,付清了全部赔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战争无疑是场巨大的灾难,对两国百姓来说都是一笔沉重的代价。可是,当事双方遭受的痛苦却是云泥之别。清政府因而奄奄一息,而日本却由此得到了立足于亚洲的资本,为其今后的扩张做好了铺垫。祸不单行,事隔不久,日本便对俄国发动了下一场战争,满洲这块重要的战略要地,也被日军攫取而去。

画地为牢,封疆大吕

甲午战争的结果,不仅让清政府承受了沉重的赔款,更令其失去了重要的领土版图。这无疑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也为日后列强勾心斗角、觊觎中国疆土埋下了祸根。

按照《马关条约》的规定,清政府不得不拱手割让辽东半岛全部版图。这一重要战略要地就此落入日本手中,成为日后东北沦陷的开端。在此之前,辽东半岛向来是清王朝的重要海防根据地,旅顺港更是制海权的关键。一旦失去,清朝在渤海湾一带的军事力量将荡然无存。

除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也被迫拱手相让。台湾素有"熟蕃重镇"之称,向为清王朝固有的领土版图。可是在甲午战败后,日本狼子野心昭昭,硬是将台湾从祖国怀抱中掰了下来。从此,台湾便成为日本的殖民地,遭受了长达50年的屈辱统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在马关谈判的最后阶段,日方更是咄咄逼人,勒令清朝将辽东全境、旅顺、大连以及台湾全岛的主权完全割让给日本。违者,日本将进一步出兵,夺取整个山东半岛。

面对日本的无理索求,清政府几经权衡,最终只能作罢。当时中国虽然疲于奔命,但起码还留存了一线军事力量,倘若日军再度开战,势必会让清政府陷入更加绝境。为了避免雪上加霜,甘坐捆绑,被日方从中国肢体上割肉的痛苦也就在所难免。

自此,日方便坐收渔人之利,在近海地区扩充了殖民势力,为其后来在亚洲的扩张埋下了祸根。而清政府则愈加衰微,失去了海防重地,防线不得不转移到内陆,国力遭受重创。可以说,这场战争彻底改变了东亚的版图格局,为今后中国的瓜分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