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界一直把“王羲之无真迹”当作一个“千古遗憾”,如今,我们已经很难考证他的作品到底是在哪个朝代彻底失传的,但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以及民间藏家的贡献,越来越多的羲之作品重现世间,它们将晋人笔法重现世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辽宁曾发现了一部王羲之家族书法,它也被学界认为是“与羲之原作相差无二”的法帖,此作就是《万岁通天帖》,也被称为《王氏一门书翰》。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凤阁侍郎王方庆为了讨好女皇,将祖上王导、王羲之、王荟、王献之、王珣、王褒等二十八人的书法真迹献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旧唐书》记载:“则天以方庆家多书籍,尝访求右军遗迹,方庆奏曰‘臣十代从伯祖羲之书,先有四十余纸,贞观十二年,太宗购求,先臣并已进之。唯有一卷见今在’……有进二十八人书,共十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到真迹的武则天极为惊喜:“则天御武成殿示群臣,仍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她让崇文馆好生临摹拓印,完成后“其本加宝饰锦,缋还王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也有学者认为,武则天很有可能“耍了个心眼”,把“双钩本”换给了王方庆,而把真迹留了下来。王方庆既不敢怒也不敢言,只能不了了之。这部《万岁通天帖》此后一直珍藏于内府之中。但是在流传过程中,它遭遇了两场大火,一次是明代真赏斋大火,另一次是乾隆年间的乾清宫大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万岁通天帖》尚存七人十帖: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王荟《疖肿帖》《翁尊体帖》、王徽之《新月帖》、王献之《廿九日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慈《柏酒帖》、王慈《汝比帖》和王志《喉痛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王羲之的《姨母帖》《初月帖》共计103个字,以行草书写就,中正平和、潇洒自然,文徵明称赞:“固当为唐法书第一”,历代收藏家都把它视为至宝,溥仪离开紫禁城时,仍不忘悄悄带走它,直到1948年被收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作笔法极为丰富,且风格不一,让我们能领略到东晋书家不同的书写方式。王羲之用笔中锋为主,绞转自然,笔画遒劲,如龙跳虎卧;王献之用笔遒媚多姿,一笔书酣畅淋漓,变内擫为外拓,舒展灵动;王僧虔《太子舍人帖》变羲献笔画之秀润为丰腴雄健,开李邕、唐玄宗、徐浩、苏轼之先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观整部作品,楷行草三体皆备,字字笔法丰富细腻,严谨多变,没有丝毫的雷同,值得我们毕生学习。将它临摹通透,晋人用笔也就掌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今,我们将《万岁通天帖》进行了超高清12色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并进行了纯手工装裱,非常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