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东北沦陷,60岁的大地主戴凤龄为了打鬼子,带着全家57口人上战场,14年后,全家只剩三人,余下54人全部阵亡。

戴万龄是戴凤龄的曾用名。

一个在东北地区富有盛名的大地主,他不同于其他剥削百姓的地主,他善良、仁慈,经常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百姓,因此他被誉为当地的大善人。然而,他的善良并不只是局限于对百姓的关怀,他的心中更是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

1931年,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日军侵袭东北,鬼子肆意践踏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时值戴凤龄六旬寿辰刚过,目睹着家园被毁、同胞受难,他愤慨难平,想要做点什么。

恰逢挚友王德林组建抗战武装,戴凤龄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这支反侵略的行列,并变卖家产购置百支枪,强化队伍装备,还聘了一个东北军退役李姓军医到”戴家大院“坐诊。

但是他的义举却遭到了亲人的不理解:“这可是我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基业,没有了我们以后怎么生活?”

戴凤龄双手背在身后,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吐出,他转身面对家人,声音坚定:“我知道这对你们来说很难接受,但国家有难,我们不能坐视不理。没有国,哪来的家。”

这番话,不仅获得了家族成员的全力支持,更激发了众多亲戚投身抗战洪流,其中包括他的几个儿子,他们共同踏上了保卫家园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2年,戴凤龄带领队伍向敦化县城发起了进攻。虽然是第一次战斗,但战士们没有丝毫的恐惧,他们与日军打的有来有回,战斗过程十分激烈。经过激烈的战斗,他们成功攻下了县城,给了日军一个沉重的打击。

然而,胜利的喜悦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日军的援军就已经逼近。考虑到力量对比悬殊,戴凤龄审时度势,果断下令撤退,并迅速安排家人疏散,以避日军报复。

但在撤退的过程中,他的堂弟不幸被日军包围并残忍杀害。这一噩耗让戴凤龄更加坚定了抗战的决心。从此,戴凤龄拖家带口近60人,踏上了漫长的抗战征程。

随后的岁月里,戴凤龄和他的“戴家军”在东北的战场上屡建奇功,他们以少胜多,一次次挫败日军的嚣张气焰。戴凤龄的名字成为了抗日英雄的代名词,吸引了无数热血青年加入到抗战的行列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一次战斗,戴凤龄总是冲锋在前,他的勇敢和坚定激励着每一个战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敌我力量的悬殊日益明显。

1933年的一次战斗中,戴凤龄和他的部队陷入了日军的重围。面对绝境,王德林劝他带着家人逃走,但戴凤龄却坚定地摇了摇头:“我生是这片土地的人,死也要死在这里。我要与日军决战到底!”

战士们在他的鼓舞下奋勇作战,成功打破了一个口子,并突围了出来。虽然突围成功,但这次战斗也让“戴家军”损失惨重。

1937年后,面对日军的频繁围剿,“戴家军”的生存环境日益艰难,物资越来越匮乏。

为了能让战士们有饭吃,戴凤龄亲自带人外出筹集粮食。然而这一次行动中,他的行动路线被汉奸举报,遭到了日军的埋伏。

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戴凤龄毫不畏惧他坚定地表示:“我宁死也不会向侵略者低头!”

为了营救父亲,戴凤龄的儿子带领队伍攻打日军,但因为实力悬殊英勇牺牲,而戴凤龄最终也惨遭日军杀害。

据统计,戴氏一门四代,超过五十位亲人牺牲在战场上,用生命诠释了“满门忠烈”的悲壮史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戴凤龄,他是一个大地主,他是一个大善人,他更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用他的行动,用他的生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中国人的坚定和勇气。他的故事,让我们深深地理解到了,爱国,不仅仅是口号,更是行动,是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原文登载于新华社媒体2023年11月6日关于《抗日英雄戴凤龄和他的“戴家军”》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