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阵阵热浪来袭,给人们外出、出游及户外作业等带来了“烤”验。高温天气如何做好健康防护?一般人群、敏感人群应采取哪些措施?市疾控中心应急处置中心医师张丽提醒,要做好健康防护,预防中暑、心血管疾病、“空调病”等高温疾病的发生。

防中暑:及时补充水分,外出做好防护

张丽介绍,中暑的常见症状包括食欲下降、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四肢疲倦、体温上升、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呕吐、昏迷等。

根据中暑程度的轻重,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及重度中暑。先兆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此时如果能迅速离开高温现场进入阴凉通风环境中,短时间内上述不适可缓解。张丽表示,轻度中暑时除了有先兆中暑的症状之外,体温往往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表现。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其中,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的急症,患者可能会发生高热、皮肤干燥、意识模糊、惊厥、休克等症状,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该及时送医就诊。

如何预防中暑?张丽提醒大家,在高温天气下,室内要通风,尽可能把室温降至26℃至28℃,室内外温差在8℃以内;外出最好戴遮阳帽或打伞,穿浅色衣服,同时不要过度疲劳,并注意补充水分;露天劳动时尽量安排在早、晚,延长中午休息时间;随身携带降暑药以备不时之需,如藿香正气水、风油精、清凉油等;对年老体弱等高发人群应重点保护,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增加抵抗力,减少中暑诱发因素。

防心血管疾病:谨遵医嘱,不要擅自减药或停药

对于大多数患有心血管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而言,夏季是一个难熬的季节。张丽说,天气炎热,容易使人睡眠不佳、心烦气躁,一些心血管病患者会出现血压不稳、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甚至还有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疾病。

那么,患有心血管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该如何做好健康防护,安全度夏呢?张丽表示,高温天气,人们容易产生烦躁情绪,诱发心血管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态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要减少外出时间,以静养为主,早上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峰时段,应避免在这个时间外出锻炼,尤其是人流量大、空气流通不好的地方。因此,病人应注意室内外的温度变化,使其在人体舒适范围内,否则,温差的急剧变化会引起血管不断收缩和舒张,导致血压变化,产生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鱼肉等,尽量少吃过于油腻或高脂肪食物,并注意不要过度饮酒。此外,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所以吸烟者一定要积极戒烟。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除了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还应遵循医生指导,合理规范用药,以防止心血管疾病突发。

防“空调病”:调整好空调温度,注意开窗换气

持续高温天气,很多人开启了空调“续命”模式。张丽提醒,要正确使用空调,避免过度贪凉而患上“空调病”。

所谓的“空调病”并不是某种特定疾病,而是由于长时间开空调会造成室内空气不流通,空气中缺乏负离子,加上室内外温差过大,人体会产生一系列不适应症状,易发生感冒、胃肠炎、肩周炎等,这些统称为“空调病”。严格意义上讲,“空调病”是一个社会学诊断病名,常指与空调有关或因空调引起的相关类疾病。

张丽提醒,出汗后不宜直接吹空调。这是因为出汗后毛孔处于张开状态,容易使风寒湿邪侵袭人体,产生一系列病理性变化,建议从室外进入室内约10分钟后再打开空调,或者等汗干后再进入空调房。空调温度不宜太低。酷暑时,从相对冷的空调房到室外湿热的环境里,快速的大幅温差变化更容易导致中暑,建议将空调温度控制在26℃。还有很多人开空调时为了制冷效果而紧闭门窗,这不仅会导致空气无法流通,而且空调滤网上的灰尘、霉菌等污物也会影响人的健康。开空调时要注意开窗通风,可以每隔2小时至3小时打开窗户10分钟至15分钟。

来源:商丘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