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熙帝读书像 局部)

康熙三十六年,一个叫做张廷玉的年轻人打算参加会试,博个好名次,入仕朝廷,为国出力。

张廷玉学问很好,书读的也很不错,会试对别人来说也许是艰难的,可是对他这种有真才实学的人来说,完全就是小意思,就是走个流程的事儿。

然而,张廷玉兴致勃勃的要参加考试,却被他的老父亲张英拦了下来。

没办法,张英是朝廷大臣,还是要员,巧的是还正好负责当年的会试。

老子是主考官,儿子来考试,考不中,说你教子无方,名门出不了人才,考中了,那就说你有黑幕,走后门,质疑张廷玉成绩的真实性,那这孩子这辈子就毁了。

此所谓:人言可畏。

没办法,张廷玉只好又等了三年,三年之后他父亲已经不负责考试这一块的工作了,他才得以考中进士,成为了翰林院的一名庶吉士。

能进入翰林院那很优秀,能成庶吉士那很有含金量,可是有含金量,不代表就一定能用得上。

翰林院里人太多了,什么编修,学士,待诏,检讨一抓一大堆,状元榜眼探花更是左一个来右一个。

进了翰林院,就好像小鱼儿入大海——不声不响,每天的工作无非是编修史书,抄抄写写,顺便整理一下圣喻,保不齐这辈子连皇帝一面都见不上。

不过好在张廷玉还是比较幸运的,康熙皇帝不过是在翰林院中看了张廷玉一眼,自此后就再也没能忘掉他的容颜。

皇帝感觉张廷玉这小伙子挺行,亲自召见,测试其才干,张廷玉二话不说写了两首七言古诗,具体写得什么不知道,但是康熙看了之后很喜欢,直接就把他留在了身边。

康熙启用张廷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张廷玉有文化,是个好笔杆子,所以后来康熙基本上都会把张廷玉带在身边,皇帝打仗,张廷玉记录战况,皇帝出巡,张廷玉写旅行日记,皇帝典礼祭祀,张廷玉歌功颂德,一天到晚张廷玉基本上都在康熙身边随侍,简直成了皇帝的专用秘书。

这期间,张廷玉也担任了不少官职,礼部干过,吏部干过,刑部也干过,查办过大案要案,也负责编修过朝廷的重要典籍,因此他积累下了丰厚的政治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紫禁城 摄影 一)

再之后,康熙就死了。

康熙死,雍正立,这一朝天子一朝臣,康熙时代的很多大臣,新皇帝雍正基本上就不用了,可惟有张廷玉,雍正不仅用,而且是猛用,重用。

前朝旧臣还能在新朝焕发事业第二春,有两点原因,其一是张廷玉这个人的确能力不错,长于政务,这么优秀的人才你不用白不用,二是因为,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在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曾经做过雍正学问上的老师。

这是潜邸旧臣的儿子,更是故人之子,雍正对张廷玉的基础感情就不一样,对他自然抱有更浓厚的亲和力。

康熙一朝的时候,张廷玉只能算是首席秘书,可到了雍正一朝,张廷玉简直是皇帝身边最红的人了。

可以这么说,雍正有什么事儿都跟他聊,无论是私事还是公事,皇帝都会找张廷玉来拿主意,雍正年间设立的军机处,(基本上)是张廷玉一手筹办的,清中期后政治制度的创立和修改,张廷玉也半数参与其中。

要知道,清世宗雍正皇帝,他可不是一般人,他是那种典型的对百姓友好对官僚严苛的统治者,在他的手底下被整治的大臣不计其数。

而且雍正本身就有点喜怒无常,再加上点刻薄寡恩,谁在他手底下打工,难保瑟瑟发抖是战战兢兢。

别的就不说了。拥立皇帝登基的两大功臣,隆科多被永久圈禁,年羹尧更是一路贬职,坐罪赐死,雍正翻脸简直比翻书还快,可是对张廷玉,雍正却是从一而终的友好。

那么问题来了,张廷玉的身上有什么样的魔力,可以得到两代皇帝如此的恩遇呢?

很简单,张廷玉很会做人,他懂得做官之道,无非在于危,退,变三个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雍正祭先农坛图卷 局部)

危,就是在处于高位,仕途顺利之时不妄自尊大,不居功自傲,而是始终有危机预警,始终让自己敏感而警惕,而不被眼前的荣华富贵所麻木。

退,则是要明白在仕途生涯中,不能一味追求上升,因为上升太快也未必是好事儿,要懂得什么时候该停,什么时候该缓一缓,要懂得一时的隐忍是一种美德,而暂时的放弃更是莫大的智慧。

变,则是讲绝不能鹤立鸡群,绝不能太过张扬,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在大环境中一定要做到泯然众人,和光同尘。

多年为官,张廷玉把这些道行可以说是研究的透透的了,因此他才能在官场里四平八稳,生活的如此滋润,甚至就连雍正那样素来对臣下严苛的皇帝都对张廷玉挑不出毛病来。

雍正对张廷玉的感情那真不是盖的,皇帝亲口说:

朕即位十一年来,在廷近內大臣一日不曾相离者,惟卿一人,义固君臣,情同契友。

我和张廷玉已经不仅仅是君王和大臣的关系,我们十数年来形影不离,感情深厚,就像默契的朋友一样。

而对张廷玉所发挥的作用,雍正更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大臣中第一宣力者。

这真是显赫功名在康雍,封无可封张衡臣啊。

雍正死,乾隆立,张廷玉在乾隆的时代,又开始焕发新的光彩。

雍正临死之前,给了张廷玉两桩恩遇,这第一件,是指定他为新朝的顾命大臣,辅佐乾隆皇帝,二是准予在张廷玉死后,可以配享太庙。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张廷玉死了之后,他的牌位可以放到雍正皇帝牌位旁边(其实是配殿中),这在封建帝制时代对臣子来说,是最大的殊荣,往上就没有了。

而且,如果一切顺利,那么张廷玉将会成为有清一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以前没有,以后估计也不会再有了。

那么也就是说,只要张廷玉在乾隆这一朝平稳的干到退休,他这一生就算是圆满了,又何况初登大宝的乾隆对张廷玉礼遇更甚康熙和雍正呢。

年轻的乾隆皇帝对张廷玉十分敬重,每次见到张廷玉,从不直呼姓名,要么叫张先生,要么叫张老师,那亲切的劲头儿就甭说了,乾隆的孩子,张廷玉负责充做老师教育,乾隆出门办事儿不在京师,张廷玉就留京总理朝政,张廷玉工作比较忙的时候,他甚至可以不用回家,直接就在紫禁城里住下了,顺手,皇帝还把张廷玉封为了三等伯爵。

一切似乎都很顺利,直到乾隆十三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帝画像 局部)

乾隆十三年,这对皇帝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份,这一年乾隆的皇后富察氏病故,皇帝和富察氏感情极深,皇后之死大概对皇帝打击很大,也因此一向温文尔雅,宽容和睦的皇帝性情大变,他一改温和之风,执政从严从猛,一连处理了几百名中央和地方大员,朝野震动,一时人人自危。

那么这个时候的张廷玉,心头也不免萦绕出了一丝忧患。

乾隆皇帝正值盛年,而自己已经是老眼昏花,一把年级了,面对这个恩威难测的帝王,张廷玉的感觉只有四个字:

力不从心。

政治环境轻松一点,自己还能得过且过,可环境一旦高压,做臣子的就必须打起百分百的精神,一言一行都要慎重,稍微出点错,等着自己的保不齐就是万丈深渊。

老年人往往比年轻人拥有更多的智慧,可相比青年时代,身体和精力的大幅度退步也是不争的事实。

看来,是时候该思退了。

张廷玉不再犹豫,他立刻向乾隆皇帝上了道折子,诚恳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说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身体素质也不好,干不动了,想要告老回乡。

对于父亲雍正留下的“遗产”,乾隆其实已经仁至义尽,他给足了张廷玉尊重和恩遇,也该是他退休的时候了。

但是奇怪的是,面对张廷玉的辞职请求,乾隆却做出了这样的批复:

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皇帝说,衡臣啊,你在我祖父和父亲的时候都受重用和赏识,你还是父亲指定的顾命大臣,以后还要配享太庙,怎么能说不干就不干呢?

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乾隆这番话说的十分体面,意思你别看我收拾别人,你可是重臣,你就好好干吧,咱俩不犯毛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廷玉 形象)

一般人可能就会相信皇帝的说辞,可张廷玉毕竟历经三朝,他知道以后的事情谁也说不准,自己已经走到了人臣之极,如极乐之欢不能长久,巅峰过后佳境必下,自己往后只有下坡路可走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人生停留在最美好的时代?

及时退隐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古代权臣基本上就没有善终的。

所以任凭乾隆怎么挽留,张廷玉就是要辞职。

臣下既然去意已决,强留也没什么意义了,君臣之间又拉了一会经济,寒暄客套,相互推辞之后,乾隆还是准予张廷玉致仕,并且还专门写了三首御制诗赠送给张廷玉,以表彰这位三朝老臣的功绩。

皇帝赏诗,那张廷玉自然要亲自面见皇帝,然后千恩万谢,只是在拜谢完皇帝之后,张廷玉似乎有点不合时宜的提了一个小小的问题,他说:

先帝(指雍正)死前,曾准予我配享太庙,可是我现在却主动辞职,直接回家了,那这事儿还能算数吗?

张廷玉胆子挺大,他竟敢旁敲侧击的提醒乾隆,说你父亲可是答应我了,你可别说话不算数啊。

张廷玉不仅在提醒乾隆不要忘记以后要实现自己配享太庙的恩遇,更是直接要求皇帝应该给他个凭证。

对话到这一步,乾隆心里其实就有点窝火了,自己这么多年来对你张廷玉不够好吗?你还不了解我对你的心意吗?我是那种说话不算数的人吗?

皇帝强忍怒火,送走了张廷玉,转头却还是写下了一封诏令,保证在张廷玉死后,准予他入太庙陪伴先帝,决不食言。

乾隆写完手诏,放在宫里,按理说第二天张廷玉还应该再来宫里谢一遍恩,可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张廷玉出现了严重的失误,第二天一早他推说身体不适,竟然没有亲自进宫面见皇帝,而是只派儿子入宫向皇帝谢恩。

正在宫里等着和张廷玉做最后告别的乾隆一看张廷玉竟然没来,皇帝当场破防红温,下旨传唤张廷玉,让他解释一下为什么不亲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紫禁城 摄影 二)

乾隆破大防,这很好理解,因为皇帝觉得自己对张廷玉已经是极好了,自己比康熙和雍正加起来对张廷玉都好,张廷玉要保证书,自己也写了,这是多么的礼遇恩宠,情深义重啊,你张廷玉不亲自来谢君恩,反而只派儿子来,你明显这是没瞧得起我啊。

事实上,尽管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如果张廷玉在接到旨意后立刻进宫面圣,诚恳认错悔过,并且辅以自己老病年迈行动不便等理由的话,乾隆多半会原谅他。

因为,这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你张廷玉这么多年有功劳也有苦劳,乾隆更非昏庸无道之辈,他干嘛要为难你呢?

可是,节骨眼儿上,素来老成持重的张廷玉,又失误了。

皇帝宣召他的旨意,本应该是写完之后先送到军机处,然后由军机处大臣傅恒和汪由敦第二天再送至张廷玉的府上。

也就是说,皇帝今天宣召张廷玉,按照流程张廷玉第二天一早才会得到消息,午间他才会来面圣。

但是,军机处大臣汪由敦当年是张廷玉提携上来的,论交情汪由敦还是张廷玉的门生,旨意到了军机处,汪由敦没等第二天,当天就把圣旨的内容透露给了张廷玉。

汪由敦这么做,自然是想要让老恩师提前获得消息,好早做准备。

谁成想,听闻皇帝震怒的张廷玉此时方寸大乱,他没等到第二天,汪由敦前脚把消息透露给他,后脚他就奔着皇宫找乾隆请罪去了。

这一请罪,坏菜了,因为皇帝意识到,如果按照正常流程,张廷玉只会在第二天来找自己请罪,而自己下发圣谕不过片刻,此时旨意还应该留在军机处,张廷玉已经辞职,他是怎么知道消息的?

很显然,是有人提前泄露给了他。

如此一来,这就犯了乾隆皇帝生平最大的忌讳,那就是“朋党之嫌”。

有明一代,文官集团的力量不可小觑,他们三五成群,拉帮结伙,往往发展到可以倾轧皇权的地步,清朝统治者吸取了经验教训,因此他们极为反感大臣私下里的交往,皇帝不允许朝臣们拉帮结派,不允许他们交朋友,更不允许在政治环境中互相兜底,互相帮助,形成所谓的“朋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由敦 形象)

而旨意提前被泄露给了张廷玉,用脚指头也知道肯定是汪由敦在暗中帮助,那么在皇帝的眼里,汪由敦和张廷玉就是以师生关系为基础而缔结的朋党。

这一回,君王的愤怒无以言表,再加上之前张廷玉诸多过分的行为,新账旧账一块算,乾隆皇帝直接剥夺了张廷玉在朝廷里所有的官职,废黜了他的伯爵位份,并且取消了他配享太庙的资格。

折折腾腾一大圈,本来是想要在自己辞职前争取点福利,结果玩砸了,这位三朝老臣竟然落了个一无所有。

然而,事情还没有结束。

一个叫做储麟趾的御史突然上了一道折子,举报四川学政朱荃,说朱荃前些日子母亲亡故,他隐匿不报,实在是太混账了。

朝廷礼制,无论官居几品,身在何位,父母双亲亡故,必须辞职回乡丁忧,守孝三年,期间不能参与政治和娱乐活动,以显示诚孝之心。这是成例,朱荃别说丁忧了。母亲病故他都没打报告,实属大逆不道,朝廷必然重责,搞不好砍头都是有可能的。

您要知道,上一个不丁忧的大臣,还是明朝的张居正,可是张居正虽然没丁忧,当时他也因为这事儿广受舆论攻击,引得轩然大波。

有意思的是,这位朱学政啊,当时失踪了,根据一些记载来看,朱荃是失足落水,大概是出意外死掉了。

乾隆对朱荃不丁忧的行为大敢恼火,可是这时候也找不到朱荃,皇帝的怒火无处发泄,于是又盯上了张廷玉。

这张廷玉也是够倒霉的,本来这事儿跟他没关系,奈何张廷玉的儿子娶了朱荃的女儿,那么张廷玉就是朱荃的亲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荃 形象)

在乾隆看来,朱荃一个小小的学政,竟然敢隐匿母丧,逃避丁忧,必然是有张廷玉给他做后台撑腰。

汪由敦和张廷玉的事儿已经让皇帝认定了张廷玉有组成朋党之嫌疑,此时朱荃事发,皇帝更认为张廷玉和朱荃互为朋党,乾隆二话不说,迁怒于张廷玉,派出钦差到张廷玉的老家,把张廷玉多年来积攒下的家业尽数抄没,全部充公。

官位没了,爵位没了,太庙里吃冷猪肉的机会没了,现在就连家底儿也被抄没了。

一连串的打击之下,张廷玉忧愤难当,终于病逝。

可是张廷玉想不到,这个曾经把他整治的体无完肤,把他打击到了一无所有的乾隆皇帝,竟然在自己死后,仍旧遵守了先帝雍正的遗诏,把自己的牌位放到太庙里,让自己实现了配享太庙的最大愿望。

剧情,来了个大反转。

大清太庙,三重围墙,左祖右社,六角井亭,琉璃砖门,张廷玉的牌位安静的陈列在配殿之中,小巧的檀香古木灵牌之上,镌刻着更加小巧的张廷玉的名字,这个大清第一名臣的人生起伏,命运波折,在这一刻彻底归于平静。

只是,无论是他张廷玉还是别人,他们的牌位都是小小的,无论是牌位,是墓碑,都不过是一块,一方。

这些东西做的如此渺小,到底是为了让人们记住他,还是忘记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