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也是诗书画三绝的清廉县令。

他半生痴迷画竹子,现在一幅真迹价值千万,一句“难得糊涂”被很多人当作人生格言。

他的一首题画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更是在后世激励了无数人。

他就是被无数百姓称赞的县令,郑燮郑板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熙32年,也就是1693年,郑板桥出生于江苏兴化,他的家庭本来是个书香世家,但是到郑板桥出生的时候家道就已经中落了。

在郑板桥还未出生的时候,他的祖母就去世了,按照当时的习俗,郑板桥不能在他的家中出生,怕会冲撞了祖母的亡灵,于是,郑板桥出生于自己的亲戚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他3岁的时候,他的母亲汪夫人就离开了人世,之后郑板桥全靠自己的乳母照顾。

等到郑板桥稍稍长大之后,父亲就开始带着他到真州读书,也就是现在的江苏仪征市。

郑板桥在小的时候就十分的聪慧,八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吟诗作对了。

等到他十六岁的时候,父亲给他找了当地有名的先生陆种园学习填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几年的学习之后,郑板桥终于在康熙52年,也就是1713年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中了秀才。

而这个年龄也到了成婚的时候,但是当时已经家道中落的郑板桥根本没有人来上门说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某天的时候,郑板桥走到一户人家的门前,忽然惊觉门前的对联就是自己的诗作,于是的郑板桥把这这家主人叫了出来,没想到这个人就是郑板桥的粉丝,知道郑板桥还没娶妻的时候,直接把自己女儿许配给了他。

在结婚三年之后,郑板桥再次赴京赶考,但遗憾的是,这次的郑板桥名落孙山,没有考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家乡之后的郑板桥为了生计,选择了到乡下做一名私塾先生。

就这样又过了几年,郑板桥的父亲离开了人世,而他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生活的重担压到了郑板桥一人的身上。

但是他乡下老师微薄的薪酬根本不足以养活一家人,无奈之下的郑板桥来到了扬州靠卖画为生。

在此之前,郑板桥从来没有考虑通过自己的画作来谋生,他在少年时期就开始学画,期间还曾经拜了位师傅学习,可以说他的画技十分的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他本人尤其喜欢画竹子,他画出来的竹子别具一格,就像是真的竹子在风中摇曳一般。

到了扬州之后,郑板桥开始了自己长达十年的卖画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到扬州之后,郑板桥为了扬名,开始研究怎样才能做到别具一格,于是在书法方面他自创了板桥体,画作方面将自己的苦闷融入画中,画出的竹子就像是利剑一样,因此人们把他和其他几位书画家并称为“扬州八怪”。

而这个名号也帮助郑板桥快速的达到了扬名的目的,使得他卖画之路越走越顺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1730年的时候,他的发妻徐夫人因病离世,这对郑板桥的打击很大,也使他产生了一种自己庸碌半生毫无作为的想法。

到了1732年,郑板桥再次进京赶考,而这次和以往不同的是,他成功考中了举人。

在考中举人之后其实就已经有了做官的资格,但是郑板桥不甘于仅仅一个举人,于是他在高中之后选择了深造,前往镇江继续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一读书就是4年,郑板桥在1736年的时候,前往北京参加了礼部的会试,高中进士。

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高兴的郑板桥特地画了一幅《秋葵石笋图》,并在上面题诗“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已经高中进士,但是想要做官还得等着地方的官职出现空缺,在京城苦等一年的郑板桥终于等不了了,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回到家乡之后的郑板桥续娶了饶氏,但是还没高兴几天,就知道了自己的乳母去世。

童年时期的郑板桥母亲早早的离世,可以说乳母充当了郑板桥母亲的角色,因此乳母的去世对郑板桥是个很大的打击。

郑板桥就在自己的老家开始等待授予官职,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一等就是三年。

直到1741年,郑板桥才候补到了一个官缺,并在第二年春天就需要他上任,去范县当一名县令。

在范县担任县令的时候,郑板桥注重吏治,并且重视底层百姓,还关注农业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在他任职期间,范县的百姓个个安居乐业,并且交口乡赞他是个好官。

到了1746年,郑板桥被一纸调令调往了潍县,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潍坊。

当时的山东因为连年的干旱,导致各地爆发饥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板桥到达潍县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开仓赈灾,同时用粮食代替工钱,找来了很多民工开始兴修水利。

通过这种方法,郑板桥帮助了几万人活了下来,但是到了秋收的时候,田里的庄稼还是颗粒无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板桥在看到这种情况之后,干脆把佃户欠下租子的欠条全部都撕毁了,放任这些人到外地逃荒,郑板桥为了记录下农民的惨状,还写下了一首《逃荒行》

直到两年之后,潍县的灾情才有所缓解,逃荒的灾民也逐渐的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底层百姓的生活从来都是不容易的,三年之后,潍县又遭遇了水灾,而郑板桥只能前往潍县北方的禹王台治理水灾。

为了向朝廷请求赈灾,郑板桥在61岁时候和当时朝廷负责赈灾的官员起了冲突,他一气之下直接辞官不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感谢郑板桥,当时的潍县百姓都走出了家门,前来送别郑板桥,并且自发的为他在潍县的海岛寺建立了生祠。

辞官之后的郑板桥还是回到了扬州,开始了自己的老本行,继续卖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到了晚年时候,郑板桥认识了清朝著名“吃货”袁枚,二人一见如故,在这个时候,郑板桥袁枚两人互相题诗相赠。

到了1762年,郑板桥画了自己此生中最为得意的一幅作品,就是那幅《竹石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幅画中的竹子就像是一把参天利刃一般,几乎要撑破画面,而他就是在用这幅竹子来比喻自己,颠沛半生,见识了各种黑暗,却始终不愿意低头,就像竹子一样挺拔。

1766年,郑板桥病逝于兴华,终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