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救助金不仅缓解了我经济上的压力,更让我感受到法律的温暖与关怀,坚定了对公平正义的信心!”6月7日,湖北省荆州松滋市检察院为张某送去2万元司法救助金,经过前后6次上门释法说理,也帮助张某解开了34年的“心结”。

执着信访,只为解开“心头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4年了,这件事一直像根刺扎在我心里,我就是要讨个说法,请求检察机关抗诉。"

信访人张某系原松滋县某厂业务员,1991年被该厂以债务纠纷起诉至法院,原松滋县法院判处张某偿还货款24602元,并裁定对其住房、财产进行查封和扣押。其不服,上诉至荆州市中级法院,后被驳回,并维持原判。2001年,张某向荆州市检察院提出申诉,经审查,因张某的申诉理由不成立未获得支持。张某仍不服,一直持续信访。

剖析案情,探寻“破局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4月19日,在松滋市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大厅,该院检察长谭春霖第一次接访张某时,每次听到申诉理由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回复,张某的声音就会高上几分,“你不要着急,最近还存在哪些生活困难?家里人身体都怎么样?”……通过拉家常,终于与张某拉近了距离,张某也愿意了解涉及的法律规定,排斥心理逐步消除。

“要从他的生活现状入手,深层了解他多年信访的内心真实想法,从他的现实需求‘破冰’,从心理上化解症结。”该院迅速组织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和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召开研判会,对原案的证据和程序再次进行审查分析,因案件年代久远,张某又无法提供新的证据,现已无法通过诉讼途径解决其诉求。“不能因为诉讼不能解决,就将群众挡在门外,这会寒了群众的心。”经过反复讨论,该院检察长决定包案办理,一定要找到一个群众满意的结果。

释理解惑,心结终消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后6次,通过“带案下访”,到张某家中了解其生活状况,与其耐心交流,从办案程序到政策法规讲解,并与信访人所在地政府、村委会沟通协调,一次一次的努力下,张某终于纳入了民政走访帮扶对象,张某的态度转变得也越来越大。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张某多年前离异,前妻与儿子在外地生活,与其断绝了往来,其一人多年独自生活,因年事已高,身患高危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等多种疾病,需要常年服药,已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全靠低保金维持生活。考虑到其生活困难的现状,该院及时启动司法救助程序。

为彻底解开张某的心结,该院针对其民事诉求组织召开听证会。邀请民事部门的检察官及值班律师参与听证,针对张某的疑问,与会人员耐心进行释法说理,就法院审判程序,证据采信、判决依据、民事监督程序的要求进行充分的阐释,帮助其解开“心结”,鼓励其卸下思想包袱。最终,张某对检察机关的决定表示认可,并签订了息诉罢访承诺书。6月7日,检察长将2万元救助金发放到张某手中。至此,一个在心中34年的“老疙瘩”就此化解。

“严格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坚持依法能动履职,强化‘有解’和‘优解’的思维做好群众信访……”松滋市检察院坚持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通过“面对面”接访、领导包案、带案下访、简易听证等方式,找准问题,靶向发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以实际行动传递人文关怀和检察温情,让司法救助成为化解群众“心头结”的“特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