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地相继出台新政,鼓励农民放弃、退出宅基地进城买房的事情,引发市场关注。

很多人问我怎么看。

其实鼓励农民进城买房,一直都有,只不过今年地方愿意掏钱了,4月份是湖北鄂州,6月份是安徽凤阳和江苏南通,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城市参与进来。

倒不是为了城镇化建设,也不是觉得农民在偏远乡村过得不好,想帮忙提升一下幸福指数,而是:

纯粹给土地财政续命。

我之前讲过,截止目前,全国房地产库存已经达到了7.1万亿平米,超越2015,再创历史新高。

而主要库存基本都堆积在三四五线城市中,如果失去棚改货币化助力,将意味着土地财政不可持续,一些地方都要面临着“流动性枯竭”,整个系统都要面临着「由奢入俭」。

这是断然接受不了的,然而城里人已经躺平了,再鼓励都没用,所以才有了现在这一幕,把手伸向全社会最基础的群体,农民。

不过,这步棋大概率会落空。

其实跟前些年城镇化一个道理,很多城市都想拉农民进城贡献劳动力和购买力,但却忽视了一个根本性问题——

农民是否能在城市中找到一份能养家糊口的工作,以及有一个靠谱的社会保障。

之前房地产辉煌的时候,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民工,而现在可能只剩下了滴滴、外卖、快递和保安这些就业岗位。

最重要的是这几年蛋糕缩小,迫使城市里的大学生也在纷纷下场卷这些饭碗,对于农民工来说,年轻的还勉强能竞争一下,至于稍微年纪大的,在城市基本就是两眼一抹黑,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农民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群体,老一辈看到土地荒着就会想种点东西,甚至还有的老人会往家里囤粮食。

原因无他,对于经历过灾荒的人,完全端在自己手里的饭碗才能让他们感到踏实。

宅基地和村里的房子,对于农民来说就是一个无处可去也能回的地方,哪怕沦落到活着的时候就得提前穿好寿衣等死,那个地方也不能赶你走。

然而一旦放弃了,城市混不下去,那就真是走上了绝路。

参考美国就明白了,美国在2000年左右,大搞城镇化运动,把农民都赶到城市里去,农田都变成了农场主的,农民没有了地。

结果经济危机爆发,大量底层人员在城市混不下去,回村又没有地,就只能在城市里沦落为流浪汉,或者住进了贫民窟。

美国对农民的福利待遇高,而我们,大多数农民工是没有养老金的,50岁以后只能依赖种养过日子,所以乡下土地基本是农民的最后归宿。

可能发布政策的城市也明白,让农民自愿放弃宅基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这次“挺大方”,甚至愿意拿出5万块钱的抵扣券作为鼓励……注意,是抵扣券,不是现金。

5万块钱抵扣券能干什么?

有钱的农民,不在乎这些,早在城市里买房了,也不愿意因为这5万的券,把宅基地给卖了。

而没钱的农民,缺的不是这5万的券,而是减去五万的那一部分,以及解决孩子生活的配套和提供进城后的养老保障。

比如进城买房的农民,每个月可以领2000-3000的养老金,这才是最大的诚意。

但可能吗?不可能。

最怕的就是,有些地方绷不住,又开始搞一些幺蛾子,比如强制农民上楼。

我记得2021年之前,各地掀起过一阵拆村运动,声势浩大,打着各种旗号。

比如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宅基地换房、土地换社保等等。

其实就是为了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来增加耕地面积,从而强迫农民搬出平房,搬上楼房住。

最后惊动了中央,大怒,2021年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特发红头文件:

不得强迫农民上楼!

如果你所在的地方,有人敢强制让你上楼。可以将下文复述:

各地发布政策,均以自愿有偿退出为根本,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得以各种名义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宅基地和逼迫农民上楼,不得违法收回农户合法取得的宅基地,不得已退出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前些年,让农民上楼,是为了发展房地产,而几年后的今天,让农民上楼,则是为了解救房地产。

敢情是这些年,产业根本就没怎么发展明白,天天就围绕着房地产转了,这就是我一直强调,高度依赖房地产的城市没有未来的真正原因。

最后想说的是,中国的根是农民,他们是最应该被保护的群体。

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再到如今的高速现代化信息时代,农民未曾多言,矜矜业业。

反倒是有些人,没粮食吃的时候,叫农民爷爷;刚有粮食吃的时候,叫农民伯伯;粮食够吃的时候,叫农民兄弟;粮食有余剩的时候,叫农民工;吃撑了的时候,叫他们低端群体。

物质低端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思维低端、格局低端,最后导致精神也跟着一起贫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