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关于梁末侯景之乱,可以这样概括:东魏叛将侯景渡江乱梁,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铤而走险且连连得逞的奇兵突袭;梁武帝因接纳侯景而亡身丧国,是在痴迷“宇宙混一”的梦境中,解除警备且一错再错的揖盗惨剧。

1、侯景来降的背景

据《南史》、《梁书》中侯景、朱异二人传记所载,中大通二年(547)正月乙卯(十七日),梁武帝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将夜间梦境中“中原牧守皆以地来降”而“举朝称庆”的情形,急着告诉给亲信大臣朱异,当时极度兴奋中的梁武帝对朱异讲,“吾生平少梦,梦必有实”,“昨夜感此,良足慰怀”;朱异对曰:“此宇内方一之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着,梁武帝于善言殿读佛经,心境难于平静下来,又对身边一位叫黄慧弼的侍者讲:“我昨梦天下太平,尔其识之。”

这一天,梁武帝沉浸在前一晚的梦境中。这一梦,对如何对待紧接着出现的侯景求降之举,乃至日后如何估价侯景一系列乖张行径,在决策上产生了非同小可的影响。

侯景起初是在北魏六镇之一的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南)做功曹史。六镇起义中,镇内民众南下涌入定州(治今河北定县)境内,侯景先后在鲜于修礼、葛荣领导的起义军中效力。

当尔朱荣由晋阳领兵南下发动“河阴之变”(528)后又北上讨击葛荣义军之时,侯景倒向尔朱荣,反过来扑灭起义,立了大功。

尔朱荣被诛(530)后,侯景又投靠了权臣高欢。

东魏分立(534)以后,侯景多次被委任为河南道行台,领重兵抵御梁军北上与西魏军东向。东魏武定四年(546)六月,侯景以司徒之身又一次被委以河南大将军、大行台之职。这次外任,是侯景请缨后授命的。

《南史》本传曰:

(侯景)言于(高)欢曰:“恨不得(宇文)泰!请兵三万,横行天下,要须济江缚取萧衍老公以作太平寺主!”
欢壮其言,使拥兵十万,专制河南,仗任若己之半体。

按当时军事情形,东魏派侯景领大军“专制河南”,主要是防御西魏东袭;东魏与梁之间聘使往返,边境相安无事,无须重兵防范。

至于侯景口出“济江”之言,意气而已,并非实意。

侯景领兵十万将要开赴河南之际,同年(546)底,东魏权相高欢率主力开往西线玉璧(今山西万荣县西),以争夺被西魏盘踞的河东领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欢出兵不利,遂命仍屯集河阳(今河南孟县西)的侯景率兵增援。侯景军向西北齐子岭(今河南济源县西)挺进途中,遭遇西魏小股骑兵的阻击,就佯装兵败而退,致使高欢大军在前线大败,丧亡七万将士。

高欢劳师无功,从此一病不起,次年(547)正月丙午(初八日)去世。

高欢死前曾下书召侯景,侯景自知“与高氏有隙”,故“内不自安”,五日之后(即辛亥,十三日)举兵叛变,一方面公开宣布将归降西魏,另一方面又用手下高参王伟之计,秘密派遣丁和南下建康,上表求降。

2、侯景的一箭双雕

丁和抵达建康的时间,是二月戊辰(初一日)。朱异首先接待了他,特意叮咛他要在梁武帝面前谎称侯景定计于正月乙卯,有意将叛变的日期推后四天,以便与武帝作梦事相合,印证“梦必有实”之言。

丁和带来的请降表则称,侯景愿将所控的河南十三州(即除东部青、徐数州之外,黄河以南的东魏辖境),统统“归诚圣朝”。

朱异的苦心迎合,丁和的十三州诱惑,使梁武帝接纳侯景的心意已近乎迫不及待了。

史载梁朝君臣就侯景请降事作了紧急廷议。太子萧纲及朝臣“切谏以为不可”,主要是从梁魏修好这一大局着眼的。

尚书仆射谢举当场代表众议表示:

“顷岁与魏通和,边境无事,今纳其叛臣,窃谓非宜。”

梁武帝虽然感到众议不无道理,但是瞻前顾后,仍倾向接纳侯景:

“得(侯)景则塞北可清,机会难得,岂宜胶柱”,“我国家如金瓯,无一伤缺,今忽受(侯)景地,讵是事宜?脱致纷纭,悔之何及!”

一旁的朱异“探高祖微旨”,进言“今若不容,恐绝后来之望”,梁武帝“深纳异言,又感前梦”,最终决定不顾众议,正式接受了侯景归降的请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丁和抵达建康的第三天,即二月壬午(初三日),梁武帝就赶忙下诏宣布:

“以景为大将军,封河南王,大行台,制承如邓禹故事。”

其实,侯景的计谋是:

乘东魏高氏兵败之机,采取投机侥幸之策,羁縻于西魏、南梁之间,进可以取高氏而代之,退可以保据河南之地相机而行。

很快,西魏权臣宇文泰就识破了侯景的伎俩。

当侯景退守颍川(今河南许昌市北),遭到南下东魏军讨伐围攻之时,侯景慌忙割出邻近西魏的四州(东荆、北荆、荆、颍,即今河南许昌以西以南)之地,向西魏求救,西魏边镇荆州(治今河南邓县)刺史王思政先遣东进,西魏援军随发而至,因机进取,趁势入据颍川。

侯景不得已退保悬瓠(今河南汝南县),再次乞兵于西魏,宇文泰不相信侯景有诚意,以召他西入长安作试探,并将东下西魏军除留守新境兵力外,全部后撤回防,以备不虞。

侯景眼看诈诱西魏无成,只好把心思转移至南方梁王朝一面。

梁武帝对侯景来降事坚信不疑,毫无防备不说,还迅即委派以司州(治北义阳,今河南信阳)刺史羊鸦仁统领邻近数州三万梁军,就近运粮北上迎接侯景。

羊鸦仁三月初受命北上,迟至七月间方开至悬瓠。此前六月间,宗室萧范被派往雍州,督军挺进沔北。

此后八月初,梁武帝突然下诏北伐东魏,任命宗室萧渊明为主帅,率十万大军开辟东线战场,向青、徐之地攻掠。梁王朝自大同初与东魏通和,十余年不修军事,如今不计后果,一时调集总计约十五万大军,分三线北上,以应接孤立失据的侯景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军几乎倾巢出动,陈兵北境,而京畿要冲无兵防守,一片空白。

3、寒山大败

梁军东线北伐的目标是进取彭城。

《南史》本传讲,萧渊明都督诸军自寿阳出发之前,梁武帝指示他率军进至彭城以东的寒山筑堰,“引清水以灌彭城”,特意叮嘱他“慎勿妄动”。

寒山堰始筑于梁大通二年(528),此次梁军于九月上旬赶到这里,由大将羊侃负责监作修理,至下旬而成。

《魏书·孝静帝纪》记载,萧渊明“率众寇徐州,堰泗水于寒山,灌彭城,以应侯景”。

十月下旬,东魏大将慕容绍宗受命领兵十万南下。其间,羊侃先劝萧渊明乘水攻彭城,继劝乘慕容绍宗远来击之,三劝梁军乘机主动出战;萧渊明均不听,一次次错失良机。

至十一月丙午(十三日),慕容绍宗率军抵达彭城,引兵出击梁军,统帅萧渊明酒醉不起,部将胆怯不敢出战,交战之始,军心涣散的梁军一触即溃,士卒数万人失亡,统帅萧渊明被俘,屯于堰上的羊侃所部结阵退还。

梁军一日间几乎全军覆亡的消息传至建康后,梁武帝惊骇难持,“恍然将坠床”,哀叹“吾得无复为晋家乎”!

他担心的是,北上梁军主力被消灭以后,东魏大军长驱南下,梁王朝已无力抵御,国家面临着前代西晋灭亡的可怕命运;他指望的是,侯景所部成为眼前以至日后抵抗东魏大军的有生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萧渊明先前屯兵寒山之时,侯景率军由悬瓠北上至彭城西翼的谯城(今河南商丘市北),围攻不下,向南退据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驻守。十二月间,慕容绍宗率东魏大军由彭城向西南“鸣鼓长驱而进”,讨击侯景。

4、涡阳之战

侯景所部原有十万之众,在转战河南后,此时军粮已尽,向南退守时,又因北人不乐南下,军心发生动摇,将士叛离情形时有发生,由城父再向南退保涡阳时,其实力为“辎重数千两,马数千匹,士卒四万人”而已。

次年即梁太清二年(548)正月己亥(初七日),东魏铁骑夹击侯景所部,“景众大溃,争赴涡,水为之不流”,兵败如山倒,顷刻全军覆没。侯景与心腹数骑南奔至硖石(今安徽凤台县南)渡过淮河,“稍收散卒,得步骑八百人”,亡命淮南。

当侯景于涡阳溃散、命运尚“未得审实”之前,江南传闻“(侯〉景身与众并没”,竟使“朝廷以为忧”。

梁王朝暨武帝本人“忧”什么呢?

忧的是,失去侯景,东魏大军将所向披靡,淮南乃至江南将遭东魏铁骑的践踏。

因为慕容绍宗当初南下讨伐的同时,军司杜弼所作檄文当中就有“当使钟山渡江,青盖入洛;荆棘生于建业之宫,麋鹿游于姑苏之馆”这样激昂的措辞,如今寒山、涡阳连连惨败之后,梁武帝不能将其视若虚声恫吓,而不免袭来“复为晋家”之忧。

不过,慕容绍宗率军于寒山、涡阳打了两场漂亮仗后,临淮未渡,而是领兵向西挺进,将占据淮北的两支梁军(羊鸦仁军悬瓠,羊思达军项城)驱赶至淮南。东魏大军未渡淮,这使梁武帝大大松了一口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统一中原的梦想转眼间退缩为不为“晋家”的乞求。

5、梁武帝的媾和

涡阳之败后又过了半个月,即正月甲寅(二十二日),侯景所派亲信于子悦抵达建康,梁王朝才获悉侯景下落的确切消息:八百人马逃亡至寿阳城内安身。侯景派于子悦南来,是向梁王朝“求资给”,次日(二十三日)梁武帝就痛快答应“资给”,并宣布“以景为南豫州牧,本官如故”。

请注意:

上年(547)七月,羊鸦仁入据悬瓠后,梁王朝刚刚调整过州治,“以悬瓠为豫州,寿春为南豫州,改合肥为合州”;十二月将萧范由雍州调至南豫州,接替萧渊明坐镇寿阳。

如今萧范尚未到任而侯景窜入寿阳,梁武帝“以景兵新破,未忍移易”,再次作了调整,权宜照应有加。

寒山之败后,梁武帝在如何处理东魏与侯景二者的关系上,采取了一种首鼠两端的策略:一方面遣使至邺,重修旧好;另一方面倚重侯景,有求必应。

有证据表明,寒山之败后不久,即太清元年(547)底梁王朝主动派出使者北上至东魏求和,已在秘密进行中。

《魏书·孝静帝纪》记录,武定六年即梁太清二年(548)二月己卯(十七日)“萧衍遣使款关乞和,并修书吊齐文襄王(高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书·岛夷萧衍传》提供,此次秘使人名叫羊珍孙。按当时南北聘使单程多需两月时间计,由抵达邺城的日期上溯梁使由建康出发的时间当在上年(547)十二月间。

也就是说,寒山兵败之始,东魏慕容绍宗所率大军尚未进逼退至涡阳的侯景残部,日后胜负还未可知之际,梁武帝就背着朝臣,当然也瞒着侯景,主动遣使至邺,以谋求重新媾和。

梁武帝急于遣使秘密求和,出发点有二:

其一,避免“复为晋家”,姑且亡羊补牢;其二,乞求放还被俘的侄子萧渊明,讨论具体条件。

因为东魏大军其后临淮未渡,故前一点忧虑不再成为媾和中的焦点,倒是围绕着萧渊明的问题,双方作起了文章。东魏不反对梁使带来的媾和建议,但没有直接答复可否,而是通过在押的萧渊明致书梁武帝,传达东魏的条件。

于是梁朝君臣又廷议此事,朱异、张绾等主张答应,傅岐表示反对;梁武帝最后裁定答应东魏条件,仍让萧渊明的信使夏侯僧辩给东魏政府带去“当别遣行人,重敦邻睦”的亲笔承诺。

夏侯僧辩北上至寿阳,被侯景扣住盘问,说出了媾和的有关细节;侯景诈书试探,从梁王朝获悉了梁魏间达成的协议要点中有“贞阳且至,侯景夕返”的保证,以及梁使谢挺、徐陵即将出发前往邺城签订和约的讯息。

6、侯景反常迹象

侯景渡淮前后,梁王朝有两位大臣何敬容、萧介,对侯景其人心存疑虑,公开表示不赞成朝廷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侯景于涡阳溃败后下落不明时,何敬容对太子萧纲分析侯景其人:如果他死了,“深为朝廷之福”;如果他还活着,“翻覆叛臣,终当乱国”。

当梁武帝决定让侯景坐镇寿阳之时,朝中有位老臣萧介挺身而出,上表反对,理由是:侯景心性凶狡,“反噬”高氏,不容于宇文氏,日后也不可能成为“江淮之纯臣”,因而“事迹显然,无可致惑”。

但是,何敬容的言论,萧介的表文,均对梁王朝的决策不起任何作用。

梁武帝既对侯景信而不疑,又对与东魏重媾和好事锲而不舍。

梁使谢挺、徐陵最终成行,估计是在太清二年七、八月之间。在此之前,侯景曾屡上启文阻挠通和。梁王朝没有重视他的意见,这激怒了侯景,开始向朝廷“征求无已”,“表疏稍稍悖慢”,并于寿阳召募军士,显示出反常的迹象。

梁、魏间刚开始交涉通好之事,高参王伟就主张“举大事”,侯景听后“始为反计”;梁使出发后,侯景“反谋益甚”。在侯景身旁的“魏主”元贞“知景有异志,累请还朝”,当他听到侯景自称即将谋乱江南的表白后,吓得“逃归建康”,并“具以事闻”。梁武帝获悉后“不问景”。

镇守合肥的合州刺史萧范连连“密启景谋反”。

第一启言侯景将反,梁武帝复书日“景孤危寄命,譬如婴儿仰人乳哺,以此事势,安能反乎”!第二启称“不早剪扑,祸及生民”,梁武帝答曰“朝廷自有处分,不须汝深忧也”。第三启“请以合肥之兵讨之”,梁武帝“不许”。

此后萧范还在陆续上启报警,朝中朱异干脆扣留“不复为通”。

侯景“反谋”中的一大环节,是勾结梁朝大臣。朱异、萧正德相继被侯景疏通,前者纳金中囊,后者受诺大位,均倾心作内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着,侯景邀司州刺史羊鸦仁同反,羊鸦仁“执其使以闻”,证据确凿无疑,梁武帝不但不警觉,反而向侯景转致自责之意:“朕唯有一客,致有忿言,亦朕之失也。”

梁武帝之所以对侯景筹谋反叛的情报充耳不闻,对其作逆的行迹预警不备,是因为他坚信梁帝国坚如磐石,而侯景不过数百人马,要说反叛朝廷,不是侯景一时“忿言”,就是他人无事生非的猜测。

不久,侯景真的于寿阳起兵叛变,消息传来,梁武帝竟不当一回事,笑着说:“是何能为!吾折棰答之。”

不过,应该实事求是地讲,不但梁武帝及他身边的宠臣朱异对侯景造反的消息不以为然,就是侯景及他的高参王伟也对谋反之举获胜不抱多大希望。

他俩定计时,王伟讲:

“今坐听亦死,举大计亦死,唯王图之!”

反正怎么都免不了一死,不如豁出去搭上性命冒险干一场,总比等着死要强。

他俩明白:

自家那一点资本不具备“举大计”的实力,也绝没有想到会有成功的丝毫把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一开始虚张声势,到后来铤而走险,其实是亡命徒的惯用伎俩而已,并无任何新奇之处。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