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早些年的1个病例。

70多岁的老张,冠心病人,平时病情也还算稳定。端午节家人聚餐,一高兴吃了两个粽子,结果,悲剧了,急性心肌梗死了。

要说老张犯病也是有诱因的,饱餐,两个粽子,量多,又不好消化。像饱餐啊,劳累、体力负荷增加、情绪激动、受凉,等等吧,都可以在冠心病人诱发急性心梗。可这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变化。内因是什么?是粥样硬化的冠脉里,斑块破裂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血管里的斑块破了,会出血,会形成血栓;斑块破了,血管壁上更是毛毛糙糙,血流经过时的血小板也要粘附上去,也会形成血栓。血管里有了血栓,加上原本就有动脉硬化狭窄,那还不一下子就堵住了?!

要是一会儿血栓形成、一会儿血栓自溶(因为血液里也有溶栓的成分),血管就会一会儿堵、一会儿通,表现出来就是频繁发作的严重的心绞痛,医学上叫做“不稳定型心绞痛”;要是血栓一下子把血管完全堵死了呢,那冠状动脉血流中断,心肌没有供血,就急性心肌梗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内在的因素,就是冠状动脉里的粥样斑块不稳定、破裂了,血栓形成了

因此,防治的关键是稳定斑块

早先对于冠心病防治,很注意抗血小板防血栓,大家都知道吃阿司匹林,后来又加上了氯吡格雷(波立维、泰嘉),可那都是防在斑块表面、斑块破裂之后长血栓的。

后来,研究就发现,斑块为什么容易破,是因为血脂高,血脂里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了。这个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了,就会刺激血管壁发生炎症,血管内膜损伤,胆固醇和炎性细胞就乘虚而入,跑到血管内膜下面,堆积形成斑块了。堆在里面的胆固醇之类的就成了“核心”,医学上叫做“脂质核心”;斑块表面的血管内膜,发生炎症后会纤维化,就像个帽子盖在斑块上,医学上管它叫“纤维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是血脂高,进去的胆固醇多了,斑块里的脂质核心就大了,血管狭窄不说,炎症也会加重;盖在斑块表面的纤维帽还就薄了。核大、帽薄,容易破,这样的斑块在医学上称为“易损斑块”,被形容成“薄皮大馅的饺子”,煮的火候不好就会破。这种斑块属于不稳定斑块,就像不定时的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有个刺激就“爆炸”了。就像前面说到的诱因一出现,血压一升高、血管一收缩,斑块就破了。接下来,就是血栓形成,血管堵塞,心肌缺血坏死,心肌梗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做冠脉造影就发现,供应缺血梗死部位的血管里,医学上叫做“罪犯血管”,有不稳定斑块破裂,那是不用说的了;可就是在没犯病的血管、非罪犯血管里,也有不稳定斑块。所以有些人放了支架还会犯病。因为支架只是解决了局部的狭窄问题,并不能控制住血管里的不稳定斑块。

怎么稳定这些不稳定的、容易破裂的易损斑块呢?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一定的低水平!

因为研究发现,血里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了,降到1.8mmol/L以下、甚至1.4mmol/L以下,斑块里的胆固醇就少了,那个脂质核心就缩小了;炎症也会减轻,纤维帽也会增厚,就结实了,不容易破了,斑块就稳定了,不“易损”了。随着胆固醇的降低,血管里这种易损斑块就减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现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要求冠心病人,血脂里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要降到1.8mmol/L以下;要是得过心梗、放过支架的,还有高血压、糖尿病那些七七八八的危险因素,那就最好降到1.4mmol/L以下,而且要比之前下降50%以上,这样稳定斑块效果才好。

老张得心梗的那个年代,还没有那么重视降胆固醇,现在就不一样了。从降胆固醇稳定斑块预防心血管事件,还比吃阿司匹林防血栓早了一步。

(原创,版权所有,未经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