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0日 ,第六届唐奖汉学奖颁与许倬云先生,以表彰他多年在汉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许教授的学术生涯以其对中国长程历史脉络的深刻洞察而闻名。

在其晚年集大成之作《经纬华夏》中,许倬云先生跳脱出中国文化内部演变的叙述,以“大历史”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历史互动进行了全新的归纳排列,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解释华夏文明历经劫难,仍能延续至今、延绵永在的奥秘。

“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一位史学大家兼具纵观古今的宏阔眼光和关照中国过去与未来的赤子之心,获此荣誉实至名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可购买本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跨越时代的史学巨擘|许倬云先生荣获第六届唐奖汉学奖

王德威院士致授奖辞

2024年第六届唐奖汉学奖授予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匹兹堡大学许倬云荣休教授,以表彰他在汉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六届唐奖公布记者会现场

许教授的学术生涯以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深刻洞察闻名。

他的研究不仅深入探讨中国长期历史的本质问题,更在通史解释上强调文化的包容性与交流,寻求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定位。

许教授的著作展现了他对国家、民族及全人类的深切关怀,被誉为一位兼具博雅理念与淑世精神的史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倬云先生在匹兹堡家中

许教授自青壮年时期开始将社会科学方法融入史学研究,为专注于学院对话的传统汉学拓展了新方向。

他的学术工作从历史事实中寻求历史知识,并将视角从过去延伸至今日与未来,展现一种跨越时代的学问。

他证明了汉学可以走出学术象牙塔,与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对话,从而对汉学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许教授对周秦汉时期的专题研究提出独到见解,达到「史识」的高度,形成了一种融会贯通的大历史解释。

他的治学功夫体现于《西周史》对亲缘社会之华夏意识的诠释,《求古编》对文官制度的探讨,以及《汉代农业》对精耕细作与市场经济的分析──这些命题即是他所谓的中国文化「三原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周史》

《西周史》是最早的「西周」断代史之作,也是「西周史」新课题的开端。

书中划时代地提出「华夏国家的形成」,同时以「文化圈扩大」诠释中国的不断扩张。该书随着新出的考古材料不断增订,展现了许教授与时俱进的学风。

《求古编》为其早、中年的论文集成,讨论周秦汉时期政治/社会、中央/地方等二元结构命题,由此推及整个传统时期的中国历史。

《汉代农业》则深入分析农耕作业细节,探究两汉时期何以由工商贸易转向农业经济,解答中国为何「以农立国」的关键转折,直探中国历史的核心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卷本“许倬云学术著作集”

即将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许教授在历史理论层次亦有所突破,「网络理论」是他对中国历史脉动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经济体系、社会接触、政治统治和思想传播都离不开道路体系,这些要素如同树木的主干与分枝,相互联系,构成了中国历史的复合体。

这一理论不仅避免了琐碎问题的考证,也提供了一个实践性的大历史解释架构。

许教授晚年出版一系列通史著作,以宏观视角将中国纳入世界文明序列。

《万古江河》指出中国文化在扩张的过程中,也不断受域外文化影响。

《史海巡航:历史问学周记》则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历史,强调中西历史比较。

《华夏论述》更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包容性与独特性,并表达对当今中国走向的关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术研究之外,许教授1960年代在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主导历史教育课程转型,培养了一代后辈学者,并打开中国社会史研究风气,对台湾史学界带来深远的影响。

其史学观点也自1990年代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成熟而广泛传播,产生了重大作用。

许教授更跨出学术圈,将历史研究成果转化为人文素养的资源,出版多部通识著作,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时代转移、管理、组织等议题。

的努力证明了历史知识的实用性,展现他既具有西方学院派学者的特质,也有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风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倬云教授的学术成就和贡献,获得第六届唐奖汉学奖的肯定。

他的工作不仅丰富了汉学领域,也为后世累积宝贵的学术资产。

许教授的学问与人格,也将继续启发未来的学界和社会大众。

稿件转载自唐奖教育基金会

原稿发布日期:2024年6月20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