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张永琰 彭昱

在这个绚烂多彩的季节里,榆中北山迎来了蔚为壮观的一幕——万亩黄芪花海迎风绽放,宛如金色的海洋,不仅装点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也预示着一个丰收之年的到来。

特色优势赋能优良品质

榆中北山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成为黄芪这一珍贵中药材的理想生长地。黄芪,被誉为“补气之长”,其根部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长期以来备受中医界推崇。

据榆中县农技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孙新荣介绍,榆中北山海拔高,气候凉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加之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耕性好,病虫害发生率低,且远离城市,种植基地产业区无工矿企事业单位,不会产生工业“三废”,保障了土壤、大气、水源的质量安全,从而提供了中药材无公害甚至是绿色生长的自然条件。

独特的山地地形和丰富的小气候环境,赋予了榆中中药材优异的品质,据相关部门检测,榆中县所产黄芪甲苷含量0.087%,高出药典标准(0.08%),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0.052%,高出药典标准(0.02%)2倍以上。

在此基础上,榆中县开办农业保险品种16个,中药材险种承保1.8万亩,其中黄芪险种覆盖3000亩,政策性保险的开展,有效保障了全县中药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规模化种植助力富民增收

在贡井镇万亩中药材仿野生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黄芪田在夏日的暖阳下泛着金光。合作社负责人穿梭其间,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期待与喜悦。

“今年雨水充沛,黄芪的长势比往年都要好。”榆中尊贵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宋贵荣说,“也得益于近年来政府对中药材产业的大力扶持,通过引进先进种植技术、优化品种结构、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有效提升了黄芪的品质与产量。合作社取得了中药材GAP认证,为拓宽销售渠道,我们公司与国药集团等大型企业签订销售协议,让榆中北山的黄芪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为北山群众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近年来,榆中县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打造特色中药材品牌。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示范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机械耕作+病虫防控”的高产高效种植技术。2024年全县黄芪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直接参与中药材种植、加工的人数达到4000人以上,人均年实现务工收入12000元以上,带动2000余户脱贫户通过中药材种植、土地流转及在药材合作社就近务工实现稳定增收。

延链补链推动乡村振兴

榆中县现有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中药材专业合作社30余家,种植大户62家。建成宏鑫、正源、华源3个中药材产地鲜切加工基地,年产饮片1000余吨。建成中药材储藏基地3个,库容总量2万吨。县域内中药材合作社以联合的形式来参与市场竞争,共同满足市场需求,捕捉市场机遇,达到共赢,已形成种植、田间管理、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榆中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吴贵军表示,将继续扶持中药材骨干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辐射带动从事饮片加工的企业,积极发展精制饮片、小包装饮片、超微饮片等现代中药饮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甘草店镇区位优势,全面建成甘肃榆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精深加工项目,构建集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化中药材加工销售体系。主要发展精制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保健食品、功能食品、食品配料、煲汤料、茶饮品等中医药大健康新产品,加快开发护肤、洗发护发、口腔清洁等天然日化消费品,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加快推进道地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及炮制一体化技术改造项目等技改项目,尽快形成规模生产能力。鼓励支持以现有中药材企业为基础,引进战略投资合作伙伴,采取联合、兼并、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加快中药材产业联合体认定,培育发展龙头骨干企业。

黄芪花海的盛况,不仅是榆中北山特色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生动写照,也是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的缩影。它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促进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更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书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谋发展的赞歌。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