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吃上了来自中国西部的海鲜”,在今天已经是很多消费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以青海省共和县龙羊峡三文鱼为代表的新兴农业项目,正以蒸蒸日上的态势,造福人民群众,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水面波光粼粼,养殖网箱里不时有鱼儿跃起。捕捞上岸,再进行层层加工,一条条三文鱼就此走向世界各地的餐桌。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三文鱼来自我国青藏高原一片神奇的水域。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龙羊峡,被农业农村部等八部门认定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目前,龙羊峡三文鱼在国产三文鱼市场上的占有率已超过50%,产品畅销国内外。

2023年,青海首次搭建“三文鱼”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和鉴别体系,为“青海三文鱼”品牌走向国内国际市场提供了保障。

青海没有海,为什么能成为中国三文鱼之乡?三文鱼如何在这里游出了一条富民强村、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羊峡三文鱼

得天独厚的高原三文鱼

青海和三文鱼结缘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988年。那一年,在联合国粮油组织“青海渔业发展援助”项目的支持下,青海从英国苏格兰引进虹鳟鱼在南门峡水库进行繁育,建成青海省第一座虹鳟鱼工厂化繁育车间。1991年,龙羊峡水库成功建立虹鳟鱼网箱养殖基地,但6年后,受到技术条件制约而停产。

“我国纬度不高,夏季水温太高,不适合养殖三文鱼,再加上受当年技术条件制约,很多人认为三文鱼产业在中国发展是个难点。”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洋知鲜”)副董事长杨旭说。

杨旭记得,2008年,龙洋知鲜响应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号召进军农业,公司董事长多次前往欧美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调研,最终确定在龙羊峡以规模化、智能化的方式养殖三文鱼。

龙羊峡水库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2600多米,水源主要来自冰川、雪山融水,水域面积非常广阔,有383平方公里,年均水温12℃,养殖区平均水深120米。“三文鱼属于冷水鱼,要想实现高品质、大规格、规模化养殖,对生长环境和养殖技术的要求特别高。龙羊峡水库纯净的水质、适宜的水温,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三文鱼自然栖息地。”杨旭谈道。

作为国产三文鱼龙头生产企业,目前龙洋知鲜已建成集孵化、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初步形成沿黄流域冷水鱼适度发展产业带,拥有智能化管理及先进生产线,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数智化、品牌化、国际化经营。

“公司成立16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其实也是我国三文鱼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回头看看当年的产业难点现在已经变成了高质量发展的支点。”杨旭感慨。

现代渔业、智慧渔业、生态渔业

顺着管道,一条条三文鱼随着水流被吸鱼泵直接从养殖网箱吸入操作车间。

“传统捕捞方法,鱼离开生存的水环境会有应激反应,导致鱼体内产生肌酸,肉质鲜嫩度会降低。我们现在用吸鱼泵连鱼带水直接送入车间,保证了鱼的肉质鲜嫩。”龙洋知鲜技术部部长马小军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捕捞队员手捧龙羊峡三文鱼。

在龙羊峡水库平湖区,水面上有数个大大的圆圈,这些都是三文鱼的养殖网箱。整个养殖场的200多个养殖网箱,每个网箱周长在100米至160米。

在圆形养殖网箱的中心,安装有饲料输送管道。养殖人员在操作室内,只需在键盘上输入具体饲料数值,就可以实现一键投喂,精准数量的饲料顺着管道直接进入养殖网箱。

“传统的投喂方式是人工露天作业,夏天日晒雨淋,冬天风吹雪冻,工作人员每天要往返好几趟。使用智能化设备后,工作人员在控制室用电脑操作就可以完成投喂,不但工作环境改善了,效率也大大提升了。我们在水面、水下都安装了摄像头,工作人员通过电脑可实时观测往来作业的船只,以及每个网箱的水质环境和三文鱼生长情况。”马小军说。

在龙洋知鲜,三文鱼的养殖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鱼卵在孵化场里孵化出小鱼苗;然后,等鱼苗长到5克左右,转移到湖中的苗种场培育;等每条鱼长到300克左右时,将进入第三阶段,半大的三文鱼会被转移到圆形养殖网箱中饲养,直至长到4公斤的标准被捕捞。

马小军介绍,从孵化期、育苗期、幼鱼期到成鱼期,整个过程用时需要3年左右。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等现代化信息技术,龙洋知鲜在水质监控、精细投喂、质量溯源等环节实行科学管理,养殖、生产加工设备严格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大力助推冷水鱼产业的发展。“为了能用上大数据系统,我们建了7个5G基站,现在整个生产区域实现了5G全覆盖,所有数据都能快速上传,物物相联。”

三文鱼产业不仅是青海省的新兴产业,更是绿色生态产业。青海省专门出台《青海省加快渔业养殖绿色有机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以实现绿色有机发展为目标的渔业发展任务、路线图和工作路径。

目前,青海省所有的鲑鳟(编者注:三文鱼是鲑鱼、鳟鱼的总称)养殖场都推行了最严格的养殖容量控制、最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和最严格的水产品质量监管措施,以此贯穿生态养殖的全过程,使主打品种三倍体大虹鳟不会自然繁殖,不影响库区原有物种,而且养殖密度极低,有效维护了养殖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物种安全。

共和县以打造泛共和盆地生态圈辐射示范区为目标,努力描绘山水相依、人鱼相融的和谐生态画卷。作为共和县冷水鱼养殖加工的龙头企业,龙洋知鲜一直将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作为企业生命线,坚持绿色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

“从网箱选址开始,我们就聘请专业团队进行全面专业测绘,科学布局。严格控制养殖密度,超低养殖密度低于5公斤/立方米,国际上平均养殖密度是25公斤/立方米。每个网箱底部均设有自主研发的粪便收集器、死鱼收集器等,对鱼类粪便和死鱼进行每日回收,确保不污染水质。”谈及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努力,杨旭如数家珍。

养好冷水鱼,带来“热”产业

流水线上,工人正在熟练操作。在龙洋知鲜,一条鱼从打捞、回厂清洗,到加工、出厂、发运,全程只需两小时。

去年8月,龙羊峡三文鱼深加工建设项目落成,青海探索国产三文鱼精深加工产业开始迈入新阶段。目前,龙羊峡三文鱼线下销售渠道已覆盖北、上、广、深等多地,并上线了直播、短视频等新模式进行推广销售,外贸出口业务也逐年跑出“加速度”,越来越多的国外客户体验到了来自中国的高品质三文鱼。

“今年4月的西班牙全球水产海鲜展上,有国外客户说我们的三文鱼是他参展期间吃过口感最好的三文鱼,这句话太让我骄傲了。”杨旭说。

冷水鱼企业利用龙羊峡水库独有的生态优势发展壮大,受益的自然还有当地群众。

在三文鱼去刺的环节,半数以上员工都是女性,“拔刺环节要求很高,我们要保证无刺,这就需要员工有很大的耐心和细心,我们吸收了不少附近村民来就业。”龙洋知鲜深加工厂厂长丁传年说。

27岁的新员工伊有芳,在龙洋知鲜负责三文鱼拔刺工作。“我老公就在龙洋知鲜上班,他觉得公司很好,推荐我也来应聘。我主要是做拔刺工作,一天大概处理300条鱼,每月工资除去五险一金,到手能有5000元左右。”

今年51岁的冯庭贵是龙洋知鲜捕捞队队长。“我是龙羊新村的村民,原先在家里就是种地的,以前连娃娃的学费凑起来都费劲,后来加入了这个三文鱼企业,现在每个月算上各项补贴,能拿一万多元。”谈到生活的变化,冯庭贵乐呵呵地。

龙洋知鲜现有员工超过400名,其中青海籍员工占90%以上,截至2024年5月,企业员工年人均收入达9.59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龙洋知鲜有38名员工成为公司股东,加入公司超过10年的老员工都有股份。2020年,龙洋知鲜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农民工先进集体”,2023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在距离龙洋知鲜不远处的韵彩山庄,如果游客想吃三文鱼,只要一通电话,新鲜的鱼就送到了后厨,这是韵彩山庄与龙洋知鲜合作协议的一部分。2023年6月,龙羊峡镇龙羊新村乡村振兴产业园韵彩山庄开业,“渔业与旅游业相辅相成,已经成为龙羊峡旅游的一大亮点。青海其他地区的农家乐是吃牛羊肉,我们的特色是可以吃到新鲜的三文鱼。旅游年收入有100多万,村民们都能参与分红。”韵彩山庄负责人冯廷国说。

“吃上了来自中国西部的海鲜”,在今天已经是很多消费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以青海省共和县龙羊峡三文鱼为代表的新兴农业项目,正以蒸蒸日上的态势,造福人民群众,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出品 | 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12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青海省共和县三文鱼畅销国内外 冷水鱼造就“热”产业》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刘烨烨

编辑 | 姜玉函

责编 | 李雪

主编 | 崔靖芳

“人民旅游”

分享游记与攻略,展示美景与美食,在这里,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