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7年的6月17日,在罗布泊沙漠腹地的上空,一朵“蘑菇云”拔地而起,没错,那正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比美国快1年,英国则是4年7个月,法国更是花费了8年6个月之久。

而我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

在核试验的次数上,美国进行了1000多次,而我国只进行了45次。

中国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其中有个人非常关键,他就是被尊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目睹日军侵华暴行,立志“科学救国”

于敏,1926年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的芦台镇,那时的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的水深火热中。

他7岁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时便先后到了天津的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就读。

1938年,日军进入天津。

当时,年仅12岁的于敏,刚学会骑自行车。

他骑着车在街上歪歪斜斜地走着,迎面一个日本人开着吉普车不怀好意地冲着他去,差点就撞上了。

如果撞上,他也就完了。

在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种种暴行后,于敏就下定决心要“科学救国”。

后来,于敏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

在北大的两年间,于敏深刻意识到我国的武器装备方面与其他国家相差甚远,许多武器都要从他国进口,尤其在核武器上,我国更是一片空白。

于敏深知,国家要想强大不受欺负,就得造出属于自己的核武器。

于是,1946年,于敏从工学院转到了理学院开始攻读物理,并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北大第一届毕业生。

之后,他又考取了北大的研究生,继续攻读物理,并在北大兼任助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1年,于敏研究生毕业后,就被调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

当时的国内,原子核理论一片空白,全靠于敏自己摸索。

但他还是很快就掌握了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并站在了国际前沿。

1959年,于敏和北大的杨立铭教授举办了一期关于原子核理论的培训班。

后来,俩人的讲稿还被编成教材《原子核理论讲义》,沿用了二十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接受重任,开启隐姓埋名的生活

作为一个年轻的大国,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核力量。

核武器是一种保障国家安全的手段:我们可以不用,但必须得有,我们不欺负旁人,但也要具备不受人欺负的本事。

因此,1960年,时任物理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找到于敏谈话,想把氢弹探索的重要任务交给他。

当时的于敏,已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上小有成就,而我国在氢弹方面完全是一张白纸,接受任务就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景。

但他却毫不犹豫,他说:“国家需要我,我必当全力以赴!”

自那之后,一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就受到了国家的严格保密,他开启了自己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活。

研究的过程无比艰辛,加之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技术落后。

美国等不怀好意的国家还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原本提供技术支持的苏联也在一段时间后突然撤走。

只留下一大叠厚厚的实验数据,一台并不先进的计算机以及几把尺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有序进行各项试验,于敏常年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

由于长期废寝忘食的工作和劳累过度,于敏好几次在工作现场直接休克过去。

然而,氢弹试验圆满成功的那一刻,于敏却没有在现场。

彼时的他,却在2500多公里外的北京。

他实在太累了,回去倒头就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他无愧国家,却愧对发妻

2012年,于敏的妻子突发心脏病去世,这是他平生最大的遗憾。

由于于敏工作的保密性,就连妻子都不知道他究竟在干什么,有人问起,妻子也只是敷衍回答。

时间一长,很多人都认为于敏不务正业。

只有妻子,一直相信他。

就连生孩子,都是妻子深夜独自拎着大包小包去医院,一个人把孩子生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后来,家里的大小事,照顾孩子饮食起居、教育,都是妻子在管,生病了也要忙活。

妻子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了于敏身上,可直到去世,于敏也没能好好照顾她,可她从无怨言。

于敏的一生,获得过很多荣誉,他是原子核理论研究先导,他是“中国氢弹之父”,可与邓稼先齐名,他是我国著名科学家。

但于他而言,妻子才是他的功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1月16日,于敏与世长辞,享年93岁。

他将毕生献给了祖国的富强事业,实现了自幼“科学救国”的抱负。

他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

他虽已逝,他的贡献和精神却将永远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