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期间,广州市科协和广东美术馆共同举办了“科学遇见艺术:院士专家探馆主题观展活动”,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焕彬以及各领域学者专家,共同赴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参观,感受艺术原作的魅力。

△ “科学遇见艺术”活动现场

在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的展览里,有许多蕴藏了科学元素的艺术作品。在观赏了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后,三位院士驻足在油画作品《国家的脊梁》前,科学与艺术相遇,碰撞出有趣的火花。

广州市科协与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携手推出透过艺术看科学”系列,透过多件/组正在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展出的艺术珍品,展示艺术的魅力,挖掘蕴藏在画作中的科学元素和科学故事,解读画作中的科学知识

“透过艺术看科学”系列·第一期

在美术馆里追“科学的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的脊梁

董卓 油画 288cm×480cm 2019年

中国美术馆藏

这幅作品正在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

三楼“新时代赋”展览9号厅展出,

展至2024年10月31日

画作中的科学家们

你看出来了吗?

画作作者、中央美术学院教师董卓曾介绍:“在创作之初,我选择科学家作为画面主体,用他们来表达国家民族的脊梁这个主题。我把王淦昌先生‘以身许国’的誓言定为画面的内核精神,用壁画的形式打破时空,把这十位科学家有机地罗列在一起。画面的背景是广阔的星空,那些闪亮的明星都是为国家作出贡献的科学家们。

从画面左边起,这十位科学家分别是:

邓稼先( 1924年—1986年)

朱光亚( 1924年—2011年)

谢家麟( 1920年—2016年)

钱三强( 1913年—1992年)

钱学森(1911年—2009年)

王淦昌( 1907年—1998年)

黄大年( 1958年—2017年)

吴文俊( 1919年—2017年)

宋文骢( 1930年—2016年)

王大珩(1915年—2011年)

画家通过想象,让这群投身不同领域、身处不同时代的科学家们在画面上齐聚一堂,置身于一片蓝色星空之中,仿佛星空中的璀璨繁星。整个画面的蓝色底色透露着科学的理性;而叠加在蓝色之上的科学符号、科学元素又仿佛是科学家们在进行无声地热烈讨论。

画作中的科学元素

你发现了吗?

为了标识出科学家各自的学科领域,画家有意识地在人物的动作上进行调整,或在人物周边加上一些指示性的事物成为背景,还原人物的历史情境,使画面内容更加丰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核物理学家邓稼先、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朱光亚身后,有核技术相关的原子结构模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誉为“中国加速器物理之第一人”谢家麟的旁边,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图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歼-10战斗机总设计师宋文骢手持一架战斗机模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中国光学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王大珩身旁,有一个三棱镜折射出了七色光。

当我们站在巨幅画作《国家的脊梁》前,打破时空的藩篱与这十位科学家“对话”,透过他们看到对祖国科技发展和人类美好未来的期待和坚定的信心。

在凝视着画面冷静的蓝色调子时,相信你也会感到心中燃起一团温热的火:以这十位科学家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如同天上繁星一样,默默地在守护着我们。

让我们一起来“追星”,以科学家们为榜样,带着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心,穷毕生之精力钻研,通过努力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报效祖国;像他们一样,无私奉献,成为天地之间大写的“人”,成为我们“国家的脊梁”。

科学家的故事

我们一起看看吧!

邓稼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研制的开拓者之一。

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他将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

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知名教授,毕业后先后在昆明市文正中学、培文中学、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赴美深造,毕业后回到祖国怀抱,投身中国国防科研事业,以身许国,决心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切。

朱光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中国两弹之父,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21岁被选派赴美学习原子弹技术;25岁成为北京大学副教授;35岁出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全面负责核武器研制中的科学技术工作;70岁时,出任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80岁时,国家将一颗在他生日那天发现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说自己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谢家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对我国高能物理实验基地的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谢家麟一生爱国奉献,求实创新,淡泊名利。留学归国后,谢家麟面对的是非常艰苦的科研和工作条件,他勇挑重担,选择建造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不仅为我国以后发展高能物理实验研究打下了基础,还培养了一大批加速器技术专业人才,为我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前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钱三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核物理学家,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

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钱三强为核聚才,他领导的原子能所有“满门忠烈”之誉。作为原子弹工程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从全国范围内调兵遣将,将最优秀的人才推荐到核武器研究所,先后举荐了王淦昌、彭桓武、钱学森、朱光亚、邓稼先等人,原子能所共向全国输送科技人员914人。

钱学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核物理学家,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中国两弹之父,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1929年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修读铁路工程专业,1935年9月赴美留学,获航空与数学博士学位。钱学森回国后,自觉服从国家需要,带领中国航天人白手起家、自力更生,承担起创建我国航天事业的重任,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殚精竭虑。

王淦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奠基者。

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面对真理,王淦昌拥有敢于对苏联科学家的直言批评的政治勇气和科学精神;面对实际,拥有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背井离乡、隐姓埋名、断绝一切与海外的关系,投入到了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当中以身许国的决心。

黄大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略科学家,中国地球物理学家。

曾任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首任部长,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大年时刻将“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牢记心中,2016年黄大年带领的研究团队取得的成果入选国家科技创新成就展。但骄人成果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回国后连续七年的连轴转使黄大年身体透支,2016年晕倒在出差途中确诊胆管癌,2017年因病离世,年仅58岁。

吴文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学家,数学机械化之父。

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中国数学史三大领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创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享誉国际的数学机械化方法。

吴文俊不仅自己深耕于各领域之间,也愿意带着后辈们一起攻克难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也曾得到过吴文俊的帮助,1988年吴文俊举荐使张景中赴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作访问学者。吴文俊同时也十分关心中小学数学教育,还亲自参加教育部召开的数学新课标座谈会。

宋文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飞机总体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飞机设计战术性能气动布局专业组创建人之一,建起了中国第一个航空电子系统研究室,被誉为中国“歼-10之父”。

宋文骢在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第二年,不忘初心,如愿考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入空军工程系学习,开始了他的飞机设计生涯。1986年,时年56岁的宋文骢被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肩负起了我国自主研发新一代先进战斗机的历史重任,为祖国的航空事业殚精竭虑,把自己一生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祖国航空工业腾飞的伟大事业之中。

王大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应用光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

王大珩就读于名师荟萃的清华大学物理系,接受物理系“重质不重量”的高水平教育,他因此提倡手脑并用,重视科学研究中的实际操作。王大珩心系祖国,即使出国深造,也与好友钱三强、何泽慧夫妇作了共同的约定:随时作好回国准备,待到形势明朗后就回去,为将来建设一个强盛的中国效力。

10位科学家衣着不同,神态各异,所处年代也不同,却和谐地共处于一个画面中——有的在思考,有的在聆听……即便画中许多人物年事已高,但其流露出的矍铄神态,正是他们毕生钻研与追问精神的写照。

《国家的脊梁》不仅是一幅具有艺术价值的油画作品,更是一幅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杰作。它通过对科学家的描绘和赞美,彰显了科技工作者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美好愿景和坚定信心。

让我们向科学家们为榜样,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奉献,回报祖国和社会,像他们一样,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深耕,努力成为具有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科学家,成为天地之间,大写的“人”。一起携手走向未来,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篇章!

资料参考:科普广州

图片来源同上,非商业用途,若构成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