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银行理财领域,供给侧改革正悄然加速。资管新规的出台,要求金融机构设立独立法人地位的资产管理子公司,以强化风险隔离。这一举措旨在管控影子银行风险,促进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

然而,截至2023年末,仅有27家商业银行成立了理财子公司,而全市场还有3.4万亿元的理财规模敞口未获得理财牌照。这表明,理财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预计在未来1-2年内,未获牌照的机构将逐步清退理财业务规模,这无疑将加速行业的洗牌。

理财牌照的稀缺性日益凸显。目前,监管机构共发放了32张理财牌照,包括27家理财子公司和5家合资理财公司。自2022年以来,理财牌照的发放节奏明显放缓,这反映出监管对银行表外风险管控的审慎态度。在这一背景下,理财行业的头部集中趋势愈发明显,成熟的理财机构有望逐步获取中小银行机构的市场份额。

中小银行机构在无法自行发行理财产品后,将依赖于代销他行理财产品的模式,以满足本行客群的财富管理需求。这为与中小银行合作紧密、金融科技能力较强的银行机构提供了机遇。同时,投研能力较强、产品谱系广泛的理财机构也将受益于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理财牌照的发放总体遵循“成熟一家审批一家”的模式。监管机构在审批时,会综合考虑商业银行的监管评级、规模体量、公司治理、资管业务能力、老理财风险处置等因素。目前,尚未获得理财牌照的商业银行中,有多家银行的理财规模超过500亿元,这些银行有望在未来获得理财牌照。

老理财产品的处置节奏将取决于监管的推进力度。如果监管采取分区域、分批次的缓和方式推进,将有利于理财子公司逐步承接客户资产,并保持债市的相对平稳。然而,如果合规整改的短期力度较大,部分理财产品面临集中出清整改,理财重仓的债券类资产可能迎来一定幅度的价格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