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银行公开招聘催收人员的事件引来关注!

综合多家媒体的报道,目前湖南三湘银行、华夏银行、浙商民泰商业银行、浙江泰隆银行、微众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银行发布招聘催收人员的信息,而且多数岗位为有编制的岗位,与此前基本外包给三方公司的情形貌似有所不同。似乎透露出收紧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招聘催收,高要求

我们可以从招聘广告上,来看看招聘相关的信息。

首先,从招聘催收专员的要求来看,可以获悉,银行对于催收人员的专业背景和过往经验有了更高的要求。

据中国基金报,湖南三湘银行在微信平台发布的“求贤公告”中显示,其招揽高级催收管理人才和高级电催人才均需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法律、金融专业背景,而且要有五年及以上催收管理工作经验。

无独有偶,华夏银行放出的催收管理岗位学历要求,需达到硕士研究生及以上,金融、管理、经济、数学、统计等相关专业,且具备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毕竟,大家尝试中的催收,不就是打打电话,督促一下客户尽快还款。但实际上,银行目前招聘的人员不仅仅是打打电话这么简单。

比如,光大银行北京分行招聘的催收岗位专员隶属于零售与财富管理部客户营运中心,所涉猎的催收形式。基本岗位职责包括,涵盖前期电话随访、信息记录、建立管理台账、协助账户数据的分析并提供风险策略的优化建议,以及协助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和流程规范。

笔者在相关招聘平台搜索银行催收词条,发现银行、代招机构发出的关于催收人员的招聘信息,综合月薪基本可以超过1万,有的银行直接把正式编制的字眼放在显著位置,岗位涉及:信用卡催收、房贷催收等。

咨询几个在银行支行工作的人员,据他们反馈,如果岗位设在分行,很乐意去这样的部门就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银行亲自下场,为何?

尽管此前大部分催收业务会委托给第三方来做,但信用卡催收、其他贷款催收,某些支行的信贷人员也会承担起一部分责任。

最近,多家银行亲自下场来管理催收的事项主要跟两方面原因有关:第一,大环境缔造还不上贷款的人越来越多;第二,监管对于催收合规性的要求进一步提升。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9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495亿元;不良贷款率1.62%;商业银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为84.2%,保持在较低水平;全年处置不良资产3万亿元。

事实上,不良贷款的来源,基本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其一:个人贷款涉及信用卡、房贷等方面的逾期。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近年来,一些周期性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逐步显现,银行不良资产有所增加。在个人信贷领域,因为借款人工作、收入等情况发生变化,个人贷款、信用卡等逾期率有所上升。

比如,断供情况下可能导致的法拍房的增多。根据中指法拍数据库的检测数据,截至2023年12月,全国法拍市场挂拍各类法拍房源79.6万套,相比2022年的58.3万套猛增36.7%。法拍房增多的背后是房产持有人的债务困境,也是房地产风险释放,加速触底的过程。

其二,金融时报援引业内专家的观点,指出考虑到信托业的不良资产以及债券违约和展期规模的增长正在成为不良资产市场另一个供给来源,预计2024年不良资产市场的供给仍将会保持平稳上升的趋势。

此外,在居民疯狂存款、贷款承压的扰动下,整个银行业的净息差在收窄,从而对其净利润形成一定冲击。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24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显示,银行净息差延续收窄趋势。其中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4%,较去年四季度的1.69%下滑了15个基点,创下历史新低。

不过,银行持续调低存款利率等手段也发挥出一点效果。边际变化上,银行业净息差收窄的幅度与去年同期下降17个基点相比,已略有收窄。

另外,监管要求的抬升,也让银行对于合规的要求变得更加重视。

今年5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下称《指引》),对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自行开展或委托第三方催收进行了严格的规范。明确提出,金融机构应切实履行贷后催收业务主体责任,审慎使用外包;有条件的金融机构组建专门负责催收业务的部门;催收作业不应在每日22:00至次日8:00催收;单一债务人拨通电话频次每日合计不应超过3次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催收这活儿,并不好做。经济观察报采访的一家中小银行负责催收工作的人士称,要账本身就是一个苦活儿,催不好就会被客户投诉,贴上恐吓等暴力催收的标签。对银行而言,不催可能会变成坏账,催了又怕激起矛盾。

随着AI的兴起,除了人工催收之外,银行也会运用智能催收等多重手段。不过,谁会有耐心听完一个机器人的话呢。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