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人的人生总会有对过去深深的怀念与无法挽回的遗憾。

在饱含情感万种的古人笔下更寄予着更加强烈的感情色彩。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以乌衣巷的变迁映射世事沧桑,曾经繁华一时的王谢大族已成过往,只留下夕阳下的空巷和寻常百姓人家,充满了历史的遗憾与无奈。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壮丽却又苍凉的秋景,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

每个人的经历不尽相同,但是每个遗憾大概是大同小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当国仇家恨交织在一起,可谓恨海难填,山河破碎,江山易主的无奈。

在汴京的月夜之下,南唐后主李煜问出了一个千古之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他是在问自然,还是问自己对于过往的人生是否有悔恨。

他似乎在寻找一个答案,一个能解答他心中无尽困惑的答案。

昨夜的小楼,又迎来了东风的轻抚,这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故国,那个曾经带给他无尽欢笑和痛苦的地方。

在明亮的月光下,他无法抑制心中的悲伤,因为他知道,那些美好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回忆起雕栏玉砌的宫殿,那应该是依然存在,只是曾经的繁华和艳丽已经消失,只留下岁月的痕迹。他感叹时光的无情,也感叹人生的无常。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他的自问自答,也是他对人生的无奈和悲凉。

他的愁绪如同春天的江水,滚滚东流,永无止尽。

李煜的人生充满了起伏和转折。他曾经拥有过一切,又失去了一切。他的国破家亡,他的流离失所,都成为他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痕。

本是痴情人,错投帝王家,他的人生充满了遗憾和无奈,国破家亡的痛苦恰好也成就了他千古一帝的词人,他的诗词却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他用生命和才华谱写了人生后半场一曲曲血与泪的乐章,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云幻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宋·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

不惑之年的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宁静的深夜,独自静坐在小巧雅致的楼阁中,凝望着那三更时分渔歌悠扬的湖面。

陈与义不禁回溯起昔日于洛水之畔的畅游时光,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那是一个充盈着豪情壮志与英气勃发的时代。

午桥之上,皎洁月光如潺潺流水,悄然洒落在长沟之中,无声地流淌。那时的我们,风华正茂,意气飞扬,坐立桥头,把酒言诗,谈笑风生。

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那些日子宛如永恒的梦境,如今回首,二十载光阴已匆匆而过,恍若一梦初醒。

词人深感,尽管身躯犹存,但曾经那份激昂的豪情与锐利的英气却已消逝无踪。

人生犹如一场大梦,岁月无情地流转。闲适间登上小阁,仰望那新晴如洗的夜空,古今多少事,都在这渔舟唱晚中归于无形。

陈与义的一生亦如同这渔歌唱晚般,历经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与变迁。

他曾于洛水之滨与一群志同道合的英雄豪杰共度美好时光,那些美好的记忆已然化作遥远的过往云烟。

古今多少事,尽在渔唱中化为无形,这不仅是一份对往事的悲欢离合的感慨,更是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度洞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唐·白居易《夜雨》

夜色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在微弱的灯光下,我独自一人,面对着空荡荡的堂屋,细听风雨苍苍

我想起那遥远的地方,住着我心念的人。那份深深的情感,如同无法解开的肠结,无时无刻不在我心头萦绕。

我无法抵达那遥远的乡,只能每日望眼欲穿。我无法解开那深深的肠结,只能夜夜思量。

我曾试图忘却那份情感,但那前心的记忆却始终难以抹去。我想学习那头陀的法门,以求内心的平静,但那份情感却始终在我心中占据一席之地。

自小与邻女湘灵相识,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心灵相通。然而,由于社会的种种束缚和白居易母亲的强烈反对,他们无法在一起。

每当白居易想起湘灵,他的内心都会感受到难以言喻的痛苦和遗憾。这段往事仿佛成为了他灵魂深处的一个伤口,每当想起都会隐隐作痛。

得不到的恋人,回不了的过去,对于湘灵这位青梅竹马的初恋,每天都思念不已。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一段胎死腹中的爱情,白居易深深的知道,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唐·韦应物《梁州故人》

在江汉之间,我曾是客,与你相逢,醉意盈盈。那些日子,我们欢饮达旦,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

浮云悠悠,时光荏苒,一别之后,十年间,人生如流水般匆匆,曾经的欢声笑语仿佛还回响在耳边,而今鬓发已斑白,萧疏可见。看着镜中的自己,不禁感慨万千。

为何我没有选择归去?或许是因为那淮上的秋山,它以其静谧和美丽吸引着我,让我流连忘返。

“他乡遇故知”原本是件很开心的事情,韦应物与故人相逢,却是愁肠百结,勾起了无限的往事。想当年两人情深意重,经常把酒而欢,如今再见相见已经是两鬓萧疏。

蹉跎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往日的欢快,现时的悲叹皆是一时的风景,怎不让人感触良多。

一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他也在深深的怀念南方海滨的故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5】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宋· 陆游《诉衷情》

曾经,他怀揣着壮志,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觅得封侯之位。他单枪匹马,戍守在梁州,心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理想的追求。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陆游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他经历了南宋与金朝的战争,目睹了家国的沦陷和民族的苦难。

他曾胸怀壮志,梦想挥剑决浮云,为国家尽忠。但现实却如同一场关河梦断的噩梦,让他无处寻觅那昔日的荣光。

如今他的貂裘早已尘封,黯淡无光。胡人未灭,鬓发却已如秋霜般斑白。他的泪水空流,心中的痛苦与无奈难以言表。

陆游48岁,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振南郑(今陕西汉中)军中任职,度过了最难忘的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

此词描写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

一腔热血的陆游,似乎一生都在一厢情愿的悲叹,对那汉权统治者总是恨铁不成纲,纵有你有万种报国之心,都显得苍白无力,这是一种遗憾,到他生死尽头都无法弥补的缺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6】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唐·韦庄《忆昔》

“子夜歌”是乐府古调名,也含有“半夜笙歌”的微意,语意双关。“银烛树前”则暗示贵族生活的豪华奢侈。

“银烛树前”则暗示贵族生活的豪华奢侈。

“露桃花里”象征红袖青螺;“不知秋”又用双关手法,含有不知末日将临的深意。

“无忌”“莫愁”,均取双关。“俱是梦”的“梦”字,绾上三联,既慨叹往昔繁华,如梦如烟;又有双关“醉生梦死”之意。

“夕阳唯见水东流”,“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如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如碧水东去,颓波难挽;

从诗的色彩看,则见残阳惨淡,照着滔滔逝水,暮色苍茫中,万物萧瑟。

有此一结句,无限怆怀,顿生纸墨。有此一结句,就使诗情更为饱满、凄怆。水流无已,此恨绵绵,都包含在这七个字中,这正是全诗结穴之处。

在他的笔下,五陵游、子夜歌、银烛树、露桃花、西园公子、南国佳人等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而感人的画面。他通过这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往昔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似乎韦庄是在回味、留恋乱前长安贵族豪右那种灯红酒绿的生活。其实,韦庄出身于早已破落的大族之家,那时他是没有资格进入诗中描绘的那种上流社会的。

诗中隐含着对上层统治阶层醉生梦死、竞逐奢靡的批判,抒发了他对社稷倾危的感叹。只是由于用语华艳,给全诗蒙上了一层粉红色的轻纱,使人乍读之难察幽隐,细品之却有深意。

人生如梦,岁月如流水。曾经的辉煌与美好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些许回忆和无尽的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7】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那曾经盛极一时的豪情壮志,如今只剩下金陵王气的黯然收场。千寻铁锁沉入江底,一片降幡在石头城上飘扬,这是何等的无奈与悲凉,恨悠悠何时休?

刘禹锡的人生,也如同一部沉重的史书。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见证了唐王朝的兴衰。

他曾怀揣着报国的热忱,却因政治风波而沉沦下僚。他的才华与抱负,在那个时代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被谪贬了23年,在外面吃尽苦头的刘禹锡,眼里就没有“妥协”两字,“硬刚”一切不服,这就是他的行事准则。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象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

翻一翻历史,便知道在唐宪宗时期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

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不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吗!

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

想来,也是莫大的遗憾,战乱对百姓伤害最大,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告诫当权者,要防止历史上分割局面的重演。

这首诗在刘禹锡笔下写得含蓄、贴切、自然,悄然看不出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8】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唐·刘希夷节选《代悲白头翁/白头吟》

在春日的暖阳下,花儿盛开,绚烂多彩。随着时光的流转,花儿的容颜逐渐凋零,颜色褪去,只留下落寞的枝头。明年再花开时,又有谁会驻足欣赏呢?

看着轻描淡写的文字读来又有哀哀切切催人肺腑之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往昔仿如昨天,恍然若梦。

刘希夷,这位唐代的诗人,用简练的笔触描绘出了人生无常的哀叹。他以花儿的盛衰为引子,感叹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沧桑。

刘希夷的人生经历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他曾在政治漩涡中挣扎,经历了世态炎凉。他的诗作常常透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岁月的感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寓言着世事的变迁和岁月的无情。松柏可以被摧折成柴薪,桑田可以变成茫茫大海。这种巨大的变化,不禁让人感叹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刘希夷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无奈和遗憾。古人已经不在,今人仍然面对着落花的风,承受着岁月的磨砺。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诗,既描绘了自然的循环,也寓言着人生的更迭。尽管每年花儿相似,但人却不同了。这种对比,更加突显出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刘希夷的这首诗,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通过对花儿的描绘,寓言着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9】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宋·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的文字,大多透出一股淡淡的忧伤。春愁秋恨,无计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春愁是什么?可以是迢迢春水,可以是脉脉斜晖,亦可以是那春雨后的落红无数。可李清照笔下的春愁,却是另一番滋味。

南宋建炎二年(1128),对李清照来说,可谓劫后重生。

金人南侵,北方大乱,她押送着十五车书册文物,只身南下,去建康寻找丈夫赵明诚。赵明诚和李清照均是清雅之人,特别是对金石颇有研究。

此番李清照携带南下的十五车书册文物,乃夫妻凝毕生心血集藏而来。

值此兵荒马乱之际,李清照最终保住了书册文物,并在建康找到赵明诚,想来是多么的不易!然而好景不长,次年八月,赵明诚竟病故身亡。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转眼又是一个春天,斯人已去,庭院里大风过处,满地皆是红白花瓣。

这正是令人黯然神伤的时节!阴阳两隔再无法相见。面对良辰美景春光无限,又怎能不勾起心头千愁万绪?

日头已升至高空,慵懒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梳妆台前,而佳人已无心梳理那如瀑布般的长发。

李清照,这位才情出众的宋代女词人,此刻正面临着一场生活的大变故。她失去了挚爱的丈夫,国破家亡的悲痛深深地刻在她的心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那些美好的过往已成为过去,如今的一切都已不再。当她想要倾诉内心的痛苦时,泪水却先一步滑落。

尽管听闻双溪的春天依然美好,她也有心乘一叶扁舟漫游湖上,但那蚱蜢般的小舟能否承载她心中那沉甸甸的哀愁呢?恐怕是载不动的。

李清照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她以景生情,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她的情感世界。

这首词不仅是对李清照个人情感的写照,更是对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命运的一种反思。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性常常被视为附属品,而李清照却用她的才情和坚韧展现了女性的独立与坚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