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元和十二年(817年)三月,白居易在庐山香炉峰下修建的草堂落成。

仰观诸峰,俯听流泉,还有竹树云石点缀,幽静又闲适,作为草堂的主人,白居易爱极了这里,并有了终老于此的打算。

可是,人在宦途,身不由己,两年后,白居易就被调离了江州,羁旅漂泊,辗转各地,庐山草堂就成了回不去的回忆。

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长庆四年(824年),白居易分司东都,在洛阳履道里购下一座宅邸。

虽比不上庐山草堂的清幽,但竹木池馆有林泉之致,也颇符合白居易的心意,“吾将终老于其间”,这是他的余生之愿。

可是,不久,他又被调往苏州,“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独卧郡斋,听新蝉第一声,他十分想念履道里的家园。

大和九年(835年),63岁的白居易再次分司东都,而后的十余年间,他终于停下奔波的脚步,得以在履道里安度余生。

寄情山水,诗酒唱和,彼时他与刘禹锡等好友,过着属于他们的闲适生活,其诗也多反映“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所载,《池上二绝 》即作于大和九年,也就是他刚回到洛阳履道里的时候,字里行间写满了欢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唐 白居易《池上二绝 其一》

简译

幽深的竹林里,两位山僧对坐下棋,只有竹荫洒在棋盘上,四周静静地,竹林外的人们看不到他们,只听到微小的落棋声。

赏析

寂无城市喧,渺有江湖趣”,白居易喜欢履道里的宅邸,更因为此地不染尘埃的清净之美,而这也更符合他与世无争的心态。

白居易信奉佛教,在庐山草堂时,与东林寺的禅师交往颇密切,居洛阳时,常与洛阳香山寺的僧侣谈经论佛,并自称香山居士。

此诗中的山僧,诗人没有记载是否为香山寺的僧侣,因为他此诗的主要目的,就是写彼时的恬淡娴静,和自己彼时的心满意足。

此是白家翁,闭门终老处”,而这竹林深处对弈的山僧,又何尝不是诗人自己心态的反映呢 ,就如王维“晚年惟好静”那般。

鸟鸣山更幽。彼时,竹林里的这“时闻下子声”,恍如天籁之声,更显竹林的清幽和恬静,这也正是白居易晚年所追求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唐 白居易《池上二绝 其二》

简译

一个小孩独自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样掩藏踪迹,水面上的浮萍留下了小船划过的痕迹。

赏析

白居易洛阳履道里坊,有十亩地的园子,园子里有水池,池上有桥,池中有船,水里还种着他从苏杭带回来的白莲、折腰菱等。

闲来无事的时候,白居易喜欢在池畔散步,或划着小船欣赏水中的莲花,此诗记述了他在池边的一次偶见,勾画了一幅采莲图。

一个顽皮可爱的小孩,偷偷地划着小船到池中心采摘白莲花,得意地划回来,以为无人知道,岂不知他的小船已经留下了踪迹。

小孩不懂大人的心意,不是舍不得白莲,只是担心他的安危,可孩子的心思很单纯,偷偷摸摸去,大摇大摆地回来,还很得意。

白居易这首小诗明白如,通俗易懂,非常形象地刻画出了小孩子的天真可爱,淘气活泼,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非常有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记:

以上两首叙事诗,一首恬静,一首灵动,一首从容,一首慌张,有老年的安然,有孩童的顽皮。

从少年的天真,到老年的闲适,时光好像也没有那么长,白居易用两首小诗,写尽一生的起始。

看到了人之初,也正经历着年华老去,中间的过程早已经不再重要,彼时的白居易已海阔天空。

乾坤无厚薄,草木自荣衰”,因为通透旷达,白居易才看清世事的真相后,还依旧满怀热爱。

“洛下安一居,山中亦慵去”,所以,彼时的他忘了机心,也不纠结仕宦得失,只愿安居于此。

洛阳履道里坊,承载了白居易晚年的幸福生活,《池上二绝 》即是他彼时恬淡从容的体现。

参考资料

《白居易诗集校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