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姜萍这个事还没完,再说说如果她没上大学,是不是教育部门失职的事儿吧。

宋朝科举发达起来之后,很快就出现一个情况,官宦子弟的中举比例越来越高,而且年龄越来越小。

比如太宗时期,才刚开始形成台湾学者所谓的北宋科举社会,就出现了晏殊这种神童。晏殊中进士的时候,才十四岁,还位成年。

但你不能不承认的是,他确实就是考中进士了,而且没有任何作弊的问题。

太宗也很开心,但是处理还是得当的,并没有直接让他当官,而是让他继续在太学学习,成年以后才开始当官。

相对应的是,普通的平民子弟考进士很难很难,很多人都老了,才考中。

其中不乏名师大儒,读书很好,学问也很好,但是就是考进士不行。

所以,宋朝后来也弄了一些特事特办的渠道,比如恩科,有些事年龄太大了,皇帝知道后干脆直接给他一个进士身份。

但这种人在当官的时候,基本是受限制的,年龄太大给个进士身份也不让当官。

还有皇帝特别想用的人,在吏部正常铨选的时候怎么都上不来,皇帝干脆直接不通过中书省的程序,从宫里直接批个条子任命,是为所谓的斜封官。

但在宋朝这种以科举进士为荣的社会里,这种斜封官都是被人看不起的,当官也占不上什么便宜。

而且,因为文官体系每次都反对,所以皇帝搞这种事很少,不会频繁用这种特权。

当然,这是崇文抑武的北宋才有的事,在百姓无不怀念的大清就不存在了,皇帝想怎么搞就怎么搞。

说这个事儿什么意思呢?这种针对天才的特殊通道不是不能有,但是不能常有,不能随便开这个门。

因为这个门一旦打开,关上就很难了。

比如你说天才可以不走寻常路,用不着和凡夫俗子去挤高考通道。

那么问题来了,谁是天才,用什么标准认定?谁来制订这个标准,谁来执行这个权力?

尤其是在咱们今天这个社会,大家都知道,教授、院士家的孩子是天才的比例特别高,很多人还在中小学就开始发科研论文了。

等到他参加中考、高考的时候,你给不给加分?

你说他是作弊的,你也没有证据啊。

院士和院士还可以易子而教,你儿子大专也能到我这读博,我女儿上个三本都费劲,但她怎么说也发了几篇C刊,但你怎么也得给个面子,招硕博的时候给招上。

所以,这种事和自主招生一样,一旦开了这个门,就会有很多骚操作,根本没法杜绝。

那么,要想彻底堵死这个路的办法只有,那就是根本不开这个门。

不管你是天才还是庸才,这咱们不管,咱们就说考试是不是公正、公平、公开,是不是所有人都机会均等。

一个社会错过几个天才,我觉得没有多大损失,影响不会太大。

如果真有需要,这个天才的天赋被埋没了,下一个天才可能会补上。

但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上升通道如果以这个理由被堵住了,那就是最糟糕的结果。

所以说,作为普通人,欣赏姜萍没问题,希望她被大学特招也没问题,但不要入戏太深。

一旦这条路被打开了,以后姜萍这种出身,就再没有机会参加这种比赛了,出来的神童都不会是普通家庭了。

作为普通人,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利益在哪里,不要这么容易被带节奏。

二十多年前那些专家批判高考一考定终身、只能培养应试人才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候,这种话我们都听过。

但素质教育搞了这么多年,自主招生的结果搞成了一地鸡毛,好不容易才拉回来一点,可别被这种所谓的天才才会参加的竞赛给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