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皖高峰工作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靠天等雨?皖北种粮大户抗旱有招:用技术灌溉!

烈日当空,酷热难耐。

心里惦着田里的灌溉情况,徐永祥不敢怠慢,匆匆下地。

作为安徽省亳州市兴梦家庭农场负责人,徐永祥在谯城区十河镇流转了约3000亩土地,其中,1300亩药材,种植牡丹、芍药、菊花;1700亩粮食作物,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等。

近期,河南、皖北地区普遍降水较少,进入干旱期,徐永祥的心也揪着。

“5月以来,就没有有效降雨。目前来说,已经属于中度干旱。”徐永祥解释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永祥在田间检查灌溉设施。崔吉沛 摄

干旱对夏收有影响吗?

“5月30日开始夏收,到6月5日,大面积收割已经结束。干旱对夏收其实影响不大。”徐永祥说,“从今年的情况来看,产量与去年相比略有增加,个别低洼地块可能略有影响,但是由于光照充足,小麦的品质比往年更有提升。”

干旱对夏种的影响几何?

“由于长期缺水,土壤板结现象比较严重,播种的时候就需要更大马力的机械,一方面影响进度,另一方面,油费、电费包括增加灌溉,整体上看,每亩地灌溉成本要增加10-15元左右。”徐永祥说。

来到田里,这边播种机完成播种,那边淋灌设备紧接着作业,看到一切紧锣密鼓,徐永祥稍微放宽心,“目前播种任务已经完成了90%左右。玉米已经播种完了,正在播种的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地块。”。

烈日下,淋灌设备正通过一个悬空支架的不同喷头出水。徐永祥一边巡查,一边解释,传统的卷盘灌溉设备,水会喷向天空再落到地面,如此一来,方向会随风向偏移,同时水对土壤压力较大,容易影响出苗。“改造成淋灌设备后,不仅可以缓解土壤板结,同时节水20%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药材无人农场项目喷灌设施。崔吉沛 摄

亳州是远近闻名的中药材之都,十河镇是亳州市中药材种植的核心区域,徐永祥种植药材也有不少年头。“夏季是中药材的生长旺季,对灌溉需求量相对较大,大概20天就要灌溉一次,如果不能保证,生长速度就会减缓。”

来到中药材田里,灌溉系统则更加现代化。
“去年6月,政府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00余万元,建设了中药材无人农场项目,由农场使用,支付服务费用。”说着,徐永祥拿出手机,在屏幕上敲了几下,田里就伸出了灌溉设备,开始进行喷灌。

“喷灌,当然要支付服务费用。但是我因此节省了灌溉设备的投入,节约了大约30%的成本、节水30%以上,还能实现水肥一体化操作,效率更高。”徐永祥说。

尝到了甜头的徐永祥,正计划着对更多农田进行改造。“今年我对几百亩粮食作物农田进行改造,预计秋天就能完工,能够有缓解农作物生长关键时期对天气的依赖,解决灌溉问题。”

亳州市谯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李婧婧介绍说,为了减少干旱对夏种造成的不良影响,谯城区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播种浇水,农机部门出动2万多台次播种设备,同时开展墒情监测,加大墒情监测频次,及时发布墒情监测报告,指导农业抗旱生产。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皖高峰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