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美诗五首:夏至南风盛,南园荔枝熟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夏至节气。

夏至,不是今天文字意义上的夏天到了,而是夏日之至的简语,是说,在夏季,这天的太阳,到达运行的极端。从现代天文学的对应,就是此日,太阳由南至北运行,太阳直射到达北回线的时段。所以夏至日极其具有天文意义。

因为夏至日当天,是太阳北行的极限。正午站在太阳下,会发现这天的影子最短,白天最长。古代这天的正午太阳,叫做日在中天。

而日在中天,自古以来就是皇权鼎盛的象征。

陶寺的考古,发现了用以观测一年四季太阳轨迹变化的天文观象台,发现了用以观察太阳光影长短的圭尺,对应的是古籍尚书里的尧时代。也就是在尧时代,用圭表测影的方式,确定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这样重大的天文日子。

当然,考古学者和历史学者认为,夏至和冬至的测量,在尧时代之前就应该有,人们会根据太阳的影子每日不同,来辨别方向和季节,但是有着相对准确划分的二分二至,应该是在尧时代。因为此时农业成为尧时期部落方国的主体,农业耕作的需求,让人们迫切了解太阳和时间的规律,便于土地耕作达成丰收。而尧应该是有文字记录以来,以太阳历划定年份的第一位上古君主。而这种以太阳在地球表面光影循环周期为一年,一年均衡划分为四季,四季中有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做法,是中国传统年历的基本,至今流行不废。

很有意思的是,尧在后世里,关于他的赞美都和太阳有关。比如《尧典》中,说尧“光宅天下”“光披四表”,这是典型的将他看作和比拟成太阳神。

所以夏至和冬至节气,在古代,都是象征皇权的大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周朝,夏天帝王会隆重迎接夏帝和夏神的到来,夏帝是炎帝,夏神是火神祝融。

而在夏至日,会举行盛大的祭地仪式,在一片的水域中,中间有一块方形陆地和祭坛,古代的帝王在上面虔诚祭祀神灵,保佑阳光普照,雨水充足,农作物茂盛。

有人说,古代的祭祀多着,也许夏至的祭祀只是众多祭祀的一种。

实际上,古代的祭祀虽然多,但是排在头两位的就是祭天和祭地,称为大祀。就是其他的祭祀活动可以减免,但是这两种祭祀不能免。看一个皇帝是否正统,也要看他是否举行过祭天和祭地的仪式。

那么祭天,安排在冬至,祭地,则安排在夏至。

实际这都显示着古代帝王对于太阳象征皇权和统治权相关。

夏至是一年中,太阳最高,白天最长,阳光最热烈煊赫的时期。而此时也是一年中大部分植物生长最茂盛,最有生机的时段。此时祭地,愿望阳光充足,土地盛产更多的物产。

而这种仪式,一直延续到清朝。

康熙皇帝说,自己在祭天和祭地的祭祀活动中,哪怕年迈,腿脚不方便,也要坚持完成古老而繁琐的仪式,虔诚表达对天地太阳的尊崇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报功阴泽,展礼玄郊。

平琮镇瑞,方鼎升庖。

调歌丝竹,缩酒江茅。

声舒钟鼓,器质陶匏。

列耀秀华,凝芳都荔。

川泽茂祉,丘陵容卫。

云饰山罍,兰浮泛齐。

日至之礼,歆兹大祭。”北周 · 庾信《周祀方泽歌四首》

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周朝的夏至日祭祀。

我们在郊外的水泽中,准备好了祭祀的礼物,一一展开。

玉琮埋在土里,愿望土地丰收,鼎中煮着肉类,神灵尚飨。

奏起了祭祀的乐曲,将酒洒在茅草上。

中谷浑厚地响起,桌子上列着土做的祭祀器皿。

这是夏至太阳神的节日,值得我们用盛大的祭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中唐 · 权德舆《夏至日作》

夏至常有夏至一阴生的说法,这是什么意思呢?

夏至当然是太阳运行到北归线的日子,阳光热烈,此日白天最长。

但是正是因为太阳有规律的运动,过了夏至交节的节点,太阳就会向南运行。

而白天也将一点点变短,夜晚开始延长,直到秋分时节,昼夜等长。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规律。

这首诗写,自然天地就像一架浩大精美的仪器,不停的在运转。你看一年四季周而复始,互相衔接运行。

我看着今天这样火热的太阳,却说,不要担心,因为天气虽然炎热,太阳虽然煊赫,但是从今天开始起,也会有阴气生起,对冲这炙热的阳光。

这个一阴生,本意是代表月亮或者夜晚。

后来衍生成相背,相反的事物,或者是形容一种客观的演变。也通常形容人间事物的消长规律。

不要认为你的权势冲天,气焰嚣张,那都是不长久的,因为,鼎盛之极后就是衰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

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

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

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北宋 · 张耒《夏至 》

民间对于夏至,通常认为这是仲夏的一个节气,天气更炎热,土地需要抗旱,人需要避暑。

但是了解夏至来源的读书人和官员,则对夏至生出了万种感慨。

夏天阳光催生草木繁荣,到了夏至日,实际太阳的能力,已经到了极致。

因为它开始向南移动,不在日在中天。

只有了解这个道理的人,直到天地的命运,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

只是生活在其中的普通人并没有察觉到,而我却知道,微小的阴气已经开始生起,就在我们身边的土地和气候中。

生长和凋谢,从现在开始起,发生改变。有冷有暑,才形成一年。

夏至是阳气衰减,阴气慢慢袭来的日子。

你看那山上高大巍峨的树木,怎么会永远长青长寿呢?它们也会有凋零,也会有死亡。就像夏天之后,是秋冬。

我们平常很忽视一些微小的变化,但是那些变化却一直存在,比如夏至之后,夜晚会慢慢变长。等到人们察觉时,夏天早已经过去,而这些微小的变化,是从夏至而来。

我自从懂得了这个道理,用意观察万事万物,往往感叹这规律的神奇和普适性,却不知道该对人们说些什么,只能自己体会。

是啊,难道和所有人说,今天以后,夜晚变长?难道和所有人说,冬天要来了?

在盛夏的热浪里煎熬的人会嗤之以鼻。

但是懂得了夏至这个节日特殊的天文性,却能够使得心情平和。凡事退一步看。夏天虽然热而漫长,但是会过去,并走在变化的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平。

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 南宋 · 洪咨夔《夏至过东市 其一》

让我们回到民间吧。夏至就是仲夏的一个节气,一个时段。

此时天气多雨难晴,对于已经插秧的水稻倒是有利,因为这样的天气,免于农田引水,事倍功半。辛苦的成年农夫,是一种难得的休息。没准在阴雨绵绵的茅屋里酣睡,管不了外面是雨是晴。

但是对于困在雨中,很长时间没有出门的孩子,雨过天晴,简直是一件让人兴奋的大事。

你看他,已经在庭院拿大顶,消耗他旺盛的生命力。

这天晴正好有理由出去放牛,坐在牛背上,驱赶着牛儿,去雨后的山坡吃草,自己则横着趴着,在牛背上左右折腾。

也只有这样的夏至盛夏,孩子们和牛滚着泥浆闹腾,家人也不会担心他受凉生病。

就让孩子和牛儿自在玩耍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至南风盛,维舟向河澳。

问君何淹留,南园荔枝熟。”明 · 区大相《舟行杂咏 其十》

夏至是瓜果佳节。桃李梅杏几乎都是此时成熟上市。

现代农业还有西瓜葡萄芒果樱桃。

那么还有一种水果,在盛夏夏至前后成熟。这就是荔枝。

荔枝树是亚热带果树,但是好吃的荔枝,往往产地偏南。福建,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及台湾等省也有少量栽。

区大相广东人,当然熟悉荔枝,因为那就是家乡的果实。

在家乡的夏至,当南风吹动的盛夏到来,河湾里的行船,都停在了长满荔枝的岸边。

连过路的船,也忍不住停泊,因为这里荔枝丰收,只需要不多的钱,就可以现摘满筐的荔枝。

这是生动的南国夏至水乡的生活和风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