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是我军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高级军事将领,“两袖清风,一身廉正之气”这句话用在许世友身上一点都不过。

作为党的一名高级干部、军队高级将领,许世友从没有想过为自己置办什么家业,也没有想过为子女留下什么财产。

许世友对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极其严格,决不允许他们打着自己的旗号在外耀武扬威,更不允许他们凭借着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为自己谋取私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世友和田普

为照顾奶奶,放弃光明前途

许世友的夫人田普是抗战早期参军的老同志,当时许世友在南京军区工作的时候,田普担任南京军区干部部副部长。当许世友调去广州担任军区司令员后,她也跟随许世友前往广州。

为了安排好田普的工作,军区政治部的领导提出要让她在广州军区干部部继续担任副部长,这本就属于本级移动,但当许世友得知后却不肯同意。

许世友认为干部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部门,安排自己的亲属去工作实在是不妥,尽管在此之前田普的职位也是这个。

许世友对自己的妻子是这样的,对他的孩子也不会例外。

许世友一生共有7个子女,许光是长子,也是许世友与发妻朱锡明所生的3个儿子中唯一一个活下来的。

小伙伴们也许对许光这个名字很陌生,但大家对《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应该并不陌生吧?大家因为这部电影记住了电影的主人公“潘冬子”,而“潘冬子”的原型就是许世友的儿子许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世友

1932年鄂豫皖根据地失守,许世友跟随红四方面军从大别山转战到川陕,之后便和家人失去了联系。

许世友的母亲见儿子下落不明,且他们一家也被敌人追杀,她不想儿媳年纪轻轻就守活寡,也不想连累儿媳,最终决定让儿媳改嫁。

就这样不满3岁的许光就跟着奶奶和姑姑一起到深山老林中躲避,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1948年,19岁的许光在许世友战友王树声的帮助下,和父亲团聚。许世友多年后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儿子,他内心十分激动,但激动的同时也有内疚,因为许光面黄肌瘦,看起来有些营养不良。

尽管如此许世友也没有偏袒长子,而是将他送进山东军区文化速成中学,让他好好学习,争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可以生存的知识。

也是在这个时候,许光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被他的班主任李心田得知,以他为“潘冬子”的原型写出了小说《闪闪的红星》。后来这部小说被改编拍摄同名电影,一度风靡全国,影响了几代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

许光从文化速成中学毕业后,又前往华东军政大学、第一海军学校和大连海军舰艇学院等学校进行学习,他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第一批拥有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

许光从学校毕业后被组织分配到北海舰队工作,他在一线部队摔打磨砺,逐渐成为一名十分优秀的副舰长,先后6次立功受奖,前途不可限量,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件事情将他的一生都改变了。

大家都知道许世友是出了名的孝顺,1952年许世友回到家乡将母亲接到济南居住,但非常可惜的是母亲并不适应这里的生活。当老人看到卫兵进门就向许世友敬礼,还喊了一句报告后,她对儿子说:“这也太麻烦了,还是取消吧。”

当然老人家觉得这样繁琐的程序是有些麻烦,但在部队却是有纪律的。许世友没有办法只好对手下人说:“老太太在的时候,敬礼、站岗、放哨统统取消,这叫尊敬老人,不过当老太太不在的时候,你们可不能松懈,这是部队的规矩,不能改,这叫叫纪律,都听明白了吗?”

手下的人点点头,他们一点也不嫌麻烦,反而觉得许世友将军果然如传说中的那样孝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世友和孙女

尽管如此老太太还是受不了这里的生活,这里有人给她做饭吃,有人给她洗衣服,一天到晚都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但老太太在大别山劳累惯了,很不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因此她向儿子提出想要回家住。

许世友很理解母亲,也很尊重母亲的选择,他虽然指挥着千军万马,但他永远都是母亲的儿子,他愿意满足母亲的意愿,随后老太太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大别山。

母亲独自一人在大别山生活,许世友实在是放心不下,但他现在正在为国家做事,很难有机会回家乡照看老母。就在许世友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一个想法在他脑中浮现。

既然许世友自己不能回乡看望母亲,那么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回去尽孝,于是许世友将长子许光叫来对他说:“自古忠孝两难全,我参加革命的时间早,唯一的遗憾就是不能在你奶奶跟前尽孝,现在你就替我回家照顾你奶奶吧。”

许光听到父亲的话有一瞬间的愣神,要知道此时是他职业的上升期,说不定以后会有更好的作为,但身为人子,他能理解父亲想尽孝的心。

除了照顾老人家外,许世友还交给许光一个任务,那就是带动家乡的经济和生产,让家乡每户人家不再贫穷,争取能吃饱穿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光

许光点点头,不久后回到老家,一边作为新县人武部的普通参谋为地方工作,一边陪在奶奶的身边,细心照顾老人家的生活,还时不时的给父亲写信,和父亲说奶奶的身体状况。

“不能在军营里施展抱负,就要在家乡有所作为。”这是许光给许世友写的信中的话,决心在家乡有所作为的许光努力工作,拿出在部队工作的干劲,为老区建设作出贡献。

许光在家乡遇到困难的时候,从未向许世友诉过哭,更没有向他求过助,他不想因为自己的小事麻烦父亲。

但许光却因为家乡修路、水利、教育等问题多次给父亲写信,许世友也从不认为儿子“多事”,每次都是认真阅读并回复。

许光对职位不满,许世友斥责

1969年春天,许光负责筹建新县千斤乡159微波站,大家都知道山上是没有多少道路可以走的,因此所有机械都要靠人工运送上去,就连几顿重的水泥杆也只能靠人一步一步搬到山顶。

许光看到条件如此恶劣,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而是顶着困难带着工人连续施工300多天,最终才改变了新县古老的通话模式,这一举动也令许光获得了新县百姓的喜欢和赞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光

20世纪70年代,许光带着民兵铺设高压线路的时候,始终和大家同吃同住,不分昼夜的工作,他的身上没有高干子弟的张扬和不可一世,有的只是为国为民效力的决心。

由于当时缺乏机械,电线杆铺设工作进行的十分困难,许光就带着民兵们一根一根的往山上运送,终于铺设起35千伏的高压线路,改变了新县落后的电力现状,为全县基础设施建设立下了大功。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许光一生崇尚节俭,据许光的大女儿许道江回忆:

“那个时候电话刚刚普及,县里为父亲装了一部电话,但父亲几乎都是只接听不打出,也不允许家里人因为私事打电话,父亲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想县里给他报销电话费,父亲认为这样太浪费,也太麻烦组织了。”

许多年后,许光从自己的工资里节省出将近10万元,捐献资助红军的后代,先后为9名老红军的遗孀养老送终。许光的种种行为都令人敬佩,他宁愿自己生活的苦一些,也不愿意看着老红军的家属吃苦。

许光也曾说过:“父亲让我回来,不仅仅是要我在奶奶跟前尽孝,更是要对那些受尽苦难的人群尽孝道!”

回到新县后,许光先是在武装部一干就是20年,曾当过参谋、科长等职位,直到转业的时候还是一个老副团。许光的职位和同期入伍的其他战友来说,确实是有些低了,因此许光有时心里也会有些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世友和许光

有一次许光的脸上显示出了一点不满的情绪,没想到就是这一次却被许世友给发现了。

许世友脸一板,十分生气地说:“你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吗?你当过几次敢死队?你为国家、为人民流了多少汗?你做出多少贡献?你给我老老实实工作,不要想些有的没的!”

许光听到父亲的教诲深知自己不应该看重高官俸禄,他虚心接受,从此默默无闻,淡泊名利,还经常教育子女不要给自己戴上高干后代的高帽子。

差点枪毙儿子,开除女儿军籍

许世友对长子如此严格,对其他孩子也是一样的。二儿子许建军最高的职务也是团职,许世友从不会因为子女升迁调动说一句话,子女也不会因为父亲的原因升职加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世友

许建军是许世友三个儿子中最令他操心、最让他伤心,也是最让他不放心的一个。

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党代表大会上,一位中央领导在闲谈的时候告诉许世友:“你知道你家二儿子曾经因为触犯党纪国法,被捕归案了吗?”其实这件事已经发生很久了,但许世友却是第一次听说,那么家人为什么不和许世友说这件事呢?原因非常简单,许世友的脾气很暴躁,更何况犯错的还是自己的儿子。

果然当许世友听到中央领导这样说后十分生气,怒吼:“枪毙,一定要枪毙!”据当时在场的人透露许世友的表情是真的很生气,如果许建军在现场的话,他恐怕真的会拔出枪来。

事后许世友越想越不对劲,要知道许建军平时表现是非常好的,许多人还在许世友的面前夸奖他,如今却说他犯错,因此许世友心中是有疑惑的,不过非常可惜的是直到许世友去世,也没将这件事弄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援朝

许世友的三儿子名叫许援朝,也是他陪伴许世友度过了晚年的最后岁月,尽管许援朝是最小的儿子,在许世友身边最久,但他却没有高干子女的特殊。

1983年部队实行年轻化,当年许援朝在南京军区的机关当一名参谋。有不少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当上处长,按照许援朝的工作能力和表现,他是非常有实力的人选。

如果许世友打个招呼,或者让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一声的话,许援朝当处长还不是一件小事?然而事情却没有按照大家想象中的进行,许世友不仅不开口说话,更是对这件事不闻不问。

在许世友去世很久后,许援朝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从副处长到处长再到副师长,一个一个台阶走上来。

在众多孩子中,许世友非常喜欢从小在身边长大的女儿许华山,许华山从小就接受着许世友严格的管教,放学后必须马上回家,出门必须请假,还需要讲出请假的理由。

尽管许世友很宠爱女儿许华山,但并不是无脑溺爱的,只要许华山犯了错,许世友还是毫不留情的处罚。

比如说某次许华山对许世友身边工作人员说话声音大了点,刚好被许世友听到,他立刻呵斥女儿:“马上向他道歉,你没有这个权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世友和许华山

其实许世友和毛主席等人一样,都认为子女没有为国家、为人民做过事情,所以他们是没有权利对工作人员大呼小叫,也没有权利随意使唤工作人员。

当许华山考上军校的时候,许世友嘱咐她在学校要服从命令,不可以随便发脾气,要好好完成学业。许华山点点头,但没过多久就因为吃不了苦而和父亲写信,说担心自己活不到毕业那天,想要退学回来。

许世友收到信后没有安慰女儿,反而回她:“既然到了军校,就要坚持到底,如果你觉得活不到毕业那一天,那你就要准备死,争取活!”

这话虽然有些冷漠,但许华山心里明白,这里面包含着父亲对自己最真挚、最温暖的的爱和力量。

就这样许华山在父亲的支持下继续学习,并顺利从空军学校毕业,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飞行员。

在一次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许世友得知许华山还在度蜜月没有归队,他十分生气,大吼道:“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时候,还度什么蜜月,快把她叫回来,三天之内赶不回部队,开除军籍!”

在许世友身边工作的人还是第一次见他发这么大的火,随后连忙联系上许华山,让她快点赶回部队。许华山接到命令一分钟也不敢耽误,在三天之内赶回了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世友和士兵们

许世友就是这样,不管对方是谁,是自己的亲人还是朋友,只要犯了错,那就一视同仁,绝不姑息!

许世友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他从给其他人送礼物,也很少收礼物,因为他认为这样是不对的。孙洪宪是许世友的秘书,曾在许世友身边工作3年,在此期间只见过他收过三次礼,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次是在1974年的时候,许世友接到军区司令部嘉禾农场视察工作,当时刚好正值甘蔗熟了的季节。

许多农民看许世友这么辛苦,便砍下一捆甘蔗放在许世友吉普车的后方,说是让首长尝尝部队官兵们自己种的甘蔗。许世友欣然接受,回来分给工作人员品尝。

第二次是许世友的老乡加战友给他送的一瓶越南产的山葡萄酒。又是战友又是同乡,许世友深知对方的脾气,如果自己不收下的话,对方恐怕会生气。不过许世友收下后没有自己喝,而是送去食堂,让工作人员享受。

第三次是老家的公社党委书记带来的一袋板栗、核桃和一桶麻油。大家都知道许世友是很爱自己家乡的,最重要的是他离家很久,对这些特产想念已久,所以便收下了。

不过许世友还是和前两次一样,没有独吞,而是将板栗和核桃分给了工作人员,麻油则拿去食堂,大家一起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世友和家人们

许世友是个非常简朴的人,尽管他已经成为人人敬畏的首长,但他的穿着还像从前那样普通。许世友常年穿着一件破旧的军装,不管多破多烂他都不舍得扔,他对生活用品也没有要求,工作人员给他买什么,他就用什么。

除此之外许世友的一日三餐也是非常简单的,早饭一般是两个馒头,一碗稀饭和一盘咸菜,午饭和晚饭则是两荤两素,且都是小碟菜。

连许世友日常出行所用的车也是一辆普通的北京牌吉普车,当组织提出要给他换一辆好一点的车时,许世友一口拒绝,并说:“我这辆车还能用,就不麻烦组织了。”

一生从未享受父亲的光环

1982年许光担任新县人武部副部长,即将达到副团职军官最高服役年限的时候,河南省军区准备提升许光为信阳军分区领导。

但许光得知这件事后却主动提出愿意转业到其他地方,将这个职位让给更年轻的同志,让他们来任职,几个月后许光主动申请转业到新县人大继续为国家工作。

许光曾对许世友承诺:绝不利用父亲的影响为自己谋取一点私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光

80年代中期,徐良文来到新县采访许光,当时许光是新县人大副主任,是一个退居二线的闲职。

当徐良文来到许光的家中却发现,许光的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他本人腿伤了也没有住院,所以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

徐良文采访结束后准备回去,但他没有代步工具可以送徐良文到县城,他十分不好意思地对徐良文说:“真是不好意思,家里有些拮据,我连一辆破车都没有,这也不能送你到县城了,只能送你到公交车站。”

徐良文摇摇头,十分理解地说:“没关系的,其实我认路,我自己去也行。”徐良文知道许光行动不便,因此不想他走太多的路。

许光听后却坚持要送他,还不要徐良文搀扶自己,直到半夜小时后两人才抵达公交车站。徐良文坐上车,隔着窗户看着许光一瘸一拐的身影,不由地有些心酸。

不久后许光千里迢迢从大别山来到南京看望许世友,临走时许世友将儿子叫住,并对他说:“这是我自己种的地瓜,你拿回去尝尝,看看怎么样。”

许光看了一下,然后说:“家里的粮食已经很多了,地瓜除了刚出来的时候吃,都当做猪食给猪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世友一家

许世友听后沉默了,他知道儿子的生活很艰辛,但他始终没有打破自己的原则,没有将儿子调回来工作。

许世友去世后,他的老部下,当时武汉军区的一位领导对许世友的后代很是关心,当他得知许世友的长子许光还在乡下的时候,便想将许光调到武汉工作。

许光知道后委婉的拒绝了对方,他认为如果自己被调去武汉的话影响很不好,最重要的是他不想违背自己的诺言。

1992年许光准备办理退休,办手续的时候同事提醒他:“现在退休和离休的待遇相差很大,如果能证明在解放前参加工作,就能享受离休的待遇。”

许光确实是在解放前参加工作的,许多证人至今还健在,但许光还是坚持办了退休。同事们十分不解,许光明明可以享受更好的待遇,为什么要放弃呢?

面对同事们的疑惑,许光只是说了句:“国家有政策,就按照政策办,比起那些牺牲的老红军后代,我现在幸福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2年许光在体检的时候查出肺部有阴影,但他拒绝女儿请来的专家,因此错失了最佳治疗时间。

许光不肯去医院看病,子女十分担心,最终许光在孩子们的劝说下才去医院看病,不过他却有几个要求:“不用进口药,不做过度的治疗,不给子女添麻烦。”

当许光得知自己患的是肺癌后,他坚持回家,不再进行治疗。

2013年1月6日,许光突发心肌梗死,不幸逝世,享年84岁。

许光临终前曾立下遗嘱:将自己的全部积蓄20万元,全部捐献给新县,用于老人和儿童福利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