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遗址看似“低调”、少有人知,实则“奢华”、底蕴丰厚

邺城“中轴对称、分区布局”的建筑格局和“先规划、后建设”的设计理念,为东亚地区古代都城建设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

应遵循“大邺城”遗址考古理念,将邺城遗址、北朝墓群及周边地区的石窟寺遗迹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科学发掘、有效保护、合理开发,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多个层面立体地展示“大邺城”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文华 范世辉 赵鸿宇

“春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很少有人知道,唐代诗人杜牧所作《赤壁》中铜雀台的所在之处——邺城,其主体如今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

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期,此后曾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六朝国都,可谓盛极一时。公元580年,杨坚下令摧毁邺城,这里从此沉睡千年。正因如此,邺城成为我国为数不多“没有被现代城市叠压的”古都遗址。

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建邺城考古队,拉开了邺城考古的大幕。此后经过40余年的勘探与发掘,邺城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开,人们对邺城历史价值的认识逐渐加深。

如今,作为建安文学发祥地、都城规划肇始地、佛学弘传中兴地、多元文化碰撞地,邺城的价值正被重新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北涉县的娲皇宫(2023年2月4日摄) 范世辉摄/本刊

  低调的“六朝古都”

仲夏时分,阳光洒落在邺城遗址上。远处,考古人员正在进行考古挖掘;近处,宫殿区的卵石甬道已重见天日,成千上万颗大小相近的卵石被精心拼成朵朵莲花的图案。

邺城遗址看似低调、少有人知,实则“奢华”、底蕴丰厚。

整体上看,这座遗址主要分两个部分:邺北城,为东汉末年曹操所建,是曹魏和十六国时期后赵、冉魏和前燕的都城;邺南城,为北朝晚期高欢所建,是东魏、北齐的都城。

邺城建筑中最负盛名的铜雀三台,即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是邺城的制高点。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来到临漳县铜雀三台遗址公园,站在金凤台远眺,村庄、菜园、果园、河堤等映入眼帘,视野十分开阔。

“金凤台初名金虎台,始建于公元213年,是三台中唯一代表性遗存;铜雀台是三台中最宏伟的,可惜现在只剩很少的东南角;冰井台已经全被漳河河水冲毁了。”临漳县铜雀三台遗址公园负责人张海林介绍。

三台中最为人熟知的铜雀台,曾是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召集“建安七子”等文人宴饮赋诗的场所,也是历史典故文姬归汉、下笔成章、铜雀宴乐的发生地。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就在这里一朝奏响,成为千古绝唱。

铜雀台上的诗词歌赋,只是邺城深厚历史底蕴中的“沧海一粟”。

40多年来,经过持续勘探、发掘,邺城考古队发现了大量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的遗迹和文物,包括城墙、城门、护城河、道路、水系、宫殿基址等在内的城市元素被发掘出来,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2021年,邺城遗址先后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等。

现在,东魏、北齐邺城宫城区考古发掘正在进行中,一些成果填补了史料空白。比如,考古发现,东魏、北齐邺城宫城墙为复墙形式,这是汉唐时期都城遗址中经考古发掘首次确认的实例。

也有一些成果给过往的史料记载打了个“问号”。比如,在邺南城后宫区中轴线上,考古人员发掘出规模最大的两座建筑,被认为分别是帝后的寝宫,但不同于史料记载的“左右并列”,两座宫殿实际呈前后对峙。其中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都城规划的“先驱”

邺城“中轴对称、分区布局”的建筑格局和“先规划、后建设”的设计理念,为东亚地区古代都城建设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

这一范本的开创者是曹操,尤其是他规划建设的邺北城,不仅影响了邺南城建设,对后世也影响深远。

位于邺城三台东南处一公里多的洪山村,坐落在漳河北岸。由于漳河经常泛滥,沿岸村子大多会因此受灾,洪山村却总能“化险为夷”。村里老人说,这是因为地下有“避水珠”,护着一方安宁。考古研究发现,漳河泛滥不冲洪山村,并非“避水珠”保佑,而是城垣的功劳。

1983年,邺城考古队员勘探时在洪山村一带发现了邺北城的南城墙,宽16~24米,经解剖发现有东汉至北朝多个时期夯土,最早的夯土甚至可能追溯到战国时期。位于邺北城南墙一段的漳河在地图上较为笔直,上游或下游都摆动厉害。可见,城垣夯筑坚固厚实、保存较好,虽被埋入地下,却无形中起到河堤的作用。

此后历经长时间的勘探发掘和调查研究,邺城考古队确认了邺北城的基本轮廓,其平面呈横长方形,东西长2500米左右,南北宽1700多米;确定了七座城门的位置,其中东门和西门遥遥相对、宽度相当,几乎在一条直线上,两门之间有一条宽约13米的大道。这是唯一东西走向的主干道,贯通全城,将邺北城南北分开,南区主要是平民居住区,单一宫城则规划于北区中央,东部为官署及王公贵族居住的戚里。

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邺城考古队逐渐发现,邺城在都城规划和建设方面,有诸多领先与创新之处。

比如,曹魏邺城并未直接沿袭秦汉城市建设旧制,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先规划、后建设”的新格局。城内建筑严格按照南北干道“中轴对称”的原则布局,改变了过去历代都城缺乏统一规划、宫殿衙署分散、道路曲折、交通不便等弊端。

再如,东魏依原邺北城的南城墙建起邺南城,两城毗连而建、南北衔接,北城的南墙即为南城的北墙,大体呈“日”字形结构,外围有更大规模的外郭城区。

据文献记载,邺南城“上则宪章前代,下则模写洛京”,其制度“盖取洛阳与北邺”。考古发掘更进一步确认,邺南城具有明确的南北轴线,以朱明门、朱明门大道、宫城三门、太极殿、昭阳殿等主要宫殿为中轴线,全城的城门、道路、主要建筑等呈严格中轴对称布局,纵横街道垂直交错,呈棋盘格状分布。

“邺南城朱明门两端连接着城墙,城墙南侧又连接着双阙,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先例。”临漳县文广旅局副局长杜志强介绍,此后,隋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等,都明显延续了邺城的中轴线建设理念。

邺城的建筑理念和格局,对日本列岛上的平城京、平安京,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王京等亦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世界各国学者来邺城就建设理念、建筑格局、出土遗物等进行考察、交流。

  立体展示“大邺城”

邺城是曹操的“终极舞台”——公元204年曹操攻占邺城后,将其作为大本营尽力经营,并将常居地由许昌迁来。除了在外征战,他多数时间在邺城,“遥控”在许昌的汉室,处理军国大事,直至公元220年去世。

从物理意义上看,邺城包括邺北城和邺南城,此外还有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外郭城。但真正认识邺城,还可以运用更为宽广的视野。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安阳高陵,距离邺城大约半小时车程,以曹操墓闻名于世。虽与邺城遗址属于不同省份,但在东汉时期,它们都在邺城的管辖范围之内。从历史上看,二者属于一个文化单元。

曹操在邺城附近留下故事的地方,还有位于如今河北邯郸峰峰矿区滏阳河发源地的滏口陉,这里是古代太行山东西交通咽喉之一。

历史上滏口陉战争不断,“曹操滏口陉邀击袁尚”就是其中的著名战例。此后曹操为平乱,数次往返滏口陉。曹操去世后,滏口陉成为魏国的重要行政区。

后来,高欢挟北魏皇帝至邺城,建立东魏,滏口陉便成为他往来邺都与陪都晋阳(今太原)之间的通道。其子高洋建立北齐政权后,更加重视滏口陉这条通向山西的通道,相继在沿途开凿响堂山石窟、娲皇宫石刻等,并营造官苑,作为来往于两都之间的避暑、游玩和礼佛之地,形成了一条北齐文化带。

以响堂山石窟为例,这里现为国家4A级景区,分为南、北响堂石窟,现存石窟20多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是中国三大皇家石窟之一。

在北响堂石窟释迦洞窟门甬道两侧,雕刻着精细富丽的缠枝纹、连珠纹、火焰纹等装饰纹样,这些装饰图案与中亚地区关系密切,充分反映了南北朝末期传入的佛教与本土文化之间融洽共存、相互影响,体现出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性。

自响堂山石窟向西,可到达位于邯郸市涉县的娲皇宫,这里如今是国家5A级景区。娲皇宫讲解员程俊芳说,北齐文宣帝高洋在位时始建娲皇宫,迄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现在留下来的北齐遗迹只有两座石窟,石窟内壁和周围崖壁之上刻有六部佛经,是全国现存摩崖刻经中时间较早、规模最大、字数最多的一处,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

此外,位于邯郸磁县的北朝墓群,和邺城关系密切。东魏、北齐时期两朝的帝王将相、皇族贵胄,生前居住在繁华盛极的邺城,期望死后也能享受都市繁华。他们选定邺西之地,即磁县城南和城西南一带,作为死后的埋葬之所。

据了解,在北朝墓群现已发掘的古墓中,出土陶俑器物6000余件。这些文物对研究北朝雕塑、绘画艺术、仪表服饰,以及民族融合、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等,都是十分宝贵的物证。

以上种种文化景观都证明,邺城和周边一系列关联区域是古代中国南北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碰撞的历史见证地。

受访考古专家建议,应遵循“大邺城”遗址考古理念,将邺城遗址、北朝墓群及周边地区的石窟寺遗迹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科学发掘、有效保护、合理开发,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多个层面立体地展示“大邺城”。

寻迹邺城,一座掩埋于荒野的古代都城逐渐浮现。走过千年的繁华与落寞,邺城辉煌灿烂的文明遗迹,也将成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