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有一个很特别的国度——吐鲁番。吐鲁番在古时还有一个名称——姑师,吐鲁番因为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古代丝绸之路途中的重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null

近年来,在距离吐鲁番市40千米的地方,发现了埋藏着的古城遗迹,其中光文化遗址就多达178处。而这里统称为“阿斯塔纳古墓群”。在晚清之前,这里因古墓数量较多,便经常有盗贼光顾,但所幸规模较小。然而,18世纪之后,随着来华欧洲“学者”、“探险家”的增多和帝国主义列强的人侵,吐鲁番和阿斯塔纳古墓群遭到了严重的被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null

1898年,来自沙俄的克列门兹探险队从吐鲁番哈拉和托克逊马扎尔附近的古城盗走了大量的壁画、铭刻和许多古代文卷抄本。1900至930年,英国人斯坦因先后两次来新疆考察。1913年,他在阿斯塔纳古墓群陆续“开掘了无数的坟墓”,挖到了许多墓志、唐代文书和各种陪葬品,如俑、织物、波斯银币、绢花,等等。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考古工作者还在阿斯塔纳古墓群的一处墓道中发现了斯坦因已经完成编号却不小心遗留在墓地里的五六块墓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null

1904年、1905年,德国人勒柯克、格伦威德尔分别窃走几百箱文物。二十世纪初期,日本人多次来吐鲁番,偷运了许多泥木俑、丝织品和古代文书等。目前,在日本龙谷大学收藏的7000多件古文书资料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橘瑞超等人从吐鲁番掠夺的。1912年下半年,吉川小一郎独自一人在这里进行了两次发掘,获取大量干尸。他将于尸装箱,于1914年运到日本。这次偷运的阿斯塔纳干尸共有10具,其中男尸5具、女尸4具、小孩尸1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null

阿斯塔纳古墓群的损失不计其数,里面最精华的文物基本流失殆尽。现今遗留下来的文物是他们认为价值不高而丢弃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先后进行了多次发掘,出土文物有数万件,其中包括丝绸织品、壁画、陶器、木器、钱币、基俑墓表、墓志等,尤为难得的是这里还出土了2700多件各种古代文书。在发掘过程中,工作者们清理了近400座古墓。近年,当地文物工作者又发掘了12座古墓。然而,在这之中,只有一个墓穴未被盗取,其余都遭到过中外盗基人的洗劫,甚至有一个墓室还“出土”了一个俄国火柴盒,可见盗墓贼的猖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null

在阿斯塔纳古基群,处处可见一个个界线分明的葬区。葬区内是一个父系大家族的基园,按照辈分大小依次进行排列,非常正规。基穴都是土洞墓,墓群中大多数是居住在当地的汉族人,少数是兄弟民族。此处以姓氏为家族的墓葬结构,同河西走廊以至中原基葬有许多相似之处。阿斯塔纳墓的形制为斜坡墓道洞室墓,其平面形状犹如“甲”字。在墓室前方,有一条10多米长的斜坡墓道。墓道尽头连着墓室,墓室般高2米以上,4米见方大小,室顶为平顶或穹隆形。死者多安放在墓室后部的土炕或简易木床上。

古墓中出土的文物品种繁多,有文书、墓志、绘画、泥俑、陶、木金、石器、古代钱币、丝织品、棉毛织物等,多达数万件,被称为“地下历史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null

在阿斯塔纳古基群中,有高达80%的尸体都没有腐烂,形成了干尸,甚至有的连眼睫毛和眼缝中显露的黑白眼珠都能够看到。这种保存完好的干尸,足可以与埃及木乃伊相媲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null

虽然有许多人经常把阿斯塔纳古墓群的干尸称为“木乃伊”,但这实际上是一种误称。据国内外研究,古尸大致可分为干尸、湿尸、冻尸腊尸和鞣尸等几种类型。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古尸是一种未经人工处理而在特殊条件下自然形成的,属于干尸类型,与古埃及发现的经过入工防腐处理后形成的木乃伊有很大区别。那么,什么样的条件可以使尸体不腐呢?首先,吐鲁番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它位于海平面下156米处,是我国陆地最低的地方。盆地光照强烈,四周群山环绕,热气都聚集在盆地内,造成了长久高温的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null

其次,盆地降水量少,每年仅16毫米,但其蒸发量却多达3000毫米。而墓室所处的位置大多地势高敵,高温干旱,周围是土质疏松、透气性强的风蚀流沙底层。这些都使得基地成为一个天然“干燥箱”,尸体在这里能够快速脱水。最后,基室内天然的无菌环境也使干尸得以长久保存。阿斯塔纳古墓群出土的干尸,既不同于埃及木乃伊,又有别于我国内地出土的被石灰或木炭包裹的干尸,而完全是大自然的杰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null

如今,除了已经被发掘的墓葬和少数被盗的墓葬外,其余墓葬还未经考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