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比人气死人,汉、唐、明、清这几个重要朝代里,哪个皇室不是人丁兴旺?

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其异母弟乃汉武帝刘彻),凭借一己之力,在53岁的有限生命里,生生造出一百二十多个儿子,所以当刘备厚着脸皮自称靖王之后时,世人呵呵一笑:咱也不确定,咱也不敢问。

这事到了现代更是无从考证,反正,刘胜还要感谢刘皇叔,因为他而留名千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到了崇祯年间,皇族已浩浩荡荡数十万,据说,这成为拖垮大明财政的一大原因。

反观北宋皇帝9个,南宋6个,15个大老爷们,生不出、养不活,触目惊心,而宋仁宗、宋哲宗、宋高宗、宋宁宗、宋理宗皆无嗣,占比三分之一,这是历朝历代都绝无仅有的。

然鹅,北宋9位帝王,子嗣并不少,问题是,夭亡的比例实在太高了。宋仁宗和宋神宗尤为惨烈,前者三子皆早亡、13个女儿早夭9个;宋神宗14个儿子8个夭折,10个女儿6个早逝。而他们,是北宋中叶最有作为的皇帝。

这边厢新皇子呱呱坠地,那边厢小皇妹已香消玉殒,真是喜乐与悲歌交替,红绸与白绫相映,令人唏嘘扼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也有另类,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宋徽宗夜以继日,雨露均沾,遍地播种,常年劳作,狂生31子、34女,一举逆转北宋帝王生育能力低下的局面。就连作为俘虏北上期间,他都没有停下辛勤耕耘的脚步,生下14个儿女。

只是,儿孙满堂时,已是国破家亡。宋徽宗后宫10000多名佳丽,被掳去金国者不下3000,那6000多个宫女多半年老色衰,禅位时被遣散民间。

而他那些亲生骨肉,命运凄惨。

除康王赵构(宋高宗)侥幸逃脱,泥马渡江,在商丘称帝之外,其余30个儿子中,6个早亡。另据《宋史》记载,9人随徽宗北迁,但仅此9人有传。其中一个儿子,因诬告父亲谋反被诛杀。一个逃脱,集合队伍反金,失败,不知所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推测,其余可能因年龄小,尚未出阁,无甚记录或者记录在靖康之难中遗失,随父北上后,或死或沦为仆奴或遗落民间,金人也没有留下记录。

宋徽宗34个女儿中,14个早亡,其余皆北迁。唯一一个恭福帝姬(公主)生下来刚一周,金人不知,所以未被掳去,1130年亡,也不过活了三年。其余连列传都没有。

宋徽宗生下那么多子女,却没有能力保护他们,反倒害得儿女过上流离而屈辱的生活,活得没有尊严,死得如同草芥。

真应了宰相章惇那句话: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02

宋太祖赵匡胤兄弟五人,两个早夭,老三赵光义,兄终弟及,做了皇帝,即宋太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四赵廷美,在人生的巅峰时刻,突然被扣上谋逆罪的帽子,连续贬黜,沦落房州,还要感谢哥哥不杀之恩,38岁郁郁而终。

赵匡胤有四子,两个早亡。老二德昭随宋太宗北伐,高粱河惨败,太宗身中数箭,魂飞魄散,仓皇驾驴车逃离,大军群龙无首,竟有人提议拥立德昭。

回到京城,德昭谏言封赏灭北汉的将士们,宋太宗一句:你何不等到作了天子,亲自封赏他们?德昭受到惊吓,回家便自刎了,卒年26岁。

老四德芳,23岁便一命呼呜,《宋史》用的是“寝疾薨”,和赵匡胤死因类似,皆睡梦中死亡。到底都是赵光义下毒致死,还是家族遗传心脏病?不得而知。

虽然德芳死得早,儿孙却血脉绵长,其六世孙伯琮,也就是宋太祖的七世孙,从宋高宗手里继承了皇位,乃为宋孝宗。

皇权再次回到了赵匡胤这一脉。

这难道不是天道轮回么?赵匡胤从7岁的周恭帝手里抢来皇位,而南宋最后一位皇帝赵昺随陆秀夫投海而亡时,也是7岁。

宋太祖有两个妹妹,一个是著名的秦国大长公主,赵匡胤犹豫要不要谋反夺位时,是她拿着擀面杖一顿胖揍,于是幡然醒悟,决心举事。另外那个未笄而亡,也就是没活到15岁。

赵匡胤还有6个女儿,3个早亡。可悲啊,豁达慷慨的老赵戎马倥偬几十年,没想到几双儿女,一半早夭,一半都没有他活得久。

再说宋太宗赵光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生育能力明显高于哥哥,可能是跟工作性质有关,毕竟赵匡胤常年在外打仗,又常常醉酒,不便行周公之礼。

赵光义生子9人,老九元亿早亡,《宋史》无传。

老大元佐因同情营救赵廷美未果而疯癫,后有所好转,62岁薨,算是赵氏宗族中活得比较久的了。

元佐有个孙子叫仲雯,因为一件小事,被神宗diss了一句,结果“气塞不能言,及家而卒”,也算是暴毙,比较符合心脏病特征。

老二元僖善经营、有机谋,原本皇位已唾手可得,可时运不济,小妾张氏因嫉妒毒杀正室,不料元僖误服而死。

赵恒(宋真宗)排行第三,也做过男小三,就是那个和女戏子+有夫之妇刘娥钟爱一生的痴情种。

元份薨年37岁,元傑、元偓分别于32岁、42岁暴薨;元偁孱弱多病,34岁薨;元俨59岁薨,这位便是《包青天》里著名的“八王爷”原型。

0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真宗6个儿子,3个早亡,2个9岁后病死,只有宋仁宗赵祯活了下来。

宋仁宗活得算是久的,53岁崩,可生育能力实在是匪夷所思,生三子皆早亡,13个女儿9个早夭。

因为无子,只好过继,赵元份的儿子赵曙继承皇位,即宋英宗。

英宗4个儿子,一个早亡,一个33岁暴毙。他自己也没能活过不惑之年,35岁因病崩于福宁殿。

宋神宗赵顼继承皇位,开启了他轰轰烈烈的变法时代,可惜英年早逝,38岁崩。

神宗共生有14子,8个早亡,《宋史》用“亡”这个字,我猜测,应该是尚未出阁封王爵便都死掉了,如果封王,去世当称“薨”。

宋神宗活下来那5个儿子中,赵佖34岁薨,燕王俣、赵王偲于靖康二年也就是1127年被金人劫掳北上,病死于途中。

当时,宋徽宗45岁,他在宋神宗的儿子中排行11,而燕王俣、赵王偲分别排行12、14,所以,他们必然小于45岁就死去了。

另外一个排行13的赵似,《宋史》未说明年龄,只记载了他薨于崇宁五年,也就是1106年,而当时宋徽宗24岁,那就意味着,赵似薨时不超过24岁。

排行第6的赵煦(原名赵佣)因前面五个哥哥皆早夭,他捡了个漏,继承了皇位,乃宋哲宗。他只生了一个儿子,3个月大即夭。宋哲宗死时不过25岁,关于死因众说纷纭,反正是上吐下泻、咳血气绝而亡。

宋朝皇帝的寿命实在不高,平均不到50岁,明显低于当时上层男性的寿命均值64.47岁。

宋哲宗无嗣,不得不从神宗的儿子中找个靠谱的,继承大统,可留存下来的也不多了,按照顺位,排在最前面的是赵佖,

问题是,赵佖眼疾严重,劄子都看不了,不堪大任。

向太后一向对流量明星赵佶有好感,毕竟他善于甜言蜜语,且拥有一群为他呼天喊地、应援打赏的美女脑残粉,端王尽管轻佻,可向太后还是把天下给了他,结果呢,天下果然葬送在他手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徽宗一定是解锁了新技能,找到了生男育女的关键一招,在53年里生下了31个儿子、34个女儿。我推测,除了身体好、沉迷女色外,大概还因为特别崇尚道教,把那些道士的灵丹妙药用到了极致吧。

宋钦宗便不用多说了,被掳去东北后,客死五国城,都没有活过他父亲。

或许是考虑到南宋无嗣情况更为严重,所以《宋史》干脆就不对南宋皇子列传。

避而不谈,也掩盖不了南宋皇帝生育能力连北宋都不如的事实。宋高宗无嗣,孝宗三子,其中一个早夭,光宗两子,宁宗无嗣,理宗无嗣,度宗7个儿子4个早夭,2个九岁亡,最后一位52岁被元朝皇帝英宗赐死。

04

宋朝皇帝子嗣不旺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三个:

一、家族遗传病。宋代皇室主要有两种遗传病,一个是精神心理疾病,一个是心脑血管疾病。这两种都是致命的。

还记得《清平乐》中那个微柔公主吗?发疯致死。

宋太宗的儿子赵元佐是个有情有义的孩纸,受到叔父赵廷美被老爸迫害致死的刺激,精神失常了。他有严重的暴力倾向,拿刀捅别人,纵火烧宫殿,好好的太子地位拱手让人。

史书上记载,宋真宗、宋仁宗、宗英宗、宋光宗都曾出现过精神失常的现象。

严重的心理精神疾病,导致他们的身体孱弱,所生子女健康指数也不高,活力不足,甚至存在严重缺陷,早夭几率也就居高不下。

心脑血管疾病也始终困扰着宋朝的帝王们。

宋太祖之死,因李焘那四个字:“烛影斧声”而充满争议,成为千古疑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者翻阅了《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正史以及《湘山野录》等野史,也看了王立群先生的百家讲坛等影视资料,发现并没有证据能够充分说明,赵匡胤是被赵光义害死的。

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对太祖之死做了很多考辩,表面上似乎是为宋太宗开脱,但实质上留下了更多疑点和不合理之处。扑朔迷离啊。

老赵是在酣睡中突然死去的,而前文已列举,其家族中有多人寝中暴毙。

个人认为,赵光义没有必要这个时候弑君杀兄。赵匡胤始终没有立太子,他也不喜欢那两个不争气的儿子,明显是准备将皇位传给赵光义的,而光义作为开封府尹,按照五代惯例,这可是储君的位置,且加封最高爵位晋王,备受恩宠,权势日隆。

再说,赵匡胤是个非常深明大义、没有私心的皇帝,他所做出的决策皆从大局出发,目光远大、气度非凡,很明显,皇位传给赵光义符合赵家王朝的长远利益。

另外,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皆体型肥胖,其家族具有大胖子的遗传基因,绝非影视剧中王凯那般玉树临风,而肥胖人群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和主要患者。

赵家人爱吃羊肉和喝酒,神宗时,东京御膳房每年消耗“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常支羊羔儿一十九口”;酒更是必需品,宋朝人喝酒成疯,榷酒带来的税收一度占据全国税收的三分之一。

除了宋太宗不善饮酒(以咸汤代替)外,其余皇帝哪个不嗜酒?而喝酒,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赵匡胤便是在暴饮后死的。

二、缺乏母乳喂养。

按照当时宫廷制度礼仪,在皇子、皇女出生后,必须立即与生母分离,交给乳母喂养。

众所周知,母乳免疫物质更丰富,营养含量更高,还能提高预防疾病和传染病的能力。母子分离让二者联系中断,最终导致子女身体素质低下。

三、纵欲过度

蔡东藩在《宋史》中说,宋朝之所以能绵延三百年,第一条便是整顿宫闱,没有女色之祸。宋太祖期间,后宫不过三百人。他只知道打仗、喝酒,的确不怎么近女色。可他的兄弟子孙就不这么干。

赵光义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可能就是那幅不可描述的《熙陵幸小周后图》,虽然不足为凭,但无风不起浪,还有和成都绝色美人花蕊夫人的绯闻,宋太宗绝对是好色之徒,只不过他喜欢篡改历史,把自己那些劣迹抹掉了。

宋仁宗刚当上皇帝,就开始放飞自我,夜夜临幸尚、杨二美人,结果身体受不了,“临朝则多羸形倦色”。他晚年中风,也与隆冬腊月临幸宫女时染了风寒有关,导致一病不起。

宋哲宗死时正青春,25岁,当时不豫,上吐下泻,乃至咳血、无法进食,大渐时,“精液不禁,又多滑泄”,典型的纵欲过度。他如果多活几年,没什么宋徽宗什么事,北宋也许不会有靖康之耻。

宋徽宗后宫妃嫔数以万计,“五七日必御一处女”,《水浒传》中和李师师的风流韵事,也并非空穴来风。

宋高宗“好色如父”,23岁时,大白天在扬州巫山云雨时,听到金军奔袭而来的急报,一时惊悸,从此不举,只能倚赖药物纵情声色。直到做了太上皇,70多岁的风烛残年,还召入十五六的少女供其泄欲。

宋理宗沉迷女色,对宫嫔“泛赐无节”,晚年为满足色欲,还把官妓召入宫中。

南宋末代皇帝宋度宗,做太子时就已经是高端玩家了,“既立,耽于酒色”,凡当晚御幸的女人,他叫人做好记录,次日还必须到他寝宫外跪谢,有一日,居然有三十多个美女一起来谢恩,堪称宋代陈冠希。

纵欲过度的结果,便是英年早逝,以及不孕不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蔡东潘说:北宋无将,南宋无相。而北宋的帝王们,自赵匡胤之后,再无雄才大略者,内卷便不可逆转。

最后,用蔡东藩《宋史演义》结尾所写的一首好诗作结:

黄袍被服即当阳,三百年来叙兴亡。

一代沧桑说不尽,幸存三烈尚流芳。

北朝无将南无相,华胄夷人混一朝。

写到崖山同覆日,不堪回首忆陈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