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年,赵光义哥哥赵匡胤与赵普等人自导自演一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摇身一变,成为了宋太祖;母亲杜太后弥留之际,为赵氏家族计,吸取后周的教训,认为“国有长君,社稷之福”

太祖推脱不得,后由赵普记录,史称“金匮之盟”。根据这一原则,宋代皇位继承顺序应该: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匡胤光义弟弟),赵廷美再传位于赵匡胤之子,如此循环往复。这样一来,可以避免政权更替之时,出现“主少国疑”的局面,减少过渡时期产生的动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太祖

976年,赵匡胤逝世,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但这货并没有按照“金匮之盟”的剧本演,为何这么说?先是赵廷美被贬房州后忧愤而亡,接着侄子德昭遭到宋太宗训斥后自杀,此前德昭弟弟德芳也逝世了,联系到“烛影斧声”的传说,很难不令人联想到,这是宋太宗有意为之。这样一来,太祖一脉呈现“断崖式”发展,反而成为了关系疏远的“宗室”;而皇位则毫无疑问在太宗一脉继承,不需要在兄弟之间“轮流坐庄”。

一直到了1127年这一年发生了“靖康之变”,徽宗、钦宗两位皇帝连同都城的其他皇亲国戚被“一锅端”,被金人俘获而北去,唯一的“落网之鱼”是赵构。当时奉命巡视河北的赵构,躲过了“靖康之变”,也正是在这一年被拥立为皇帝,即赵高宗,是南宋的第一个皇帝。在金人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南宋节节败退,赵构先是逃到扬州,接着于1129年被迫逃至杭州,三年之后才稳定下来,正式定都杭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靖康之变

继位之时年方21岁的赵构,可谓是血气方刚,精力旺盛,据说一次“兴之所至”,巫山云雨进行时的关键时刻,怎奈金人突袭,拉响了紧急警报,虽最终赵构是有惊无险,躲过一劫,但却因为事态紧急,惊吓过度,以至于得了阳痿之症,此前赵构唯一的儿子,三岁时死于惊风。

《易传·文言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这句话用在宋太宗赵光义身上,颇为贴切。天道轮回,老天爷饶过谁?阴谋诡计最终报应在子孙身上,太宗一脉自此便“梭哈”了。

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即便赵构再怎么心不甘情不愿,也只能顺应群臣的呼声,在太祖后裔中选择储君人选,以稳定民心。按照当年“金匮之盟”所确立的原则以及“德、惟、从、世、令、子、伯、师”的辈分排行,赵构为“子”字辈,应该从“伯”字辈中挑选。历经海选、复赛,在10人中选择了双“保险”,均为太祖的七世孙,一位是伯玖;一位是伯琮,后改名赵眘(shèn),即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32年,赵眘进宫之时,只有六岁,毕竟赵构也只有27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高宗除了前四年年号为“建炎”之外,剩余32年的年号为“绍兴”,意思是绍统中兴,意欲大展身手,如此说不定还是能“折腾”出儿子的,故赵眘是作为皇子养在宫中,着力培养。直到1162年,高宗在政事上“内卷”了,儿子方面也充分证明了“是不能也,非不为也”,所幸禅位于赵眘。

一般的看法认为,高宗格局小,为了保住皇位,对迎徽、钦二帝持消极态度;也没什么民族观念,并不想北伐收复失地,宁愿苟安于江左,一大罪状是打压主战派,让秦桧充当“恶人”,杀害了岳飞,即便如此,还是靠着他所作出的决策,力挽狂澜,凝聚人心,组建南宋小朝廷,度过在危难之际,稳定下来,应该多少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