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在山西的北京知青:酒后到寡妇家偷枣被抓,结果入赘到她家

王瑞丰师傅是留守在山西运城地区为数不多的北京知青,也是为数不多至今还生活在山西的北京知青。说起自己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王瑞丰师傅有些激动,他说当年酒后到和队长打赌中了圈套,结果因祸得福娶了一个好婆姨,要不然自己就有可能打一辈子光棍。

讲述自己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时,王瑞丰师傅一再强调,他说自己是小学文化,根本就算不上知识青年,当年他是以社会青年的名义到山西运城地区的农村插队落户的。

要说王瑞丰吧,也是个苦命人,小学刚毕业,他母亲因为患病医治无效去世,十二岁的王瑞丰无奈辍学回家。王瑞丰的父亲是一位地质勘探人员,常年在崇山峻岭之中探矿,王瑞丰和六岁的妹妹只好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艰难地生活着。

一晃就到了1965年春天,十八周岁的王瑞丰在木器厂学徒三年期满,总算出徒了,也转成了正式工。可好景不长,王瑞丰和两名工友发生争执,最后大打出手,王瑞丰手持斧头,把两名工友都砍伤了,在单位造成恶劣影响,结果被拘留三天,丢掉了工作。

在家待业两年多,王瑞丰在煤厂拉过煤,在砖厂出过窑,一直也没找到稳定的工作。1968年12月份,上山下乡运动再次掀起高潮,街道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王瑞丰就以社会青年的名义到山西插队落户当了知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王瑞丰插队落户在山西省运城地区的一个小村庄,他们十多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在了新绛县浍河流域的柳泉大队第七生产小队,七队的张队长安排知青们住在了队部后院的一座老宅院里,安排了一名年轻婆姨帮知青们做饭。

知青居住的这所院子挺宽敞,有四间正房和两件厢房,还有大门口,房子外观看着很破旧,可门窗都完好无损,室内的墙壁也很平整光滑,比老乡家居住的房子要阔气一些。后来大家才知道,这所院子就是原来的张家大院,是地主张老三家的住所。土改时张老三带着老婆孩子过黄河去了陕西地界,他家的这所院子也就归公了。

帮知青们做饭的那个婆姨叫春兰,她娘家姓董,当年二十三岁,她男人一年前掉进浍河淹死了,年纪轻轻的董春兰成了寡妇。董春兰过门之前她公公就去世了,她婆婆也是个病秧子,董春兰和多病的婆婆相依为命。因为她结婚不久就死了男人,人们都说她命硬妨男人,村里的年轻后生见到她都躲着走。

董春兰个头不高,长得却挺好看,说话很热情,干活也挺利索,看到男知青就喊大兄弟,见到女知青就称呼大妹子,知青们对她的印象都不错,也没看出她的命有多硬。不过后来知青们发现董春兰有两颗虎牙,一般情况看不到,除非大笑的时候才会露出那两颗虎牙来。知青们私下里猜测,会不会是因为那两颗虎牙她才妨男人。

一直到了春节过后,天气逐渐变暖,春耕春播生产开始的时候,张队长才不让董春兰帮知青们做饭了,一是因为知青们自己能做饭了,二是因为春耕春播是农忙时节,董春兰也要出工参加生产劳动。

别看董春兰个头不高,可她干活不偷懒,两筐牛粪她一口气就能挑到地里,男知青们都要歇好几歇。评工分的时候,就王瑞丰一人是十分工,其他男知青每人每天记七分工,和女社员的工分一样多。有两名男知青有意见,就去找张队长评理。张队长就笑着对那两名男知青说:“这样吧,赶明你俩和董春兰一起挑粪,你俩谁能比她挑的粪多,我就给谁增加工分。”

第二天出工挑粪的时候,那两名男知青铆足了力气,想和董春兰比个高低。可挑第一趟粪,他俩就被董春兰落下了老远。回到牛棚挑第二趟粪的时候,一名男知青怀疑董春兰挑的粪少,他就挑起董春兰花两筐牛粪试了一下,结果比他自己的那两筐粪还要重。

傍晚收红的时候,张队长问那两名男知青:“你俩跟我汇报一下嘛,谁比董春兰挑的粪多?”那两名男知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没吱声。从那之后,再也没有知青嫌给自己的工分少了。到了第二年春耕开始的时候,知青们才和社员们挣一样多的工分。其实,知青们干活还是比社员差一大截,张队长是为了鼓励照顾知青,才没给知青们少评工分,淳朴善良的乡亲们也没人计较这些。

经过了两年的锻炼,知青们才慢慢适应了农村繁重的生产劳动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也慢慢学会了干各种农活,乡亲们就像他们的父母,给予了知青们很多关爱和帮助,知青们发自内心地感激乡亲们。

1971年年底,王瑞丰回北京探亲,回到家才知道,他父亲重新组建了家庭,他妹妹也到近郊的门头沟插队落户去了。王瑞丰的奶奶拉着王瑞丰的手说:“孩子,你也不小了,在山西那边要是遇上合适的人,就给自己找个对象,可别打了光棍。你爸找的这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以后他怕是顾不上你兄妹俩了……”

回到北京的第三天,王瑞丰就去门头沟看望了他妹妹,他想让妹妹跟他回家一起过年,他妹妹说不想见到那个后妈,她说啥也不回家过春节。

春节过后回到山西,王瑞丰变得沉默寡言了,出工劳动时他拼命干活,在地头歇歇时他就坐在旁边,总爱捡一块土坷垃在地上画着玩。张队长好奇,问王瑞丰画什么?王瑞丰头也不抬起说:“不画什么,画着玩。”

收工回到知青点,王瑞丰不是抢着去挑水就是抢着烧火做饭,他说他的年龄最大,大家都喊他哥哥,他就得有个哥哥样,多为大家操心出力才对。

那年中秋节前的一个中午,王瑞丰到队里的水井去挑水,在井台上正好碰到董春兰也来挑水,他二话没说,就帮董春兰打上来两桶水。董春兰很感激,她看着王瑞丰说:“大兄弟,你看你身上的褂子都破了,回头你换下来,姐帮你缝补一下。”

第二天吃午饭的时候,董春兰端着一瓢红枣来到了知青点,笑着对知青们说:“我家枣树上的枣红了,刚打的,又甜又脆,大伙尝尝。”几名男知青一哄而上,把一水瓢红枣抢了个精光,女知青们却一个也没捞着。

给大家分完枣,董春兰故作刚看到王瑞丰身上划破的褂子,笑着说:“大兄弟,你看你的褂子划破了那么长一道口子,快进屋换下来,姐拿回家帮你缝补一下。”王瑞丰回到屋里换下那件衣服,红着脸递给了董春兰。

就是因为董春兰帮王瑞丰缝补衣服,王瑞丰发自内心地感激董春兰,每次去水井挑水,他都会想着给董春兰挑一担水。就这样,王瑞丰对董春兰产生了好感,他也很同情淳朴善良的董春兰,董春兰有什么难处,他都会搭把手帮一帮。董春兰对这位富有爱心的北京知青也有好感,只是她担心旁人说闲话,她不敢和王瑞丰有过多的接触,因为他是个寡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北京老知青丁爱迪老师)

那年秋后,王瑞丰和社员们去公社交公粮,他正好和张队长拉一辆车,闲谈中,张队长问起了王瑞丰家里的情况,王瑞丰把他家的情况如实告诉了张队长。张队长很喜欢这个老实能干的后生,他说以后有招工进城的机会,尽量先安排王瑞丰去当工人。

第二年春天,柳泉大队果真得到了一个招工名额,张队长就厚着脸皮去大队书记那里要这个招工名额。大队书记也觉得王瑞丰年龄最大,应该让他先去当工人,就把这个招工名额给了七队。

可当张队长把招工审批表交给王瑞丰时,王瑞丰却谢绝了张队长的好意,他对张队长说:“张队长,谢谢你这么关照我,可我是知青小组的组长,我有力气干活,这个招工名额就给女生吧。”

因为这件事,不光是知青们发自内心地敬佩王瑞丰,乡亲们也都伸大拇指夸赞王瑞丰,说他是个正直善良有爱心的好后生。

看看王瑞丰到了该成家的年龄,张队长就问王瑞丰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婆姨。王瑞丰很难受地说:“张队长,你看我长相不好,又一无所有,谁家的女子能看上我?还找什么样子婆姨?怕是连个憨女子都找不上。”“我看董春兰倒是个好女人,长得好看人也勤快善良,可惜她是个寡妇……”张队长话没说完,可能是怕王瑞丰生气,就没再往下说。

看张队长不吱声了,王瑞丰苦笑着说:“人家春兰姐可是个好女人,长得好看人又善良,我可配不上她……”

这下张队长心里就有数了,他拍了拍王瑞丰的肩膀说:“瑞丰,以后要是有机会,就争取进城工作,不行就在这成个家。”

一晃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这期间也有招工进城的机会,王瑞丰还是把机会让给了别人。张队长也给王瑞丰介绍过两个女子,不是人家看不上他,就是他看不上人家,一个也没成。张队长是这样想的,最好能给王瑞丰介绍一个黄花女子,毕竟他也是北京来的知青。

中秋节那天傍晚,王瑞丰他们正准备吃晚饭,张队长提着两瓶烧酒端着半瓢红枣来到了知青点,一名知青赶紧拿来一副碗筷,让张队长也坐下,大家一起喝酒吃月饼,一名知青的父母寄来了二斤北京的月饼,张队长那可是第一次吃到北京的伍仁月饼。

很快,两瓶烧酒就见底了,半瓢红枣也吃光了,张队长和王瑞丰一人差不多喝了半瓶白酒,他俩的话也就多了一些。看水瓢里的枣吃完了,张队长说他家枣树上的枣都打光了,要不然就多拿一些来了。一名男知青突然说:“队长,春兰姐家枣树上的枣又大又甜,前两天她刚给我们送来了半筐,今天我在她家院门口路过,看见枣树上还有很多枣,都红透了,要不让瑞丰哥去她家偷摘一些来。”“瑞丰是组长,他咋能去偷枣。干脆你去,你要是能把她家的枣偷来给大家吃,赶明我就让记工员给你记三天的工分。”张队长跟那位男知青打上了赌。

那位男知青用手摸了摸头,摇着头躲开了。王瑞丰突然站起来问张队长:“队长,你说话算数?当真给记三天的工分。”“当真,你要是敢去偷枣,我就让记工员给你记四天的工分。”张队长借着酒劲,拍着胸脯说道。

王瑞丰也是酒壮怂人胆,拿起水瓢就去了董春兰家。王瑞丰走进董春兰家的院子,拿起磨棍刚打下几个枣,董春兰突然从屋里走出来,从身后拦腰抱住了王瑞丰。这下王瑞丰了酒劲顿时醒了大半,就在他转身要逃离时,张队长和两名男知青突然来到了董春兰家的院子。董春兰赶忙放开了王瑞丰,很难为情地对张队长说:“张队长,你看瑞丰大兄弟……”

两天后,在张队长的撮合下,王瑞丰和董春兰定下了婚事,那年秋后他俩就领取了结婚证,王瑞丰搬到了董春兰家,俩个人生活在了一起,婚后的生活很幸福很快乐。

婚后第二年,董春兰生了一个女娃,一年后又生下了一个男娃,这下可把王瑞丰高兴坏了,他杀鸡割肉请知青们和张队长来喝喜酒。那天张队长喝多了,他说那年中秋节要是不打赌,王瑞丰就不会到董春兰家偷枣,他俩的婚事就不一定这么顺利。过了两年多,王瑞丰才知道,那次打赌是张队长和两名男知青设下的圈套,他稀里糊涂就上套了。

1980年秋天,王瑞丰享受了知青待遇,他被招工到公社邮电所当了投递员,转成了非农户口,月月也能开工资了。

董春兰的婆婆临终前卧床一年多,王瑞丰和董春兰轮流照顾了一年多,尽到了床前之孝,乡亲们没有不夸赞他两口子的。

王瑞丰的一双儿女长大后,女儿考上了运城师范,毕业后在运城当了一名中学教师。儿子没考上大学,自己在县城开了一家小饭馆,后来生意越来越好,小饭馆成了大酒店。

王瑞丰退休后在县城帮儿子打理了几年生意,儿子不需要他老两口帮忙了,他和董春兰又回到了柳泉村,春天和夏天在村子里生活,秋后就去运城女儿家住几个月。儿子家他不愿去,他觉得和儿子儿媳一起生活不如和女儿女婿一起生活舒心。王瑞丰师傅都计划好了,等生活不能自理了,他老两口就去女儿家养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讲述完自己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王瑞丰师傅感慨地说,他是一个有福之人,但也多亏了老队长的关爱,他才娶了这么好的婆姨,生了一双懂事的儿女。这辈子,他永远都感激老队长,感激乡亲们,也感激当年和他一起插队落户的弟弟妹妹们。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王瑞丰师傅提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