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8日,在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法院东南楼411法庭,一起“特别”的庭审正在进行......

与以往的庭审不同,整个庭审除了审判员和双方当事人,并未见书记员紧张忙碌的身影,庭审全程录音录像,庭审结束后庭审记录即告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案件就此拉开金水区法院“无书记员记录庭审”模式的序幕。庭审后,当事人对这一新模式非常认可,“第一次体验这种开庭模式,很新奇,大大节省了我庭后校对笔录的时间,而且全程录音录像,比纸质笔录更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庭审全貌”。

目前,该院对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民事案件,100%适用“无书记员”开庭模式,大大提升了庭审质量、效率和效果。

改革,势在必行!

金水区是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协、省军区和大部分省直单位所在地,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信息中心。金水区法院受理案件数量长期位居全省基层法院前列,是全省人案矛盾最突出的基层法院之一。如何有效融合科技手段,破解人案矛盾困局,实现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是当前金水区法院面临的最大挑战。

近年来,金水区法院受理案件数量逐年增长,2023年达到84972件,占全市两级法院总量的近七分之一,员额法官人均受理案件955件。

2023年下半年,金水区法院抽调各部门业务骨干成立科研小组,经过深入调研,走访学习,结合实际,认识到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发挥数字司法的应用,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无书记员记录庭审”模式无疑是民事案件庭审方式改革的一种新模式,也是推进“数字法院”建设的重要一步。所谓“无书记员记录庭审”模式,就是将原来由书记员人工录入开庭笔录改为新型的法庭全程录音录像,以庭审录音录像为载体替代传统的纸质笔录,借助语音转换软件代替传统书面笔录输入,在提高庭审记录的准确性、完整性的同时,又将书记员从繁重的庭审记录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更多时间到其他审判辅助工作中,进一步优化了司法资源配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案多人少矛盾。

但是对于科技助力审判的新产物,在前期适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类“水土不服”的情况,目前也还没有统一的“无书记员记录庭审”模式操作流程与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性文件可供参考,也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操作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金水区法院结合实际情况,自2023年11月以来,在审判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启用了25间配备有智能语音庭审系统的数字法庭,引入专业运维支撑,结合小额诉讼案件占全院案件量50%左右的现状,推动打造“小额诉讼+无书记员”的庭审模式,快速提升了信息化运维服务管理水平,为推进数字法庭建设打下了基础。

四大举措!“金水模式”实现落地

金水区法院以“小额诉讼案件+无书记员庭审模式”为突破口,结合大模型笔录精简等形式,摸索出了一条特色数字审判路径,打造出一个符合基层法院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金水模式”。

首先,本着“资源利旧、能用尽用”的原则,金水区法院在原有的科技法庭基础上升级无书记员庭审功能,辅助优化审判资源配置,优化提升庭审效率。

其次,科学考核方案护航,保障新模式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数字法庭建设的成果光靠硬件设备的升级是远远不够的。审判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工作总是千头万绪,但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人’字。”金水区法院院长闫明表示,“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善于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到数字法院建设中,实现共建共享,促进数字法庭建得了,又能用得好。”在“小额诉讼+无书记员”的模式推广中同步制定相应考核方案,实现了“无书记员庭审”应开尽开,全院员额法官和书记员配比下降,从而大幅度降低书记员的投入,实现进一步优化审判资源配置,提升庭审效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三,软硬结合,打造更流畅的庭审流程。“在笔录签名环节中,利用当事人端的一体机,实现在线签名、捺印,一次签名,多页利用。对于多页笔录多当事人的情况,节约了大量的庭审时间。”民二庭法官康熙在使用该模式后如此称。为了便于审判人员尽快上手新科技法庭,技术人员扩展智能交互点,研发了全流程庭审智能助手——AI法官助理,可为法官及书记员提供贴心的流程引导、操作提醒和一键操作链接,全程感知意图,友好交互,让新技术的应用更加贴合庭审场景需求。

最后,探索大模型技术能力,实现笔录精简优化。通过积极引入大模型笔录精简能力与无书记员模式结合,解决语音庭审文字转写质量不高的问题。该技术运用大模型语音理解及文本归纳技术,自动对庭审中语音识别的内容进行归纳、校对,实现全文笔录的自动精简和规整,形成一份“类书记员”庭审笔录,极大地提升了笔录制作效率和内容质量,大幅度减轻传统庭审中书记员在笔录制作上的工作量,同时满足法官庭后笔录阅读习惯、回溯案情和文书编写的需求。

用得好才是好!“金水模式”价值初显

数字法庭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

2024年3月1日至今,金水区法院运用无书记员模式开庭达1989次,转写利用率高达96%,单场次庭审时长缩短30%-50%,总计节约271小时,相当于33个工作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院杨金法庭57岁的四级高级法官武卫感叹道:“语音转写非常快,好用,方便,不需要书记员打字。”通过综合测算,数字法庭建成上线2个月来,庭前准备效率提升了10%,庭中笔录输出效率提升了20%,庭后规整笔录效率提升了50%。行政庭法官郭喜珂说道:“我第一次使用‘无书记员’模式开庭,就是全程一个人开庭,完全没有书记员在场,整场开庭非常顺利,系统操作简单、转写准确,完全按照我的庭审节奏进行各个环节。庭后,仅用10秒钟,就将识别结果规整成了可读性非常高的笔录,解决了编写文书的后顾之忧。”

在数字法庭建设的全过程中,技术团队通过与干警主动交流,快速响应,收集反馈意见并对系统进行优化,不断提升信息化应用体验,为数字法庭信息系统正常、稳定、高效地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实时开展培训,针对问题及时整改,编制数字庭审系统操作手册,进行一对一实操指导,建立健全技术保障体系,确保庭审工作正常运行。

与此同时,使用大模型技术笔录精简能力与无书记员庭审相结合,进一步保障法官庭后笔录阅读习惯,减轻审判人员在使用新技术上的学习成本,实现人人会用新技术,人人想用新技术,人人愿用新技术。

基层法院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是实现科技服务司法公正关键的“最后一公里”。金水区法院的数字法庭建设不仅提高了庭审效率和质量,也为基层法院的司法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展现了科技创新在司法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远影响。下一步,金水区法院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数字法院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审判执行工作的深度融合,不断促进审判工作质效提升。

供 稿:郑州市金水区法院

审 核:李会军

编 辑:赵鹏博 贾共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