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形成与使用,才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

从上古时期仓颉造字开始,我们的汉字历经了象形文、甲骨文、篆体等的演变,延续至今已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

关于汉字的起源,至今学界仍有诸多争议。除了仓颉造字这一说法外,也有学者认为汉字起源于最初的结绳记事。

在古代社会,人们为了记录生活琐事和重要事件,采用了结绳记事的方式。

《周易·系辞下》中就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记载。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寻求更加高效、准确的记录方式,于是汉字应运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上古时期的造字历程,虽然其确切的历史细节已难以考证,但历史上关于造字的记载和传说却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天空。

汉字的演变是一个顺应文化发展的过程。许多汉字的出现,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唐代之前,“曌”字并不存在。后来武则天登上历史舞台后,她希望有一个能够彰显其威严与气度的专属名字。

于是,她命令博学多才的大臣宗秦客为她创造一个独特的字。

宗秦客深思熟虑,最终将“明”和“空”巧妙结合,创造出了“曌”字,寓意日月凌空、普照大地。

武则天对此字爱不释手,最终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武曌”,以此彰显她的雄心壮志和非凡气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五代时期的南汉开国皇帝刘岩也对自己的名字有所不满。他认为“刘岩”二字过于普通,无法体现他作为帝王的尊贵与威严。

于是,他灵光一闪,创造出了“䶮(yan)”字。

这个字不仅音同“刘岩”,而且寓意飞龙在天、唯我独尊,更加凸显了帝王的霸气与威严。

到了近代民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名叫刘半农的学者,他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致力于推动汉语的现代化发展。在探索汉语发展的过程中,刘半农发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汉字。

尽管这个字的诞生在当时引起了女性的集体反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字却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汉字之一。

刘半农出生于光绪年间,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他六、七岁便能吟诗作对,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十六岁时,他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开始系统学习语言知识。

在语言方面,他天赋异禀,与赵元任、钱钟书、钱玄同等人并称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新文化运动中,刘半农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前瞻性的语言学视角,成为了推动汉语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他坚定地站在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立场上,为汉语的现代化和普及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语言学,他毅然决然地前往英国和法国留学,攻读语言学专业,将西方先进的语言学理论引入中国。

留学归来后,刘半农在北大国文系担任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特的教学理念,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为中国语言学界输送了宝贵的人才。

同时,他也成为了中国实验语音学的奠基人,为汉语语音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谈及刘半农的造字经历,更是与他的工作紧密相连。他文学功底深厚,擅长写作和翻译外国名著,对中外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在工作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了汉字在指代第三人称时存在的问题。

在英文中,代表“ta”的含义有着清晰的区分:“he”代表男性,“she”代表女性,“it”表示物品,这样的区分使得表达更加精确和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当时的汉字在指代第三人称时,只有一个笼统的“他”字,缺乏明确的性别区分,这在文学创作和日常交流中带来了诸多不便。

于是,刘半农决心改变这一现状,他发挥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语言学知识,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推敲,最终创造出了专门指代女性的“她”字,并将代指物品的ta字写作了“它”。

然而,刘半农的这一创举并非一帆风顺。

当他将“她”字推向文学界时,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抨击他破坏了汉字的纯洁性,有人质疑他的学术水平,还有人甚至提出了用其他字来替换“她”字的建议。

尤其是当时的女性朋友们,更是对“她”字持反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