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越南民族解放运动成功后,不仅将汉字全部废除,就连对联这种传统习俗也改用字母书写。

然而,如今越南废除汉字已经过去79年了,却有个汉字始终抹不掉,甚至他们每年都会使用这个字!

那么,这个字究竟是什么?它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意义和力量,让一个外来文字能够如此深入民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法国殖民去汉字化·】——»

早在16世纪,西方传教士就开启了用拉丁字母来拼写当地语言的尝试。不过这种文字形式一开始只在宗教活动中使用,并未广泛传播。

1858年,法国军队打开了越南的“国门”,随后逐步建立起了殖民统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殖民者,法国人深知独立主权的重要性,因而在入侵后不久便开始推进一系列去汉化政策,试图切断越南本土与中原文化的纽带。

法国殖民者的首要目标,就是推广无疑更加容易掌握的拉丁字母文字。于是,他们开始着手编纂越南语与拉丁字母的对应词典,为越南语拉丁化打下基础。

同时,殖民地政府也大刀阔斧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全面取代汉字在课堂上的地位,并规定考试、任职等都需运用拉丁字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一长,拉丁字母在越南本土的影响力就与日俱增,而代表中原文化的汉字,则逐步被边缘化、削弱

法国人的这一系列举措,为越南日后完全摆脱汉字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1945年,胡志明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成功,越南终于摆脱了外来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

为此,胡志明政府颁布了一项重大决定,那就是正式废除汉字,将过去积淀已久的国语字确立为越南唯一的官方通用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一进程中,政府采取了切实有力的行动,如规定公民只有学好国语字才能获得选举权,从而激励全民学习使用本族文字。

短短几年时间,国语字的普及效果就已经显现,而曾经流行数百年的汉字,则彻底退出了越南的历史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越南在这个时期全面摈弃了汉字的使用,但却仍然保留了一个汉字符号——“福”

为什么这个曾经在中国十分平凡的小字会在越南独树一帜?原因恰恰揭示了越南文化对中华传统的独特认知和情感寄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福"字的独特地位·】——»

在越南,春节无疑是当地全年最隆重的节日。许多中国传统节俗在越南也广为流行,比如贴春联、放爆竹等等,而贴“福”字更是成为家家户户在佳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习俗

红红火火的“福”字不仅装点了家家户户,更被塑造成各种生动有趣的艺术形式,比如剪纸、书法等等,充分诠释着“福”字在越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细细思量,我们不难发现“福”字之所以如此独特,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它书写形式的特殊魅力

相较于单调的拉丁字母,汉字书写遵循着对称美学,线条流畅优雅,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和享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福”字正是汉字书写之美的最好诠释。它的笔画圆润有致,结构严谨大方,即使只是远远地看上一眼,也让人感受到了吉祥的气息。

可以说,“福”字的独特魅力,正是它能够在越南生存下来的关键所在。越南政府尽管推行了去汉字化,但依然无法找到一个能够取代“福”字的符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在“福”字的保留过程中,还有一股力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那就是越南本土的华人群体

作为曾在越南大量存在的群体,他们对家乡的眷恋和留恋,注定了“福”字在他们心中的特殊分量。可以说,正是越南华人的不懈努力,才让“福”字这一文化符号得以世代相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时代变迭,但“福”字依然屹立不倒,见证了两国文化交融的历程。

“福”字之所以能够成为汉字在越南的最后守护者,既得益于它独特的文化寓意,也离不开它书写形式的独特魅力,更与越南华人群体的努力密切相关。

正是这几股力量的汇聚,让一个看似平凡的汉字承载了两国文化交融的厚重意义,成为文化认同的最后寄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字传入越南·】——»

作为东亚文化圈的重要成员,越南自古以来就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早在公元前两百多年,秦始皇的军队就已经将岭南地区纳入了秦朝的版图。随着中原王朝的统治,汉字也随之传入了这片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虽经历了一些分裂动荡,但在隋唐时期,中原王朝的科举制度在越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

于是,越南人开始争相学习汉字,希望能够凭借这一通往仕途的敲门砖,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以说,从那时起,汉字在越南就扎下了根基,并逐渐在民间生根发芽。

尽管最初它只是统治阶级的专利,一种贵族们炫耀身份地位的象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逐渐成为了平民百姓向上流动的必修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王朝进入了一段动荡无主的时期。然而,尽管中央王朝的权威不复存在,但越南人对于汉字的热情并未因此而减弱

相反,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越南人建立了自己的封建王朝,依然将自己视为汉文化圈的一员,自觉接受并传承着中原文化的薪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往后,许多历史学者笔下描述的重大事迹,也多靠汉字予以记载。可以说,汉字不仅是越南内地文化发展的基石,更是历史进程中重要的载体和见证者。

然而,汉字在越南的地位并非一直如此稳固。随着殖民主义列强的到来,一场深刻影响了越南文化走向的历史变革就此拉开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层思考·】——»

在中国,福字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就作为吉祥文字被广泛使用。到了汉代,“福”字更是成为寓意吉祥的代表符号,被人们广为书写和装饰。

进入近现代,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已经在中国社会内化为血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福”字更是在节日期间无处不在,无论是家家户户张贴的对联门联,还是广场上醒目的书法,都将它视为迎接新年的必备祥瑞。

可以说,长期以来,“福”字在中国人心目中就根植着独特的文化认同,不仅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基因,当汉字传播到越南后,“福”字才会在当地快速扎根,成为两国人民之间心灵交流的通道。

越南人在大量吸收中国传统节俗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接纳了“福”字这一文化符号。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贴“福”字、剪“福”字成为了佳节习俗,这与中国民众的用法如出一辙。

这种做法不仅反映了两国人民在这一文化符号上的高度契合,更进一步加深了双方对于节日气氛及其所承载的精神意义的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在今天,当我们看到“福”字被越南人大量运用于剪纸、书法等艺术形式时,也不难发现中国人对其的认同感。

毕竟,“福”字的书写形式从一开始就植根于中国的人文底蕴,遵循着对称美学和线条流畅的基本要求。

更重要的是,它见证了两国人民在心灵层面的相通与认同,诠释了文化互鉴、包容共生的理想愿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通过对“福”字在越南命运的追溯,我们不难发现文化的传承和认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曲折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文化力量的碰撞和角力,看到了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的觉醒,也看到了两种文化相互包容、共生的契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福”字所承载的吉祥寓意,文化的交融和传承,虽然过程艰辛,但只要我们怀着开放、包容的心态,终将孕育出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去认识不同的文化,努力在差异中找到共通,用包容的胸怀去拥抱这个世界的多元文化,共同创造人类文明的新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