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故事》追到现在,终于可以聊聊方协文了。

方协文最大的问题不是自卑,而是认知太低级了。因为认知低级,很多事的底层逻辑他是想不明白的。

比如,他公司并购之后,合伙人离开,他不明白为什么合伙人最看重的不是钱。合伙人解释说,他更想探索自己能力的边界,想做一些比赚钱更酷的事。

方协文是听不明白的。

黄亦玫跟他提离婚,他也不理解为什么。他觉得自己勤勤恳恳地工作挣钱,养家养孩子,他已经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给黄亦玫和孩子优渥的生活条件了,他不明白黄亦玫哪里不满意。

当黄亦玫说“我不爱你”了,他觉得这个理由非常烂,非常可笑。在他的认知里,婚姻就是柴米油盐,他已经做到了一百分。

当黄亦玫说自己想工作的时候,他永远认定她只是为了赚钱,或者为了出去见别的男人。

我看到黄亦玫每次跟他沟通无效,仿佛是两个星球的人在对话,我的感觉不是愤怒,而是悲哀和释然。因为他们的认知,确实不是一个层级的,根本就没有沟通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方协文的认知,永远停留在“钱-权”层面。

他不理解这个世界上,当人们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之后,还会追求爱,追求美,追求梦想,追求自我实现。

就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在满足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之后,大部分正常人会追求爱和尊重,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层面。

也有极少数人,无论获得了多少财富和世俗成功,他们的认知永远停留在赚更多钱,他们觉得有了钱就有了绝对权力。因此他们做事情,思考问题,永远会停留在这个层面,他们也会这样预设和揣摩别人。

很多人都在说方协文太自卑了。他确实自卑,但是自卑只是认知低的一个显性表现。

而且,自卑和自负是一体两面。

方协文初期追求黄亦玫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不是自卑,而是自负。他用尽种种手段,也不惜花很多钱,提供很多情绪价值,他对黄亦玫是“志在必得”。

到了后期,他开了公司,买了房子,有了一点小成就,表现出来的自卑更多。

剧中有个细节特别好,黄亦玫怀孕的时候跟爸妈视频,方协文“告状”说黄亦玫不肯穿防辐射服,本来想被岳父岳母表扬自己细心贴心。结果呢,黄亦玫妈妈是物理学教授嘛,跟他解释了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的区别,他当时脸上就挂不住了。

为什么自卑和自负是一体两面呢?因为这两种表现心理根源都是,对自己的感受太看重了!他们的认知,无法客观理解外部世界,包括别人的真实反馈。因此也无法信任别人的真实感受,只封闭在自己的情绪内耗里。

03

当我们理解了自卑和自负是一体两面,也就理解了,其实方协文根本就没有变。

因为控制和讨好也是一体两面。

方协文追求黄亦玫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是讨好,婚后表现出来的是控制。

写到这里,很想跟你们分享一下我看剧的真实感受,也许对年轻人观察和判断人性有帮助:

方协文刚认识黄亦玫时,两个人一起打工。黄亦玫想收养一只猫,但是宿舍不让养,方协文马上说,他可以帮忙养,因为他在外面租的房子。

很快放出真相,他马上出去现找房子,他根本没有租房。当他花了一天时间租好房子,回去跟黄亦玫说房东同意了,可以帮她养猫。

我看到弹幕好多人都说感动,说他们是纯爱。我的感受却是,这个人太有心机,而且他习惯性撒谎,谎话张口就来。

有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往往看人可能会有一种误解。以为别人隐瞒实情做出一些感动你的事情,你就进入了感动的情绪模式,而忽略了理性客观地判断他的人性。

看人是要看本质,要看整体的。

方协文为了跟黄亦玫结婚,可以说是用尽手段讨好她和她的家人,说话做事滴水不漏。

婚前见父母,当黄亦玫爸妈提出定居哪儿的问题,他马上承诺如果黄亦玫想回北京,他就陪她回北京。黄亦玫的爸爸说他“好得不真实”,其实他们已经隐隐觉得不安,已经发现问题了。

结婚后,方协文的讨好变成了控制。不允许黄亦玫工作,也不允许她穿裙子做美甲,还想用生二胎把她牢牢束缚在家里,本质上其实没有变。他只是把软的手段,变成了硬的手段——本质上他就是恐惧。

婚前婚后,他都是恐惧的。他觉得自己不配。他知道一切都是自己耍了心机和手段“偷”来的,因此他的“偷感”特别重,觉得迟早会失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看方协文这个人物的过程中,我的心理也有变化。一开始是愤怒和不耐烦,到了后来,变成了为他感到可惜,觉得他也是个可怜人,被自己的认知困住了。

他不算坏,也有一定的聪明,努力和上进。他从边境小城考学到上海,很渴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且他做事非常灵活,不是那种一根筋只会死读书的人。

但是,他最大的短板,就是认知。

哪怕他读到很高的学历,创业做事业,在大城市见世面,包括跟黄亦玫这样精神富足的女孩结婚,依然没有改变他的认知格局。他在这个短板上,没有任何的成长,这是他最大的bug。

为什么他在认知的层面没有成长和改变呢?

看剧的过程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的原因是,他太认同他的妈妈了,没有在心理上完成“弑母”,他的认知层面也就停留在原生家庭了。

市侩,算计,金钱大于一切。用哄骗和画饼的方式,解决冲突。对人没有信任,尊重和理解,只会PUA。

剧中很多细节都体现了这一点,就不细说了。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自我教育和社会环境。

剧中其实是把方协文和苏更生作为对照来写的。

苏更生的原生家庭更糟糕,她不仅被伤害,从小习得的思维,观念,认知也都是很低层级的。但是她成长了,变成了一个内心温暖的人,看人和做事,认知层面也都非常高。

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自我教育。

原生家庭并不能决定一切,成年人最重要的是进行自我教育。在做事和社交的过程中,慢慢去发觉自己的短板,然后自我精进,去超越原生环境的认知格局。

另外社会环境也很重要。

不是我想搞性别对立,女性在这个社会上立足,获得成就,客观上就是比男性更艰难,需要付出更多。

我觉得苏更生遇到的挫折肯定也更多,所以会反思和自我成长。方协文的人生还是太顺了。只有一个人真正痛过,才会逼自己成长。

还有一点,和职业环境也有关系。

苏更生从事的是艺术品行业,接触的人群更加感性,而且她从年轻时就跟着一个特别好的老板。方协文学理科,从事的工作也是技术方面的,可能从读书到工作,他都很少接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艺术方面的东西,因此对于情感,心理和美学方面的教育是极大缺失的。

而且,他太匮乏了,极度渴望世俗的成就,所以对这些东西也不会主动去接触,他只会觉得无用。

05

最后再多说几句。

我高中是学理科的,大学一直读到硕士也都是理科,以前学习和工作环境里都是理科生。但是我自己从小比较喜欢文学和美学,读的文艺类书籍比较多,从石油行业离开之后,接触的文艺类工作的同行也比较多。

我想说的是,无论文科还是理科,我们的学校教育其实都比较功利,一直缺失了人文,美学,情感方面的教育。家庭教育方面呢,更是一言难尽。

人文,美学和情感教育的缺失,会导致一个什么普遍问题呢?就是很多人其实是找不到自己的。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找不到自己人生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感,人生没有“扎实”感。

往深处探究,其实就是从小感受力被破坏了。

孩子的感受力被破坏,感受不到真实自我,会活在虚假的自我里。而虚假的自我,是被世俗功利的那一套东西定义和限制的。

因此现在对于我自己的孩子,无论她将来从事什么行业,我都很重视她的人文,美学和情感方面的教育。先做人,再做事,事在人为。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永远是最重要的。

好啦,今天就写到这里。聊了太多无关紧要的,和剧情人物无关的话。其实黄亦玫也有自己的问题,如果你们想看,我再写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