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黄宗彦 每经编辑:陈俊杰

6月14日,亚布力论坛上线“ESG创新与企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大型直播,由每经AI电视全程直播。来自政府机构、各个学术领域顶尖专家、行业领军企业代表等与会者就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新挑战、机遇与趋势、生物多样性、出海ESG合规等ESG核心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主题为“ESG信息披露的新挑战、新机遇、新趋势”的分享环节,国家气候中心正高级工程师、世界气象组织(WMO)气候变化委员会(CCL)专家任玉玉,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教授黄世忠,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中财绿指首席经济学家施懿宸等专家,分别作主旨演讲,分析了ESG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其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并就企业在进行ESG信披时遇到的挑战提出了若干策略和建议。

黄世忠建议,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参与主体可以从5个方面应对挑战,分别是转变思想观念、加强ESG能力建设、开展温室气体盘查、尽快制定我国的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标准,以及制定适合我国金融机构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标准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4日,亚布力论坛上线“ESG创新与企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大型直播,由每经AI电视全程直播。图为2024年5月29日,郑州地铁“亚布力企业家号”公益专列正式发车。 视觉中国图

气候风险信披亟待完善

国家气候中心正高级工程师、世界气象组织(WMO)气候变化委员会(CCL)专家任玉玉在主旨演讲中,强调了气候风险对经济金融安全稳定的重要性。她提到,极端天气事件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最严重风险之一,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速,中国作为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需要特别关注气候变暖带来的水资源安全风险、冰冻圈萎缩和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显然,气候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和政府不可忽视的议题。作为气候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风险信披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和政府的透明度,还能促进投资者、保险公司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作出更加明智的决策。目前,国际上对气候风险的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正逐步加强,例如,金融稳定委员会(FSB)成立的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已经提出了一套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的建议框架。

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我国在气候信息披露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任玉玉表示,我国在气候变化对经济实体影响的研究领域起步较晚,尚缺乏能够为企业气候风险信息披露提供有力支持的公共数据资源;其次,对于气候风险的精细化指标研究还不够深入;此外,目前还缺少专门针对气候风险分析的工具,权威的、示范性的气候监测平台尚未构建起来。

针对当下存在的挑战,政府和企业可以做些什么?任玉玉建议,企业需要识别和量化气候变化对行业的风险和影响,并寻找其中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呼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气候风险纳入金融决策与管理,加快金融风险影响分析工具的研制和应用。

ESG信披面临五大挑战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教授黄世忠在论坛上的演讲强调了ESG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ESG理念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和“天下大同”思想不谋而合,表明在中国推广ESG理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

黄教授强调,随着国际和国内对ESG信息披露要求的提高,企业需要认识到ESG不仅是合规要求,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他呼吁企业转变观念,将ESG信息披露视为企业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

我国近年来对ESG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特别是今年,政策层面的推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密集态势。比如,三大交易所前不久同时发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为上市公司提供了ESG信息披露的具体指导和框架;北京、上海和苏州等重要城市也相继推出了各自的ESG行动方案,这些方案涵盖了从政策支持到具体实施的全方位措施,旨在推动区域内企业的ESG实践,提升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不久前,财政部发布的《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进一步为企业ESG信息披露提供了规范和指导。

不过,ESG信披体系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当下的起步阶段难免会遇到一定的挑战。黄世忠指出,当下我国在ESG信息披露过程中面临五大挑战,分别是企业思想观念转变、组织和治理架构、温室气体数据披露、温室气体核算以及融资排放披露等挑战。

针对上述挑战,黄世忠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他建议企业转变观念并加强ESG能力建设,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温室气体数据收集系统,监管层需要尽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标准。此外,他鼓励金融机构与技术企业合作,开发环境信息平台,以提高融资排放的透明度。

ESG不只是一份报告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中财绿指首席经济学家施懿宸在演讲中通过介绍ESG政策的发展历程以及实践挑战,强调了ESG信披和实践的重要性。他强调全球对气候变化议题的共识,以及中国在实现3060目标(即“双碳”目标)中的关键角色,指出中国在能源、工业、交通和建筑四大领域的转型对实现这些目标至关重要。

在实践路径方面,施懿宸提出了几个关键点:首先,企业需要将ESG信息披露纳入其战略和产品中,确保其与公司的业绩紧密结合;其次,企业需要培养相关人才,并形成一种组织文化,将ESG理念嵌入日常运营和管理流程中;另外,他还强调了绩效考核的重要性,指出KPI(关键绩效指标)的设置将直接影响员工对ESG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施懿宸还强调了信息披露的实质性——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监管要求或制作报告,而是要真正融入企业的运营流程和战略规划中,以实现生产效率和投资效率的提升。他呼吁企业不仅要关注ESG信息披露的形式,更要关注其对企业长期价值的贡献。

实际上,“写ESG报告就等同于践行ESG”,这是一个上市公司内普遍存在的误区。浏览A股上市公司ESG/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不难发现,不少企业声称公司已融入ESG理念、积极开展ESG实践,但实际上公司连ESG的治理架构和负责部门都没设立,ESG目标和规划也没提及,更像是一份形式上的声明和口号。

施懿宸认为,要避免ESG理念沦为“假大空”,就要将ESG做实,落到运营流程和战略规划,而非只编制一本ESG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