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终南山摩崖石刻

今天,2024年6月16日,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的日子。黄埔军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传奇学校,培养了众多军事人才。黄埔军校开办有潮州、长沙、汉中、武汉、西安等十所分校。1938年,为了培养营以下军官,黄埔七分校在陕西成立,也叫黄埔军校西安分校。

英国观察员托比来到西安,得知在终南山脚下竟然有一处不为人知的黄埔七分校训练地。“壁立千仞”,刻在深山上的这些文字背后,到底有怎样浴血奋战的故事?热血长安后生们如何寻找那段历史?《近观中国》节目走进终南山深处,探寻刻在秦岭脊背上的热血与担当。

壁立千仞 藏在深山中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托比此次的向导,是“壁立千仞,黄埔军校100周年致敬展”的策展团队,邓康延是这个团队的发起人。他最初看到终南山中这些七分校战士们在训练间隙所做的摩崖石刻时,“壁立千仞”这个词就在他的脑海中跳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康延 作家 、纪录片制作人

很多与黄埔军校相关的历史和故事都深深吸引着邓康延,10年前,在完成纪录片《黄埔》之后,他整合拍摄资源,顺势推出“黄埔军校90周年致敬展”,轰动两岸三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埔军校90周年致敬展

邓康延:“这些摩崖石刻,我觉得每个字都是子弹,都是让我胸中热血贲张的原动力。所以我就想,在我的故乡古都长安,在终南山下,做一场黄埔军校100周年的纪念展。”

很快,策展团队成立了。不断加入的志愿者中,有抗战史研究者、媒体人、企业家、歌手甚至山中隐士,他们多数是西安本地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石刻在人烟罕至的终南山深处,所以路程并不好走,很多石刻的位置都需要互相拉扶才能到达。但正因如此,这些石刻在整个策展团队眼中更显珍贵,为了能让更多人了解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志愿者们都很积极。

杨元洲(媒体人 志愿者):“一直没人关注,我从青年时代到接近老年都不知道西安有黄埔七分校这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分校诞生于抗战爆发第二年,裁撤于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可谓“为抗日而生”,七年间,从终南山下走出的毕业生达三万多人,居九所分校之首,超过黄埔军校本部。

托比看到的第一面石刻,写着“培养正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郗选介绍石刻

郗选(媒体人、志愿者):“‘培养正气’是有出处的,孙中山先生曾经写过‘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培养正气’这几个字就在里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块石壁上写着:“生于理智,长于战斗,成于艰苦,终于道义”,据介绍这是当时七分校的校训,托比想知道如何理解这句话?

郗选:“生于理智,是说你来到学校的时候,我们通过学习就有理智;长于战斗,指经过训练以后,我们特别能战斗,战斗的技艺很高;成于艰苦,是说这个地方很艰苦,要吃苦才能训练出自己的这种精神。最后是终于道义,就是为了道义,为一种正义的事业去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托比在采访中得知的一个数据让他更为直观地感受到了所谓的“终于道义”。据了解,三分之一的七分校毕业生牺牲在抗日战场上,也就是说,一万多条年轻的生命从这里杀向敌阵,再未回还。他们用鲜血践行了自己的校训。

在收藏中寻找七分校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翀是策展团队的志愿者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军品收藏家,他的收藏中有很多关于七分校的物品,托比很好奇他有哪些藏品,背后又会有怎样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翀收藏的军品大多来自老兵的馈赠,在王翀探望过的抗战老兵中,有15位毕业于黄埔七分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翀(军品收藏家 志愿者):“这是一个姓名牌,它上面有一个重要的信息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学生在入校之后,会在这个位置写上他的名字,比如托比,然后第17期第9总队。现在,我所复原的就是一个完整的第七分校学生的标准装备。”

在这身装备中,有一件来自英国,王翀让托比猜猜是哪件,托比一下子就猜了出来,就是王翀手里的钢盔。这个钢盔有个和托比很相近的名字,它叫托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翀:“当年我们的军事工业并不发达,所以我们大量装备是从欧洲,德国、英国来的。”

这些混搭着德国、美国甚至英国衣服和装备的军校生装扮让托比感觉新奇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翀还向托比展示了很多当年美国《生活周刊》记者深入王曲拍摄到的七分校训练照片。从这些照片中,托比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七分校学员的装备、营房以及学习状态。其中一张有很多小鸭子的图片吸引了托比的注意,这么多鸭子是干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翀:“这些军校的学生在做一些农场工作,因为战时,军校学生的配粮经常是供应不上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会在自己的营房养一些猪、鸭子等,给自己提供一些能量。陕西省作为第十战区,从全省收集粮食,然后从粮站背回来以后,每个人发一斤到两斤。之后,他们带着粮食去老百姓家里头借磨来磨,所有磨下来的麸皮,他们都会一起吃掉。所以,老兵描述这叫‘杠子馍’,一个老兵一天就只能吃一条‘杠子馍’。在王曲文献当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当时的这些饭菜是摆给外国人看的,我们一日三餐就是‘杠子馍’和稀饭。有时候连稀饭都供给不了的时候,他们就喝一碗白开水。

探访幸存者

邓康延带着托比看了一块写着“同舟共济”的石刻,上面还刻有9个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康延(作家 纪录片制作人):“这些人可能不是亲兄弟,但艰难困厄甚至生命危险之中,他们绑到了一块儿。这一刻,他们是同仇敌忾的。这块石头就犹如他们临行前、告别前的一个留言,也是誓言,甚至我觉得是遗言。所以说,我们的黄埔军校,在秦岭深处的七分校,它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造血库,它是源源不断地用它的鲜血来支撑最艰难的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包括“同舟共济”在内的九面石刻已经按照1:1的比例被拓印了下来,都将在此次展览中被展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托比有幸见到了一位103岁的七分校幸存战士何老先生。老先生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役,他所在部队一路追击日军近千里,直至彻底歼灭之。在随后的受降仪式上,他作为一名士兵伫立在方阵中。英雄出处,是黄埔军校七分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老先生只能在床上静养,但看到人们来看他,嘴里始终说着:“打败鬼子,打败鬼子。” 这一刻,托比泪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舟共济”这面石刻上写着的九个人,他们都是谁?据说其中六人的身份都已确认,有一人还曾担任过台北市市长。托比此次的探访还有哪些收获?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本期《近观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制片人:张小玲

编导:妮头

编辑:于二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