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之力 助乡村之兴

井陉县威州镇有个叫南平望的村子,普通的和周边的其他村子一样。田里的庄稼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村里的乡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让人想象不到的是南平望村还是一个“诗窝子”,耕作之余写诗读诗竟然成了乡亲们生活的日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知我们来意,刚刚送走县水务局工作人员的村支书贾彦明热情地将我们请到办公室,和我们唠起了文化、唠起了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俺们南平望村本来就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村,其中南平望拉花就是井陉县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的重要的流派之一”。谈及乡亲们写诗读诗和农民诗社创立的初衷,贾彦明颇有感叹。他说改革开放以来,以村队为经济单元的模式变成了以农户为主分散经济的模式,乡亲们发家致富的心思浓了,但崇文尚德的观念淡了。说一句难听的就是票子多了,口袋鼓了,脑袋却瘪了,精神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对农村文化建设短视、弱势的必然结果。”听得出这位曾经做过多年乡村民办教师的村支书,语气中带着的那一丝丝痛心,但仍然不疾不徐,条理清晰地说。“改变这种恶习,就必须重新重视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用乡亲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来占领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村党支部不仅这样想,更是这样做。2012年,南平望在村集体财力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拿出资金组建了村民艺术团,不仅重新拾起了那曾经让人动情的拉花舞,更是将身边的生活生产故事编成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小节目,让乡亲们在笑声中得到教育和启示。发现不少村民有作诗吟诗的爱好和特长,村里就出面请来县文联、诗词协会的老师,为村民讲解诗词的格律、创作要素、选材要求,推动和提高了乡亲们的热情。“农忙时诵诗,闲暇时学诗、有灵感就写诗”,就是这样,用诗和舞将村民从牌桌,酒桌拉回到书桌。“现在我们南平望村的赌博现象几乎绝迹,乡亲们见面谈论最多的是谁的诗写的多,谁写的好。“你看我们村的各类宣传都不是连篇累牍的条文和规章,取而代之的是朗朗上口,好记好听的诗作,这些诗作都是乡亲自己的手笔。村民在欣赏诗作的同时也收到了教育和警示的效果”。贾彦明欣慰地告诉我们,从2015年至今,南平望村连续举办了九届农民诗会大赛。现在村里的农民诗社的固定会员达到80多人,其中有像安辰起、冯国杰这样年近八旬的老人,也有小学二三年级的娃娃。就连村里的小学都成立了面向小学生的“草叶星辉诗社”。南平望村的这一做法,不仅得到省市县文化部门的关注,还吸引了鹿泉、平山、藁城、赞皇等地慕名来学习观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的南平望村的乡亲们以锄做笔,以地为纸,以情为墨,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希望、对丑恶的鞭挞、对美好的赞扬,用诗、用舞释放抒发出来。家庭琐事、村风民风、春种夏收、社会热点都成了村民诗作的素材。随着这几年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挖集体墙角的少了,关心村子发展的多了;邻里矛盾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文化建设带来的是村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文化建设助力了村子的振兴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平望村是传统的农业村,没有优势资源,发展企业困难。但是文化建设给村子带来了希望。近几年来,先后创办了德源水泥制品有限公司,棉之依服装有限公司,村里的苗木专业合作社占有了井陉和周边县百分之四十的太行山绿化苗木市场。更让人咂舌的是一家投资商在多方考察后,放弃了地理位置优越、合作条件宽松的合作方,反而冲着南平望村的文化底蕴和村民的素质,将井陉县首个五星级酒店——峪泉山庄落户在南平望村。投资方的老总这样对其他的合作方解释:“我们酒店看中的不仅仅是位置和支持,更是看中了南平望村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要借这一方风水宝地,打造我们的酒店文化”。去年,南平望村的集体收入突破二十万,这对其他经济发达的乡村可能不值得炫耀。但对南平望村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跨越。“以文化之力,助乡村之兴。这就是我们村不遗余力建设发展乡村文化的初衷和目的”贾彦明如是说。

记者手记:缺少文化的精神是苍白的口号,缺少精神的文化是一个“软骨”病人。

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奋斗的乡村振兴不是、也不可能是单纯的经济振兴,而是包括文化振兴等在内的全面的系统工程。可以这样说,经济和文化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贾彦明说的好“以文化之力,助乡村之兴”。

南平望村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告诉我们,文化建设是一副为乡村振兴“补钙补脑”的良方良药。当然这“方里”的药材不仅仅是诗和舞,还可以是歌是画是书......。只要根据实际对症下药,我们的乡村振兴可期、可待!相信我们脚下的黄土地不仅可以长出小麦玉米,也可以长出文化和精神!

作者 | 于瑞平 杨雨嘉 胡家琪

编辑 | 韩晓红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问题留言 我们竭尽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