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博时空 作者 翟德芳 我的冀中访古之行,井陉是最南的一站。其实井陉的位置已是河北的最西,再往西就是山西了。但河北似乎没有冀西的说法,所以我仍把它放在冀中。

井陉在秦时设县,到现在已经有 2400 年的历史了。其隶属州郡虽时有变化,但总体位置是在今河北省的西部山区、太行山东麓。井陉自古以来就是燕、晋交通的咽喉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我曾经多次乘火车或自驾经过井陉,此次脚踏实地,认真访古,还真是收获颇大。

01

关塞要地古迹多

井陉以地形而得名。《太平寰宇记》说:“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 井陉素有“天下九塞第六塞,太行八陉第五陉”之称。所谓第六塞,乃是来自《吕氏春秋·有始》中所说的“何谓九塞?大汾、冥厄、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意思是在天下最险的九座关隘里,井陉排行第六;所谓第五陉,是来自《述征记》所载 “太行首起河内,北至幽州,凡八陉:第一轵关陉,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第四滏口陉,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第七蒲阴陉,第八军都陉”。陉,是指山脉中间断开的地方,在太行山南起河内郡(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北至幽州(今河北北部)的主体山脉中,共有八个通道,井陉是第五处通道。

苍岩山风光

其地理位置如此重要,也就被历来的官民所重视。井陉不乏古迹,其中重要的就有井陉瓷窑遗址、井陉古驿道、井陉古城、天长古城、福庆寺、龙窝寺石窟、于家石头村等。因时间有限,我仅实地探访了于家石头村、福庆寺和龙窝寺石窟三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福庆寺山门

福庆寺位于井陉县苍岩山镇胡家滩的苍岩山风景名胜区内,始建于隋代,现存建筑为明代风格。其主体建筑为山门牌楼、书院、万仙堂、灵官庙、大小桥楼殿、梳妆楼、藏经楼、公主殿等。桥楼殿是在高数十丈的峭壁之间建的一座长 15 米、宽 9 米的单孔孤券形石桥,又在桥上建重檐歇山琉璃瓦顶楼阁式殿宇,殿内塑有释迦、药师、毗卢和十八罗汉泥像。公主殿据说是隋代南阳公主当年修行的地方。福庆寺历史悠久,又有关于“苍岩圣母”(即南阳公主,民间称为三皇姑)的传说,故香火久盛。

龙窝寺石窟

龙窝寺石窟位于井陉县城西南 25 公里、天长古城西 10 公里、小龙窝村西 0.5 公里处的石崖上。此地原有龙窝寺,且规模较大,有大殿、配殿及僧舍等建筑。但后被拆毁,惟余崖壁上的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分布于寺之西与东北山崖上,分为石雕佛像与石刻题记两部分。佛像共 47 尊,位于石崖石壁中部,均雕于崖上长方形弧顶石龛中,中部的五个较大的石龛上下错落排列,其中四个石龛内雕刻佛像、一个石龛内雕刻菩萨像。佛像均于莲花座上结跏趺坐,面部端庄慈祥,衣着朴实无华。雕刻风格有宋初特点。

龙窝寺石窟佛像

同这两处古迹相比,我认为于家石头村更有特色,所以后面主要介绍这个古村落。

02

最奇于家石头村

人们对“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都不陌生。这首诗的作者、明代兵部尚书于谦临危受命,带领军民保卫北京、击退瓦剌的进攻,事后却被复辟的明英宗编织罪名,下狱斩首,家人充军边疆。其一子躲避追杀,逃往太行山深处,隐居于井陉南峪村,在此地生三子。长子于有道由南峪村再迁入荒无人烟的深山,开荒狩猎,以石建房,是为于家村之始。其时间当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所以这个村子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家石头村平面图

既是石头村,就全是石头的世界。其中的石头古街堪称于家村的一大景观。全村六街七巷十八胡同,纵横交错、曲伸延展,街道均以乱石铺成,石街两旁是一座座石头院落,间有深宅大院、高房绣楼、古庙古阁深藏其间。于家村现存石头房屋 4000 多间,石头街道 3000 多米,石头用具 2000 多件。村中触目皆是石头,楼阁、房院、桌凳、碾磨、街巷、桥涵,都是石建,简直就是一部用石头描绘的画卷。游客穿行在街道,两旁是一排排古式门楼、石头瓦房或窑洞、平房,全村用石头盖的房院不下百座,其中最为壮观的当数“四合楼院”和清凉阁。

于家石头村的街道

四合楼院是一座上砖下石的巍峨建筑物,始建于明末,有房屋百间,建筑面积近千平米。分为东西两院,两院正房下层均为石券洞室,九间无梁殿建筑古朴典雅,房内粗梁大柱,宽阔高大。据说这座四合楼院的家族在明清时期曾出过十二名文武秀才,故“四合楼院”在于家石头村是首屈一指的大户,在周围一带也甚有名气。

四合楼院临街的高墙

清凉阁是位于村东口的三层楼阁,据传是明万历年间(1573-1619)于氏族人于喜春一人所建。整个楼阁不打地基,不填辅料,以天然岩石为基础,平地而起,石料不经雕琢,随形垒砌而成。五百年过去,此阁经岁月消磨,风吹雨打,愈显沧桑厚重,是于家石头村的标志性建筑。

清凉阁

清凉阁的最上层是砖木结构,下面两层全为石建,第一层为搭券四门式,第二层为实芯四室式,第三层为明柱回廊式,所用石块有的长过数米,有的重达数吨。构造粗犷奔放,设计独出心裁。当地民谣赞其“一块石头一匹梁、一块石头一堵墙”,确实风格独特,蔚为壮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村口远望清凉阁

我登上清凉阁,发现阁上面两层皆为庙宇:最上层是玉皇庙,供玉皇大帝。第二层分四室,东室为三皇庙,供尧舜禹;南室三义堂,供刘关张;北室阎王殿,供阎罗王;西室观音祠,供送子观音、癍疹娘娘和眼光娘娘。其配置是一庙多用,兼顾多种需要,有着浓重的地方特色。

03

石头村里的大智慧

于家始祖于有道初到这里时,此地还是荒无人烟,于家人“与木石居,与鹿逐游”,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其族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用石头搭房垒屋,开荒种田,就连炊具餐具也全部用石头打磨而成。就这样,他们靠着满山石头,开辟出一方乡土,在此繁衍生息,从开始的几户人家,发展为大型村落。而今石头村有居民 1600 多人,其中 95 %以上是于姓。我在村中碰到一位老者,同其攀谈,他说他是于有道的第二十世孙,于家村由始祖于有道起,已在此繁衍至 24 代。一族之人,其坚韧不拔如此,真是令人钦佩!

于家村的石头建筑功夫

于家村的规划充分体现了建设者的智慧。村庄的开拓者对建房布局和街道设置都有明确规范,东西为街,南北为巷,不通谓胡同,全村共六街七巷十八胡同,总长达 3700 多米;街巷的规格,街宽 3-4 米,巷和胡同宽约 2-3 米。这些街道全为青石铺就,虽宽窄不一、长短不等,但井井有条。这些明清古道,其历史久远的达五百载,稍近的也有三百年,岁月沧桑,人来畜往,每块石头都被磨得细腻光滑。逢有雨天,雨水冲刷,熠熠发光,是石头村难得的风景线

于家石头村的小巷

于家村的供水设施也很有特色。于家村在建村之初,先祖们对蓄水、用水就非常重视。于氏先祖生有五子,就在南山脚下挖了五个水池,分别取名大爷池、二爷池……五爷池。由于是山区,水极其宝贵,对水的管理甚严,清乾隆三十九年立 “柳池禁约”碑,规定照顾孤寡老人用水,对偷水、浪费者加以处罚。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各户开始自己打井、修窖。如此年复一年,井窖越来越多,如今全村共有新旧水井 700 多眼,水窖近 300 口,水池 18 个,是总户数的两倍多。

于家村的水井

村人发现水井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放大声音,所以在于家村的每一处戏台下面,都有一眼水井,这水井就是一个扩音设备,可以将戏台上的声音放大、变得好听

戏台下面的水井

于氏宗祠院落内部

于家村里有几座戏台,还有数处观音阁、真武庙、全神庙等庙宇。其中位于石头村正中的于氏宗祠始建于 1921 年,坐北向南,房院宽阔,用料讲究,做工细致,外观排场。正堂门口镶嵌四个鎏金大字“懓见忾闻”,其含义是深切怀念已经去世的尊长和亲人。院内正殿有于谦塑像,两边的墙上则是于家的家谱,加上古鼎古联,一派庄严肃穆,也是教育子孙慎终追远、不忘初心之深意。

作者介绍

图片 | 翟德芳

排版 | 小谢

设计 | 雨欣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