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大南京生活圈有事去了趟鼓楼医院,一大早医院门口全是车,可谓水泄不通,道路最右侧都是等着排队进入停车场的车,基本上从停车场入口处所在的西面,经过南边,一直排到东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上很多人需要在东门上下车,最右侧的两股车道很多时候都会被占据,总共三车道,也就最左边的可以正常行车,所以鼓楼医院东门堵车基本就是一个很常态化的事情。

所以我也就没折腾,果断附近找了个有停车位的巷子,停好了走过来,虽然也挺费事,但至少比干等着强,不过停车费真不便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过来的时候,一路上是车多人多,电动自行车的队伍也不可小觑,进到医院里面人就更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在排队,都在忙,总体感觉也挺嘈杂的,好在秩序维持的很不错,基本多而不乱,当然老年人居多,电梯上上上下也都站满了,在就医这方面说实话大家都挺不容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是我家老爷子总不愿意来医院的原因,现在看似很方便的系统,手机上就可以挂号,很多检测报告其实也不一定要干等,手机上也能收到。还有什么互联网医院的功能,我个人认为不说别的,就鼓楼医院的那套系统设计的还是挺好用的。

但这些便捷的信息化的东西,对于老人来说依然还是太过复杂,毕竟很多老人智能机都没法流畅使用,何况是小程序之类的了。

所以老人去医院,家里要尽量有年轻人陪着最好,以我个人的经历八九十岁的爷爷辈要去医院的最好是30岁左右的孙辈去帮忙陪同,很多时候事情会简单很多,因为五六十岁的儿子辈,其实年纪也蛮大的了,也不太能搞明白手机上的那套操作,哈哈,当然只是我的个人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我们的目的地是四楼,一番操作完了之后就准备打道回府了,准备在路上找个地方吃点东西。没想到下到一楼的时候感觉和以前变化很大,大厅出现了很多餐饮。

正好肚子饿了也不知道在哪吃饭,还不如就近解决。逛了一圈感觉和常规商业体里的负一层很类似,我大概数了一下,估摸着有10家餐饮,多样性做的很不错,而且品牌也基本上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品质上还是可以保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管是病人还是陪同的人在吃饭这个方面有更多选择总是好的,不出院门就能解决饮食问题,确实方便了很多。

春秋两个季节还好,但大夏天和大冬天出去吃个饭多遭罪呀,而且以我的经验,鼓楼医院周边确实也没什么吃的,要等红绿灯,要过马路,要么就再走远一点,找到了你还得挑,夏天冬天体验真的不好,太折腾。

现在一下楼就有的吃,不用风吹日晒,市场化运作,和外面的一样,这样挺好。我们也尝试了一下鸭血和肉夹馍,味道没问题。同样的店,我个人感觉份量可能稍微少一点点,至于价格也外面稍微贵一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总体也能接受,有点类似火车站附近的感觉,至于卫生消毒这块,希望医院能够监督好,餐具安全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总体而言鼓楼医院作为南京公立医院的代表,在各个方面做的还是很棒的,越来越人性化。

另外说一下个人感想,南京各种场合我们平时跑的很多,关注我们的朋友都知道。这些年新开的商业体越来越多,但是说实话大多数工作日能做到热闹还是少数,能做到工作日饭点热闹就很不错了,大多数情况下商业体还得看周末。但是医院的人气一周5天(有些是6天),可谓是天天爆满,比商业体周末那个氛围强多了。

身边的医院越来越多是好事,这说明我们可以更加方便的就医,更加及时的获得医疗资源,但医疗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不仅说明大家更加重视对于自身的健康,也说明我们的饮食、我们的环境也让我们更容易出现问题。

另外医院真正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大家都能很快的解决病痛,日后更少的去医院。医院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好事,但在另一方面也值得我们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