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武城县老城镇东小屯村地头传来好消息,为民粮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为民合作社)种植的“冀麦U68”喜获丰收。经测算,亩产达760公斤。“每亩地近52万个穗头!生长期只浇了两遍水,还获得了这么高的产量!”负责人李庆双喜不自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庆双(左)与李冬查看“冀麦U68”长势。

2023年秋季,合作社与德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商种业)签订合作协议,繁种“冀麦U68”。“这是由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选育的新品种。”德商种业总经理李冬从地头直起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冬捏起一颗麦粒放在嘴里,对其含水量有了初步判断。

据了解,“冀麦U68”为半冬性强筋优质节水品种,该品种于2019——2021年度连续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品质指标达到强筋小麦标准。202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2.1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4.81%。国审意见显示:“适宜在黄淮冬麦北片水地组的山东省全部、河北省保定市和沧州市的南部及其以南地区、山西省运城和临汾市的盆地灌区种植。”

6月11日,河北日报在《河北“三夏”生产一线见闻①:良种一粒重千钧》一文中提到,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的专家组成专家组,按照农业农村部高产创建测产办法,对优质强筋小麦“冀麦U68”进行了实打实收,结果显示,亩产806.1公斤。“在我们的试种过程中,该品种的确实现丰产性、抗逆性、优质于一体,打破小麦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的育种瓶颈。”李冬介绍。

事实上,德商种业早前对该品种已关注多年。武城位于山东省西北边陲,老城镇与河北省隔大运河相望。“这里与河北气候条件、水质墒情有较多相似之处。”李冬说,“执着”于良种的德商种业很早就把目光掷向“山河四省”,2023年10月,“冀麦U68”实现生产经营权转让,该公司成功引种。

通过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签订合作协议,德商种业播下“冀麦U68”1300余亩,公司负责提供种子及技术指导,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1元的价格收购。“比起普通小麦,按亩产1500斤计算,每亩能多获得150元的利润。”李庆双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机在田间作业。

曾连续多年摘得武城“粮王”桂冠的李庆双是个种地“老把式”。2013年,他在全县率先开展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以及托管化服务模式,对于良种的意义,时间和实践给予他深刻理解。

“刚开始的时候,田间灌排条件不好,加上农业技术没有如今先进,我就琢磨着种一些抗旱抗冻的品种。咱规模大,承担不起受灾风险。”

“慢慢地,高标准农田覆盖、土地机械化水平提高,先进的农业技术也正推广普及,这就更离不开好种子作为高产的基础……”近年来,武城县持续致力于“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生产条件的改善,让李庆双更加精益求精,坚定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庆双与农机手沟通作业路线。

“见咱的粮食长得好,散户就问品种,下一季他们会照着买。”李庆双说,在选种方面,往往大户就是周围人的“风向标”。发挥种植示范引领作用,大户们有更多责任所在。近几年,为民合作社与德商种业合作,繁育了不少优良品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冀麦U68”田间标识。

在种植“冀麦U68”的田块旁边,种植有“太麦198”。“这也是近几年试种,表现不错的一个品种。”李庆双说,合作社下一步计划借助土地集约化的“东风”,继续扩大新品种的繁育面积,在经年累月中“优中选优”。

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避开了“冀麦U68”与“太麦198”交界处的一畦麦子。“这些就汇到商品粮里售卖,为了避免串粉影响品种纯度。”李冬说,德商种业秉承“花大力气保原种”的理念,加大人员资金和技术投入,与科研单位紧密合作,加强对优良品种的推广和保护,保障农民收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冬与李庆双沟通,收割时避开两个品种的中间地带。

良种跨省“落户”。“冀麦U68”试种成功后,德商种业也接到了来自东营、滨州等地的合作意向,预计今秋全省播种超30万亩。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周桐 通讯员 于宁 李帅 李淑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