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虎父无犬子”,这话对李文忠却是个例外。

李文忠是大明朝排名前五的开国虎将,但他的长子李景隆却是个如假包换的草包。

李景隆起点极高,一出场就自带主角光环,不仅人长得帅气,还深受朱元璋、朱允炆两代帝王的器重,年纪轻轻就承袭了父亲“曹国公”的爵位,货真价实的官二代,将二代。

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被朱允炆授予全国兵马大权,然而,他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却四战四败,被戏称为“大明第一伪战神”,甚至有人怀疑他是朱棣故意安排在南军中的“间谍”。

甚至,他本是建文帝手下的“头号战将”,却寸功未立,被朱棣评为“靖难功臣之首”,这样的结局,真让人哭笑不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皇亲国戚

李景隆除了是开国名将李文忠的长子,他还有另一个更加显赫的身份,皇亲。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所以按辈分来说,李景隆是明成祖朱棣的表侄、建文帝朱允炆的表兄弟。

少年时期的李景隆,从来就不担心前程问题,这不单因为他投胎的人家好,更因为他自己就很努力,在学习上从没让父母操过心。

身为名将之后,李景隆自小熟读兵书,对兵法韬略更是如数家珍,再加上他长得帅气,连明太祖朱元璋,都忍不住多看他两眼。

1386年,李文忠病逝三年后,李景隆作为嫡长子,正式继承了父亲曹国公的爵位。

朱元璋执政后期,跟随他一起打江山的名将,有的被杀、有的病死、有的年迈,几乎没什么人可用了。

为了让下一任皇帝更顺利地接班,朱元璋开始提拔、重用年轻将领。李景隆就是其中一个重点培养对象。

在朱元璋的授意下,李景隆多次到地方上练兵,并负责和胡人的茶马互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李景隆还被任命为左军都督府的长官,全国五分之一的兵马都在他的直接管辖下,其受重视的程度,可见一斑。

1398年,朱元璋驾崩,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依然对表亲李景隆信任有加,他交给李景隆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

而被削的第一个倒霉蛋,就是朱棣的同胞兄弟周王朱橚。

后来的结果证明,李景隆办这样的差事,还是比较在行的,他先是以练兵的名义路过朱橚的封地开封,然后趁对方不备,火速包围了周王府,活捉了朱橚。

不久,朱橚从藩王被贬为庶人,和全家老小一起被流放到了云南。

李景隆“初战告捷”,不仅增长了建文帝削藩的信心,也让他对李景隆的信任更胜一筹。

一年后,燕王朱棣害怕“被削”,遂决定起兵“靖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景隆的无能

建文帝在收到叔叔反叛的消息时,并没有多慌乱,因为他自认为手里多的是王牌,这其中一个王牌就是长兴侯耿炳文。

耿炳文是朱元璋众多开国名将中仅存的两人之一,此人最为人称道的一点,就是善于防守,当年在长兴与张士诚对决时,他愣是靠坚防死守,让张士诚10年间未西进一步。

耿炳文的优势突出,然而弱点也很明显。

他的弱点就在于不会进攻,偏偏朱允炆派他去迎战朱棣,结果可想而知,耿炳文被燕军大败于真定。

姜还是老的辣,耿炳文吃了败仗后,立马调整作战战略,转攻为守,朱棣再有能耐,面对耿炳文的“拿手好戏”,也毫无办法。

就在朱棣束手无策之际,朱允炆给叔叔送来了一个”大礼“。

朱允炆认为耿炳文老气横秋,不能很快平定叛乱,于是听从黄子澄的建议,让美名在外的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带兵50万北伐。

让人奇怪的是,收到朝廷的任命状,高兴的不只有李景隆,还有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