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获奖很多的明星福利员工邵志阳(中)

王海平/文

在常住人口超过1200万的特大城市苏州,有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近些年来能持有的只有10多个人,但目前还活跃在岗位上的只有2—3个人。

一个喜欢别人喊她“糖糖”的苏州本地女生,就是其中的一人。这就是手语翻译师,是为听障人士与健听人士之间进行传译服务的专业人员。

6月的第一个星期,在伟创力电子技术(苏州)有限公司,糖糖就为我与两位听障员工的交流充当了一次“翻译”。在大约2个小时的交流中,糖糖两手十指不停比画做出各种复杂的手势,就像舞动的蝴蝶,并自始至终保持着站立的姿态。

“手语是听障人士的第一语言,实际上,文字对他们来说,就是我们健听人士学的英语。”糖糖思维敏捷,更耐心向我解释每一个疑问,经验丰富的她似乎对健听人士的“好奇”有所预判,知道如何回答。

糖糖自小就很有主见,不太喜欢朝九晚五的生活,因此在读大学期间就考到了导游证,毕业后回到苏州专门从事导游工作,“外界都知道苏州经济发达,但其实苏州的旅游人文历史资源也非常丰富。”

言及从导游“转型”为“手语翻译大师”,糖糖说原因纯粹出于偶然和兴趣,却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

大约10年前,糖糖带一个旅行团在苏州观光,敏锐的她发现团里有几个游客始终不说话,偶尔他们之间还会打手势,脸上浮现的表情似乎对她这个资深导游的服务“不太满意”。

交流了解情况后,为了更好向所有人群推介苏州的文旅资源,同时也为了接到更多的旅游团订单,糖糖心里腾起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她开始在互联网上学习手语知识。

新的一扇门打开后,这似乎是“老天爷赏饭吃”,糖糖竟然发现自己很有天赋,在别人看来很难的手语,她短短几个月就基本掌握了其中的诀窍,并进一步报名到南京特校考到了职业证书。

“糖糖老师让我羡慕,因为残健融合就业项目的原因,公司开展过手语培训,糖糖是我们的手语老师,我也尝试学过手语,不过想要学好手语,确实是非常难的,非一日之功。”座谈时,伟创力电子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残健融合就业项目负责人胡华月说。该项目获得了苏州残联的重点关注和支持,成为社会各界考察调研苏州残联工作时的必选项,而糖糖也在其中一直提供“翻译”服务。

“听障人士的心思敏感细腻,往往直来直去,因此在翻译中,要平衡,要发挥缓冲的作用”,糖糖说。

比如,言及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到企业上班,伟创力电子技术(苏州)有限公司的听障明星员工邵志阳就用手语表示(见视频),“在来伟创力工作前,我曾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找工作,真正想招聘残疾人士的企业并不多,我投了很多简历都没有得到明确答复,特别是等待的时间过于漫长。”但糖糖却换了一种“柔和”的说法告诉我,“邵志阳的意思是,很多企业尚未学会如何真正践行社会责任,对该群体了解不多,与残疾人打交道的经验还不丰富,也没有建立无障碍环境。”

邵志阳还表达了他的另一层思考。他说在工作中违反了规章制度,企业并不会因为他们是听障人士就“网开一面”不处罚,而是一视同仁进行管理,这让他对企业的文化有了高度认同。邵志阳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入职伟创力后开发了60多款办公自动化软件,其中一款获得了国家软件开发专利,个人还被评为苏州市十佳残疾人就创业之星。

糖糖有手语翻译证,走上了职业化道路,但另一个精通手语的东北小伙马宏超也同样在苏州找到了自己对这个城市的认同感。

“从小有几个玩伴因为意外导致了听障,为了和他们玩,我就下意识跟着他们学了些手语,想不到在苏州发挥了作用。”马宏超说。

5年前,马宏超加入了苏州欧利勤电子科技公司,因为公司有听障员工,原本是普通工人的他却因为“多了一门手艺”顺路成为所有“静默工人”的项目经理,成为公司与听障员工沟通的桥梁。

发展至今,国内外语言学界都普遍认为,手语是一门独立语言。自然手语跟有声语言(比如汉语)一样,是自然产生的,按照自身的语法规则表达信息。手语与汉语、英语等,是并列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

在中国,手语可分为“标准语”和“自然手语”两大类,但糖糖和马宏超表示,在生活工作的绝大多数场景中,手语翻译通常是使用自然语言来实现交流的。自然语言也类似“方言和大白话”,手语翻译师只需要简单交流就能打破区域的限制,找到不同城市、文化背景下的手语“共同点”。

也就是说,不同地方的听障人士,尽管各自的手语会有“方言”的不同,但在自然手语的大背景下,先相互“试探”,就可突破方言限制,实现无障碍交流。

据糖糖和马宏超介绍,近几年作为“手语翻译”,遇到的挑战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这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则是苏州社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中,不断追寻新质生产力,随着产业企业植入的高科技元素越来越多,从而越发需要高质量岗位、高素质人才来匹配。

比如,欧利勤公司在2017年被本土大型上市公司柯利达集团战略投资后,就引入了新的高科技生产线,原本听障人士从事的普通生产、检验等岗位,就需要去适应新质生产力,“原来使用简单的检测仪器,现在仪器升级,就要去读懂更多的数据,更多的操作要实现关联。”马宏超说。

企业投入新的软件和硬件,也带来了很多新名词和专业名词,转化到生产中就是使用,这也超出了手语自然语言的翻译范围,这就需要手语翻译师先去学习了解诸多繁杂的专业名词,然后再解释传达给听障员工。

糖糖解释,在苏州,作为健听人的手语翻译师,绝大多数都是学文科出身,为了更好适应企业的生产研发和流程化、标准化的操作要求,他们先是通过对照汉语汉字的语法去字字对应“专业名词”,按照标准方式翻译为“文法手语”,但听障人士的受教育水平有限,因此手语标准语往往不能匹配绝大多数听障人士的视觉和表达语法习惯。

这是因为,汉语,对于多数听障人士来说——特别是学语前聋的聋人来说,相当于第二语言。也就是说,自然手语对聋人来说是第一语言,相当于汉语对健听人来说是第一语言。汉语符合健听人的思维习惯,相对地,自然手语符合聋人思维的语言。

比如,灭火,健听人士的第一反应是“动作、过程和事件”,要去“灭”,以达到减少损害的目的,但对听障人士来说,因为文字表述的顺序是“灭”在“火”之前,说明火已经灭了,怎么还会有火?所以,很多时候听障人士的反应会慢上一拍。

不仅是要熟练掌握适应新的技术,在欧利勤和伟创力这两家高科技企业,还为员工提供了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部分听障人士每年还会有岗位晋升的机会,这对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和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糖糖认为,手语作为视觉空间语言,其结构特征和语法规则同有声语言有着本质差异;同时,手语又是小众语言,使用人数较少,不同的语言产生不同的思维和文化,而这些不同的思维和文化往往会通过接人待物,行为举止等等日常行为中展现。这也是大多数健听人往往忽略聋哑人的文化与思维的根本原因,也是手语翻译师人数少的原因。

“近几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雇佣残疾人的高科技企业,都向我们表达了需要手语翻译师提供常年服务的需求,最好是驻厂,我们也在进行针对性调研,希望培育出更多的手语翻译师,尽管是小的不能小的小众市场,但也可为苏州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苏州残联陪同调研的一位人士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