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文物修复师、残奥会冠军、在1.3米视角记录城市变化的短视频作者……他们冲破逆境,重拾阳光,用心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上海有约60万残障人士,走近他们,会发现很多这样闪闪发光的故事。

还有一群人,一直与残障人士同行。在助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自身价值的路上,孜孜矻矻,始终充满热情。

他们的故事值得被记录。他们,都值得被看见。

精益求精,巧手让文物获得新生

"等我有机会、有能力的时候,尽可能参加公益活动,让残疾人了解文物修复与保护的意义。我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倡导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去帮助更多残疾人,回报社会。"

一只"良渚文化菱形纹陶大口尊"将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展陈。让这件跨越几千年的器物完成焕新、重回人们视野的文物修复师名叫岑岭,是一名90后听障小伙,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修复专业。他2021年进入上海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陶瓷修复技艺"团队成员。

岑岭由于婴儿时期高烧使用药物过敏导致重度听力受损。他是戴着双耳助听器长大的。家人坚持以健全人的标准养育教导岑岭,带着他辗转求医康复训练。值得骄傲的是,靠着比别人多出10倍的努力,从小学到大学,岑岭的学业全部在普通学校完成。

岑岭爱好广泛,最喜欢的是到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打卡。看着展馆里的文物、艺术品,他感到内心更加丰盈。大学时岑岭选择了文物修复专业,因为在他眼中,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和故事,"是我们的记忆"。所以在修复的过程中,岑岭总是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历史痕迹,让大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业后,岑岭先在广富林文化遗址工作,业余时间就修复破损的陶瓷器练手,并把修复过程一一记录下来整理成档案。后来,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他进入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工作。文物修复枯燥而精细,对着一件文物,岑岭可以坐上一整天,细细琢磨如何把手头的活干好,累了就到楼下院子里活动一下。一件残破的陶瓷要恢复如初,需经过清洗、拼对、粘接、补缺、打磨、全色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要达到"差处不可容一毫"的极致。"修复师是杂家,历史、美学、书法、绘画、物理、化学都要学。"岑岭深有感触。进入上博,他便拜在第四代传人杨蕴门下。"师傅叮嘱我要做知识型人才,不要满足于简单的修修补补。"为此,岑岭多学多问、涉猎广泛,每接手一件工作,都要事先查阅大量资料,做足功课。几年下来,经他亲手修复的文物已有20多件。

文物修复学无止境。岑岭说,自己每天都和文物打交道,就像在和历史对话,非常满足。未来会继续努力提高技艺,传承传统文化、发扬工匠精神。

苦练技能,在法院辅助岗位独当一面

只有让用人单位更直观地看到残疾人的技能、潜能,看到他们对生活、对就业的热爱和珍惜,用人单位才会有更大的信心来接纳残疾人就业。

小小的阅卷窗口前,小王每天要接待四五十人次。去年5月,她和同为90后的小李一起走上了奉贤法院档案室的外包工作岗位。一年过去,两人在法院辅助岗位已经可以独当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手写登记、键盘检索、打印、手动装订成册……没有右手,小王全程靠左手单手完成这一套专业、高效的操作。小王深知"阅卷室是法院的窗口,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代表着法院形象",所以她非常珍惜这一岗位,苦练各项技能,在对待老弱残当事人时,格外用心用情。老李是名残疾人,由于记不清案件的准确时间,担心查不到卷宗影响后续买房过户,有些情绪激动、语气焦急。小王立刻站起来安抚老李的情绪,并引导他回忆"关键词",依照规定,一步步将当事人需求的材料及裁判文书调取出来。拿到加盖专用章的档案材料,老李十分感激:"没来之前,我还担心材料不好找,没想到档案室效率这么高,顺利解决了我的大麻烦,实在是太感谢你们了!"

与小王一同上岗的另一名听障姑娘小李,在电子卷宗采集中心负责材料交接、卷宗扫描编目等工作。每天平均扫描1500页诉讼材料、签收800余件电子卷宗,小李的感觉是"不累,而且很快乐"。"法院的工作氛围很好,人员素质高,不论是法官还是领导对我们都很关心,周围同事也很友善。"

近年来,上海各级残联加大对残疾人高质量就业的帮扶,激励残疾人参加专业学习,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越来越多的"小王""小李"在残联助力下,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实现就业,在各行各业尽显身手。

"送法上门",专为残疾人撑腰做主

"援助不是施舍,残疾人虽然是弱势群体,但他们靠着自己的双手一样活出了精彩的人生,这样不屈不挠的精神,对我们是一种激励,这是一场责任与爱的双向奔赴。"

"多亏了您啊吴律师,感谢您替我讨回了公道!"这是近年来时常在吴金平耳畔响起的话。2018年起,吴金平开始为嘉定区全区残疾人提供包括法律咨询、文书代写、案件代理、法律宣传等在内的免费法律服务。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他坚持每周一在区残联法援中心值班,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耐心倾听、悉心疏导,做残疾人的懂法"老娘舅"。

婚姻纠纷、遗产继承、民间借贷、劳资纠纷、交通事故……哪里有涉及残疾人的纠纷,哪里就有他。从2022年开始,吴金平通过嘉定区残联公布个人联系方式,开启在线法律咨询通道,为需要法律咨询的残疾人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咨询途径。有时碰到行动不便的当事人,吴金平还"送法上门",入户进行法律援助和调解,甚至多次主动用自己的车接送受援对象及家属往返法院参加调解、开庭。

凭借多年的从业经历,吴金平不仅将法律条文烂熟于心,还会做当事人的倾听者、调解者和最信任的朋友。多年来,他累计办理了近60起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现场值班解答问题超过500小时,因此获评2018—2022年度嘉定区优秀公益律师等多项助残工作奖项,是嘉定助残事业中当之无愧的"法律之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金平阳光维权工作室成立后,吴金平以此为平台,在全区12个街镇着力培养区残疾人"法治带头人"和"法律明白人",通过"手把手"带教,以系统课程培养的方式,为各街镇的助残员和基层法律工作者传授经验,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矛盾化解、心理疏导等服务。同时,他长期以工作室律师的身份进行普法工作,向区内残疾人普及与宣讲重要法律法规,从根源上减少因不知法、不懂法而产生的矛盾纠纷。

帮助弱势群体,维护公平正义。吴金平说,这是他当年选择法律专业的初心。

填补空白,推动中国手语研究向前"走一小步"

"手语这门语言很有魅力,对于我们认识人类语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手语研究也是一项有社会意义的工作。人总要做点有价值的事情,手语研究还有许多空白,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和深入研究。"

走进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倪兰所在的中国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来访者总能被这里的实验场地和设备所吸引——和新闻直播间一样搭建的蓝箱,这里就是可以进行手语研究和数据采集的语言学实验室。

倪兰介绍,相较于其他语言学研究方向,手语语言学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需要研究人员采集大量原始数据,"虽然手语研究目前很困难,但是克服这些,就可以做出很有价值也很有意义的成果,就会推动中国手语研究向前走一小步。"谈话间隙,倪兰从书架上取下几本装订成册的研究生、本科生毕业论文,无一例外都和手语有关。从手语的语音、句法研究,到手语词汇的历史发展,这些论文都为中国手语研究工作做出了有益尝试。不仅如此,在倪兰的团队里,学生们一边研究手语,一边学习手语,甚至有人在毕业时可以陪着听障人士到法院做义务翻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2017年开始,倪兰在上海大学开设了"中国手语文化"通识课,讲授手语的语音、构词、语法结构等手语语言学基础知识,还会邀请听障助教进行手语示范,课程由于太火爆经常有学生选不上。倪兰团队为这门课编写了配套教材《中国手语教程》,在B站配套视频免费播放,收获了十几万的浏览量,被手语学习者奉为手语学习的"必修课"。团队近期还出版了两套《中华经典诗词(手语版)》,书中插图全部由听障人士创作完成。在倪兰看来,诗歌是一种文化建构,她希望让使用手语的听障群体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为了更好地进行手语研究和应用工作,倪兰带领团队建成国内首个国家通用手语比对语料库,形成了包含8万多条手语数据的语料库。"希望今后可以采集更多地区的手势,丰富这个语料库,也能够发挥这些数据的作用,为手语识别技术、手语翻译、特殊教育的语言学习提供更多支持。"

"早期我们做手语研究的时候,听障人士在公共场合打手语都不很自信。但你看现在,不仅是听障人士,就是健全人也觉得打手语是一件很酷的事。"倪兰希望社会更加包容"不完美",去努力发现每一个人的优势所在。"每个人在人生中的某阶段,可能都是某一方面的障碍者,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逐步改变社会对残障者的偏见,也希望无障碍能真正成为这个社会的标配。"

作者: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王嘉旖

上海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