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实在在的创建成效增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资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鲜明地提出了这一导向。

如何将创建为民落到实处?

资阳坚持问需于民、造福于民、聚力于民。这一鲜明导向背后所体现的恰恰是创建为民的精神内核。

广纳社情民意 为创建汇聚“最强大脑”

“娇子大道窖井盖有破损,请更换。”“正兴街路牙石破损,请修补。”“苌弘广场绿化带被踩踏,请补植。”每天类似问题线索在“市民拍客团”微信群陆续弹出,创文办工作人员实时对问题情况进行核实后交办至各属地职能部门,并及时跟进解决进度,问题得到解决后及时反馈至群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明大家谈,让群众说创文。

这个活跃的动态群吸纳了大约200名“市民拍客团”成员,他们由资阳好人、学校师生、社区干部、文明劝导员、热心群众等组成,随时随地化身文明监督员,围绕文明城市创建,对城市建设管理、市容环境、交通秩序、窗口服务等方面好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采用照片(视频)加文字的方式进行记录。

自资阳市文明办组建“市民拍客团”以来,带动广大市民常态化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巡访,及时发现、曝光问题1600余个,充分发挥城市主人翁的作用。

除了依托微信、网站搭建“文明随手拍”平台,开展“群众最期盼的创文实事”网络征集,还利用12345政务服务热线,运用新媒体创新开设《资观监督》《资观帮忙》栏目,构建起网上群众路线的“资阳模式”。

《资观帮忙》栏目曾发布了一则《雁江镇排桶村菜农莲花白滞销 如有购买需求请联系他们》的新闻,一经播出,反响热烈,资阳大地爱心涌动,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当晚,滞销的莲花白就被认购一空。一档帮忙节目,在市民和部门之间搭建起了交流沟通平台,宣传解释了相关政策,有效化解了群众的困惑和矛盾,对建设文明和谐资阳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资观监督》栏目自2022年4月创办以来,持续关注着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精细管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电用水用气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立起了群众诉求回应机制,确保曝光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通过两档栏目,越来越多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各级各部门对舆论监督从“回避问题”到“欢迎监督”,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一个让人如沐春风的政务环境正在悄然形成。

走进文明创建的“群众视角”,就是要“一条板凳话家常”。

“我们小区加装电梯的意见不统一,迟迟安装不了。”“家家户户都有老年人,可以多开展一些反诈宣传活动。”近日,雁江区鸿丰社区拜文苑小区内热闹非凡,居民围坐在一起泡上一碗“盖碗茶”,打开基层治理“话匣子”。通过一场“盖碗茶”坝坝会,共收集到居民的意见、建议20余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盏盖碗茶,听取群众意见。

文明城市创建以来,资阳不断开拓“群众视角”——通过推行“群众盖碗茶”,以“茶”为媒举办“坝坝会”;设置社区“听音堂”,定点收集群众“急难愁盼”;开展“文明进万家”,全覆盖入户收集社情民意,让群众“愿意来”“主动讲”,架起了政府与群众沟通的“连心桥”。“屏对屏”“键对键”“面对面”等多种方式,搭建起“全覆盖倾听”线下平台矩阵。

为让群众不光有地方说话,还要“说了不白说”,资阳构建起快速交办、快速响应、快速解决、快速反馈的“全过程”闭环管理考核机制,对群众的问题事项和诉求分类处置,根据办结时限采用“四色管理”模式,一一回应解决。

用心用情造福于民 将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

不难发现,资阳城区多了一批建在群众“家门口”的小公园、小绿地、小游园,宛如镶嵌于楼房马路之间点缀城市的“绿宝石”,不需依山傍水,只需一点“边角余料”,就能让群众“开窗见绿”“推门逛园”。

这些小公园、小绿地之所以广受群众欢迎,正是因为它们切合了群众休闲、健身、娱乐的需要。“给我一块巴掌地,还你一抹绿富美”的新鲜体验,不仅让周边居民幸福感、获得感“蹭蹭蹭”地往上涨,更充分地感受到了文明创建带来的变化和好处,这就是以用心用情造福于民推动文明创建的一个范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旧小区整改前后对比。

一直以来,资阳坚持创建获得群众满意,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清单”转变为创建的“责任清单”,用人民群众的“点赞量”检验文明创建的“含金量”。用件件实事回应个人期盼。汇集群众创文期盼梳理形成资阳城市十大治理、十大提升“双十行动”,实施40个创文实事项目180条具体举措,推动480个无物业小区实现基本物业服务,新增中心城区公共停车位8300个,改造老旧小区451个,实施背街小巷微改造359条,新建社区养老综合体5处,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群众满意率超99%。把“棘手事”办成“顺心事”。对收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以钉钉子精神一一破解。针对流动摊贩管理难题,按照“便民不扰民、放开不放任”原则,在中心城区科学划定区域设置33个“便民摊点”,实行摊前“三包”责任,在维护城市环境、保障社会秩序与让商贩能谋生有收入、让市民得方便不烦心之间,找到共赢的平衡点。让“热点诉求”变成“规范管理”。推出便民摊区、潮汐停车、温暖执法等举措,探索创新农贸市场“一场五方”机制实现内外联动管理,推动创建工作和部门职能、基层治理相向相融,以长效机制惠民创建,以常态创建取信于民。

凝聚群众力量 共塑文明之城

一座文明之城,必是共建共享之城。唯有全民共建、全民参与,时刻对照创建工作的标尺,时刻丈量城市的文明细节,文明意识才能逐步唤起、养成,文明行为才能自发持续,文明成果才能普惠共享。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聚力于民是文明创建行动保障。争创文明城市这块“金招牌”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如何激发市民群众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把“要我创建”变成“我要创建”?

“刘书记,你们又来啦,欢迎欢迎!”“蒋叔,最近身体怎么样?现在用电情况还好吧……”降温以后,73岁的蒋宣朝老人家上门的“邻居”逐渐增多。

老人口中的“刘书记”是资阳雁江区莲花街道观音阁社区副书记刘学英,也是“红细胞·好邻居”队伍的一员。空闲时间,她总和网格员一道到老人家中“敲敲门”。

针对辖区老年人多、文化活动少等问题,社区依托“红细胞·好邻居”文明实践项目,建立了“微网实格”体系,搭建服务老年人的桥梁和纽带,探索助老服务从“衣食住行”到“依时助行”,实现社区共治到小区自治的延伸,常上门,多敲门,唠家常,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群众参与需从起好头、引好路开始。而红细胞品牌是带动群众参与到文明实践中的一个响亮品牌。期间,资阳积极组织231个市区单位包联60个城市社区,实施“文明实践集中日”“每天志愿一小时”等行动,为群众办实事2.2万件。优化设置基层治理微网格2100余个,“雁城大妈”“红黄蓝”“红细胞”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长期活跃在资阳大街小巷,将文明实践融入群众日常。发动群众参与文明创建需从点滴做起,贵在坚持,重在常态。为此,资阳依托1400余个文明实践阵地和“文明实践”云平台设立线上线下“积分超市”,吸引群众真正参与到创建中来,围绕“爱在资阳 美在文明”主题,策划开展文明打卡、文明代言、文明竞答等群众性文明实践系列活动6000余场,让人人成为参与创建的主人翁、城市形象的代言人。

全媒体记者 李小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