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和其他华东、中原、西北三个野战军相比,是唯一一支兵力超过百万的队伍,许多著名开国将领都曾在这里指挥战斗过。然而纵观东北野战军的历史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军长级纵队司令员更换频繁,其中三纵竟然先后更换了五个之多。

这种奇怪的现象在其他三个野战军都没有出现,为什么仅在东北野战军中频繁出现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都有哪些纵队曾经更换过司令员。

东北野战军的前身东北民主联军成立,初期只有5个纵队。其中第一纵队的司令员是万毅。他在一纵司令员的位置仅仅有半年多时间,便调为了一纵政委、党委书记和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司令员由李天佑接任。此外,在1948年万毅还曾短暂担任过五纵司令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纵首任司令员由红军出身的程世才担任,1946年11月离任后调到军区后线工作,随后由张学思、曾克林、韩先楚、罗舜初先后担任三纵司令员。

另外一个“换”司令最多的是六纵,首任司令员陈光,随后洪学智、黄永胜、李作鹏先后担任司令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纵司令吴克华是从同级别司令员的岗位上平移过来纵队司令员,在1946年沙岭战斗之后因为身体原因,推荐胡奇才担任司令员一职。

五纵在万毅担任一段时间的司令员之后,由吴瑞林接任;七纵由邓华和方强先后担任司令;黄永胜先后两次担任八纵司令员,离任后由段苏权、陈伯钧继任。

其余的纵队司令员相对稳定,比如二纵司令员刘震,九纵、十一纵、十二纵司令员分别是詹才芳、贺晋年、钟伟,还有十纵司令员梁兴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司令员每一个都足以称得上“猛将”“勇将”,在建国后首次大授衔中,他们大多都被授予将军以上的军衔,这就可以证明中央军委对这些将领的认同。那么为什么在东北野战军会出现如此频繁的人员变动呢?

从人员变动的名单里可以看出,有好多将领都是先后担任副司令员和纵队司令员,比如“旋风司令”韩先楚就曾担任四纵副司令和三纵司令员,还有人曾经多次担任司令员,例如万毅、黄永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情况在其他三个野战军中是不会见到的,比如叶飞、韦国清、杨得志等华野、中野的将领几乎是一直担任司令员的职务。

为什么只有东北野战军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实这主要是和东北野战军特殊的情况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日战争胜利之前,国民党就已经开始伺机抢夺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则趁着苏联公开宣布对日宣战的机会,将八路军冀热辽军区以及部分新四军派驻东北,与东北的抗日力量“东北人民自治军”会和,在国民党军队发动内战之前建立了东北民主联军,也就是东北野战军的前身。

东北民主联军的构成十分复杂,其中不仅有长征之前的老红军,也有八路军、新四军,当然更多的还是东北、山东地区的农民,以及一部分起义、投诚的国民党部队和民间的抗日武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的基本意识中都有着“抱团”的思想,同乡、熟人、战友之间,相对比较熟悉的人会习惯性凑到一起,但是对于相对陌生的人在一起时就会有一些陌生感,即便是穿着同样的制服、喊着同样的口号,在不同的口音、不同的口味之间也同样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感。

林彪在刚刚接到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命令时,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一方面不能强行打散,那样会直接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兵力有限又不能“加水稀释”,所以只能暂时按照原有编制,进行战略性安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直到国民党部队公开发动内战,东北地区成为了角力焦点,中原的部分解放军队伍进入到东北补充到林彪麾下之后,原来的东北人民自治军才在东北局书记彭真的授意下改名为“东北民主联军”,同时也开始第一次正式对部队番号、部队将领以及成员进行调整。

那么,为什么会那样频繁地调动呢?这其实是和林彪的用人风格有关

一纵,从成立之初,就是众多纵队中装备最好、资历最老、老兵最多、人数最多的队伍,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部队中的主力。其中一师有着红军的传统精神,善于攻坚、执行命令坚决,二师善于野战、敢打敢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支部队都是王牌部队,但却是东北军出身的万毅担任司令员。其实万毅并不是没有能力,在抗日战争时期加入八路军,担任滨海军区副司令、东北挺进纵队司令员时也是战功赫赫。

然而,在回到东北之后,东北讲武堂的那种固有作战方式并不能适应林彪的作战风格,尽管林彪给他配备了李作鹏、梁兴初两个“硬手”当副司令,但是他的风格却依然没有改变,这是将其调离主力部队的原因之一。

坦白说,林彪作为一个部队的统帅,排兵布阵方面的确有着他自己的特殊风格,在用人方面他则坚持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甚至有时可以用“不近人情”来形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纵司令程世才,在西丰战斗中的出色表现,曾让林彪通电嘉奖,但不久之后他就不再担任司令员职务,主要原因是没有按照林彪的指示打“歼灭战”,而是在打“不痛不痒的击溃战”,林彪认为这样会造成士气的衰落。

所以,当三纵部队进行整顿时,林彪免去了程世才的司令员职务,将其调到了后方。这种情况在其他纵队也经常出现,但更多的情况则是林彪根据他所需要部队执行的任务,去调整部队司令员的人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比如,被称为“梁大牙”的梁兴初,最初是被拟定任命为十纵副司令,但是他却认为自己能当好司令,林彪在考虑之后认为梁兴初能够带出打硬仗的队伍,于是拍板让他从“副”变“正”。梁兴初在黑山阻击战中的出色表现也证明了自己的确有这个能力,也证明了林彪是对的。

总体来说,从一支部队的身上,往往能够看出军事主官的性格。东北野战军在解放战场上能够取得那样的战绩,不得不承认是和主帅林彪有着很大关系,同样林彪“怪异”的性格也出现在他带队的风格中,才会出现纵队频繁换将以适应林彪作战意图的情况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总体上是有利于整体战局,不过,这也说明了林彪在那时就已经有倾向于“一言堂”的迹象,是对任职将领的一种不公平表现。

参考资料

《东北军区暨东北野战军组织沿革》军事历史 1994年02期

《第四野战军主力师及其著名少将》党史博览 2015年12期

《论关外铁骑——东北野战军》军事历史研究2012年03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