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土地因为肥力差、缺乏水分等原因较难实现丰产丰收。高唐县与青岛农业大学联合攻关,通过良种、良机、良技集成发力,让5万多亩沙土地变身高产田。这两天,高唐县完成了对清平镇水肥一体化示范方的测产,小麦亩产比去年提升了100公斤。这是山东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的结果和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粮食增产的基石在于耕地。盘活“土”资源,不断提升“田”质量,确保粮食稳产增产,既需要先进的农业科技支撑,需要良种推广和先进农艺措施的落实,更需要有稳定的高标准农田作保障。山东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播种面积和产量常年居全国第三位、总产量约占全国的8%。国情省情农情决定了山东必须紧紧抓住耕地这个要害,守住耕地红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去年以来,全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战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集成发力,推动山东省粮食总产量连续3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麦浪涌起,麦香随风掠过鼻尖,沃野良田,稳稳亮出高产“颜值”……不仅富了农民,也美了村庄,更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应用是培育和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的决定性因素。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升成果转化率,让创新成果走向田间地头,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攻坚战,把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到提高粮食产量上。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应有之义,更是农业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高唐县清平镇地处黄河故道,土地沙化严重,十万多亩的耕地中超半数都是沙土地。为提高粮食产量,高唐县以打造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县为契机,统筹农业项目资金,持续改善、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引导农户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浇水、追肥。目前,这项技术已在高唐县小麦、玉米、大豆等多种农作物,超5万多亩沙土地上推广应用。沙土地变身高产田的实践,不仅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新路径、提供新技术、建立新样板,更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深挖耕地增产潜能。耕地既具有作物生产功能,也具有重要的碳汇、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加快培育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提升耕地生态功能和多重效益,也是实现“良田”改造的重要内容。当前,山东正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战略,深入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让山东粮食总产量突破1200亿斤大关。以此为目标,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积极践行大农业观,加快培育智能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无土农业、海洋农业等新业态,发展农业新兴产业,加速壮大农业新兴产业集群,抢占未来农业高科技阵地与产业高地,切实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挥农业产业的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建成美丽田园,山东方向明确、路径清晰。绿色农业和低碳农业活力旺盛,不仅让标准农田成为网红“打卡地”、乡村旅游新亮点,也为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建设夯实产业根基,更为“只有天下良田,才有天下粮仓”写下了标准的定语。(文/林伟)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