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山东青州博物馆收藏的一张明朝状元试卷,这段时间参观者如云冲上热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张明朝万历年间的状元试卷,是青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全国唯一一份明朝状元卷,堪称海内外孤本。全文2460字,一气呵成无一涂改,比印刷的字体还工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博物馆工作人员向橙柿互动记者证实,今年端午节,来观摩这张状元卷的人很多很多。

状元卷也在网上引发很多人感叹。

“很震撼,小楷工整,字字珠玑!”

“卷面整洁也是加分项,果然学霸都是落笔成文。”

“光看字不看内容都是第一名,再看内容果然是第一甲!”

“现在语文考试作文800字,都很少有考生做到无涂改。”

400多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一位名叫赵秉忠的年轻书生,自信满满走进考场,完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答卷。这一年赵秉忠25岁,风华正茂。

横屏可完整观看,状元真迹

青州博物馆供橙柿互动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份殿试卷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赵秉忠及其上三代的简历,毛笔仿宋体书写,共四折。后一部分是正文,共2460字,用工整小楷写成,无一涂改,一气呵成,朱笔断读,气势磅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秉忠(1574-1626),字季卿,明青州府益都县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状元。状元卷中,赵秉忠用中肯的语言,深入浅出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针对时弊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议。主张“实心先立”“实证继举”才能使国家太平安乐,还提出“以民为本”的中心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秉忠参加殿试的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是很不太平的一年,内有太子之位牵涉的国本之争,外有日本入侵明朝藩属国朝鲜与明军拉锯战。万历皇帝突然看到这一大篇见解独特、文采斐然、情怀满满的文字,朱笔一挥:第一甲第一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游客仔细研究琢磨了试卷的内容后说:“放在现在的高考也妥妥满分卷,三观很正。

1983年,赵秉忠的第十三代孙赵焕彬将这份状元卷捐献给了青州博物馆。

历经了400多年的风雨沧桑,这一份状元卷依然保存完好。

古代考取状元难度有多大?

一名明朝学子,需经历十年如一日的苦学,先后通过院试、乡试、会试,然后与300名优秀考生一起,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是科举最高级别考试,殿试通过则晋升为“进士”,进士第三名为“探花”,第二名叫“榜眼”,第一名是“状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隋朝开科到清光绪结束,科举制度近1300年,仅仅出了600多个状元。然而,由于朝代更迭、战乱因素,加之历代严密的宫廷档案管理制度,绝大部分“状元卷”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州博物馆徐主任告诉橙柿互动记者,每年期末前后,很多家长都带着孩子来观摩这张状元卷,每天参观人数有上万人。“因为这个状元卷是第一甲第一名,家长带孩子来观摩一下,也是一种美好的祈愿。”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程潇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